馬海霞
母親脾氣倔、規(guī)矩多,教訓(xùn)起孩子來絕不允許父親插手。我從小性子執(zhí)拗,被母親怒吼或加以笤帚疙瘩,是常有的事兒。
初一那年暑假,母親又因瑣事教訓(xùn)我,我第一次公然反抗:絕食。拿著父親資助給我的十塊錢,我一連三天都未吃母親做的飯,最后母親著急了,做了我最愛吃的飯,主動喊我去吃??蓻]過多久,我又因?qū)W習上的事被母親臭罵了一頓。
躲在自己房間哭了半天后,我冒出一個念頭:離家出走。那天,我正在屋子里收拾離家出走要帶的東西,母親上班去了,父親來給我送飯,他見我依舊不吃,便和我商量:“要不把你送到你大姑家玩幾天?我估計晚上見不到你,你娘就得急瘋。到時我見機行事,如果她不好好反省,我絕不告訴她你去哪兒了?!?/p>
聽父親這么一說,我決定暫時放棄自己的出走計劃,先去大姑家。前三天,我惶恐不安,怕母親找來臭罵我一頓。等三天過后沒一點動靜時,我便放了心。大姑對我很好,還有表姐表弟陪我玩,但太陽一落山,我的心里便空落落的。一周過后,我開始想家。兩周過后,家里還沒有人來接,我開始慌亂了。
大姑看出了我的心思,便讓表姐送我回家。不過回家后母親卻沒有打罵我,而且打那以后我再也沒想過離家出走。
和父親嘮嗑,他說小時候爺爺奶奶也老罵他,他不想在家待了,便揣上倆窩頭,晚上趁著家人睡著了,偷偷跑出去。可跑出去十里地后,窩頭吃完了,外面又冷,父親便在別人家的柴堆里睡了一宿,第二天又餓又渴,只能厚著臉皮回家。
父親跟我吐露心里話,母親教育孩子的方法他不認同,但母親的脾氣,勸說反而容易引火燒身。所以才想出讓我“離家出走”的計謀,好讓母親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只有她自己認識到錯誤了,才會改變教育方法。
父親還說,那天晚上十點我還沒回家時,母親便后悔了,父親見母親服了軟,便告訴了她我的行蹤。之所以不去接我,是因為他知道小孩子的心理,得讓我在外嘗嘗想家的滋味,以后才不會再生離家出走的心思。
嘿,姜還是老的辣。父親知道當一個孩子開始反抗時,意味著他長大了,作為家長就得改變教育策略。正是父親當年策劃了一場“離家出走”的戲,成功化解了我和母親之間的僵化關(guān)系,讓我們各退一步,認識到各自的錯誤,否則我真要離家出走了,后果不堪設(shè)想。
田曉麗摘自《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