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朱昊冰
美國新英格蘭音樂學院韓裔女教授卞和京(Wha Kyung Byun)的簡歷簡單而樸素,但她一人獨享三獎—“杰出教育者獎”“杰出教授獎”“杰出教學獎”,每年吸引著從世界各地慕名而來的學生,無疑已是美國享有盛譽的最成功的教師之一。
卞教授培育出了一代又一代杰出的鋼琴家,他們不僅在國際音樂舞臺上享有盛譽,屢屢在“范·克萊本國際鋼琴比賽”“伊麗莎白王后國際鋼琴比賽”“柴科夫斯基國際鋼琴比賽”“魯賓斯坦國際鋼琴比賽”“布佐尼國際鋼琴比賽”等諸多國際重大賽事上斬獲獎項,更為重要的是,他們都得益于卞教授的悉心培育而具備了包括人格塑造在內(nèi)的全面修養(yǎng),從而不只成為音樂家,同時更是成為完整的人。
卞和京出生于韓國,20世紀70年代到美國求學,師從鋼琴泰斗羅素·謝爾曼 (Russell Sherman),后來成為他的妻子。從求學道路上的“先生”到人生旅途上的“先生”,謝爾曼給予了她極大的影響。同時,卞教授本人在學琴道路上極具探索的風范,形成了她獨特的教學方式,并且體現(xiàn)了東西方的融合。
卞教授每學期精心培養(yǎng)十幾位學生。她的日常作息是:從11點開始教課,不間斷地教到晚上6點。除了繁忙的教課,卞教授還要照顧謝爾曼先生的起居、負責家務。謝爾曼先生演出時,卞教授又是他的“私人助理”。除此之外,卞教授還保持著每天練琴。她為了謝爾曼先生放棄了自己的獨奏家生涯,但在教學中,她對任何一首音樂作品都是信手拈來,跟隨卞教授上課,是聆聽她精湛演繹的最佳機會。在學生的眼中,她是一位“女超人”,一人扮演了多個角色,達到了常人眼中近乎不可能的成就。她曾說:“我也會覺得累,但是一聽到音樂,又渾身來勁了。”
她曾對學生講起她的學琴道路:成長于“二戰(zhàn)”后的韓國最艱難時期的她,剛開始學琴時,家里并沒有鋼琴,只能到父親任教的學校里的一架立式雅馬哈上練琴,一年365天,天天如此。晚上沒有照明,她就養(yǎng)成了早上學習作品時記譜,晚上背譜練習作品的本領(lǐng)。而在沒有暖氣的冬天的夜晚,她僅靠一盞小煤油燈取暖,在一小時的手指練習后,煤油燃盡了,手也暖和了,緊接著繼續(xù)練習樂曲。當時,樂譜也不是那么容易得到,需要朋友從日本購買她學習用的樂譜。
而支撐她在如此艱苦條件下堅持學琴的,是她內(nèi)心深處對音樂的摯愛。音樂是她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正因如此,卞教授在教學中格外注重喚醒及呵護學生對音樂的熱愛。她在上課時,曾舉例說:“為什么人在危急時刻可以越過一堵墻,這是因為最大潛能被激發(fā)了出來。學習音樂也同樣如此,只有當你如饑似渴地去尋找、去探索、去演繹和發(fā)揮你自己,才能找到真正屬于你的特質(zhì),你的音樂生命?!?/p>
卞教授對學生的愛是無私的。不僅在專業(yè)上對學生精心栽培,也在生活上給學生以無盡的關(guān)懷和幫助。
記得我初到新英格蘭音樂學院時,卞教授見到我,第一句問的就是我住在哪里、一切是否都順利。在異國他鄉(xiāng)聽到老師如此溫暖的問候,一股暖流涌上我的心頭。
入學后,卞教授又為我爭取了校內(nèi)勤工儉學的機會,她推薦我擔任鋼琴系另一位老師的工作助理。臨近碩士畢業(yè)時,卞教授又問及我未來的打算,并提出中肯的意見,推薦我繼續(xù)攻讀博士學位,以便為將來從教做好準備。
卞教授的人格魅力,源于她對學生沉甸甸的愛。她在教授學生演奏方法、技法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對音樂、對生活的態(tài)度。一個愛音樂的人,首先必須是一個關(guān)愛他人的人。不懂得愛別人,就不可能有愛音樂的心。對人的愛和對音樂的愛,這二者是不可能分開的,只有具有人文主義情懷的人,才能真正懂得音樂的美和音樂的意義。
卞教授在教學中始終鼓勵學生去找到真正屬于自己的詮釋,老師的作用是幫助學生孕育和激發(fā)自己內(nèi)心深處的靈感。她常說:每個人的生理條件都不同,所以不要刻意強調(diào)某種手形、某種坐姿,或是彈奏時琴凳的高矮!換言之:演奏方法可以有很多種,只要能夠?qū)⑴c作品音樂形象相契合的那種感覺捕捉到、表達出來,并且正確演繹,那結(jié)果就會是完美的,甚至是神奇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每一次演奏都是一場即興的發(fā)揮、一場與你自己的偶遇(上一場演奏有可能就是完美的,下一場演奏卻有可能是失敗的,所以,人要不斷地探索、追求、把握,力求達到自我,超越自我,日臻完美)。
她也總是努力為學生打開一扇門,充分挖掘每位學生的音樂潛質(zhì)。這種“打開”是多方面的,不僅僅是在鋼琴彈奏上,更是一種全方位的激發(fā)。比如:推薦學生們?nèi)ラ喿x書籍、報刊,去看電影,去了解生活。卞教授的琴房門口有一塊小黑板,上面會不定期地張貼一些報紙或者相關(guān)書籍摘抄的片斷,內(nèi)容是關(guān)于音樂、生活、人生的各方面的分享。在教學中,卞教授從來不會把答案直截了當告訴學生,不會說“你應該這么彈”,而是通過各種方法及途徑來引導學生自己找到答案。
在給學生選擇曲目時,卞教授也是精挑細選,既遵循學生內(nèi)在的性格特點,又在一定程度上激發(fā)其內(nèi)在潛力,更要能夠幫助學生在音樂素養(yǎng)上有所成長。她曾說:“我并不熱衷于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明星,也不希望學生只學習比賽需要的或是所謂‘討巧’的曲目,而是希望他們學習作為一位音樂家應該接觸、了解的曲目?!币虼?,她的學生即便是演奏同一首曲目,表現(xiàn)也不盡相同,實現(xiàn)了在符合作品音樂形象的前提下彰顯學生的個性色彩這一永遠的宗旨。
卞教授經(jīng)常掛在嘴邊的,尤其是在學生上臺演奏前的一句話就是“Be yourself”(成為你自己)。意思就是:探尋藝術(shù)的本源,找到真正的自我,在鋼琴演奏的學習中,不斷發(fā)現(xiàn)自我。至此,她與謝爾曼在《鋼琴筆記》(Piano Pieces)中所述觀點一致:每位學生的目標總是一致的,即獨立性。而對于每位老師來說,目標也是一致的,即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
在教學中,卞教授極其重視對聽覺的訓練,認為這是非常重要的自我檢驗能力。
卞教授有一雙神奇的耳朵,她聽覺的敏銳性超乎尋常。我清楚地記得,在跟隨卞教授學習的初期,“You don’t hear”(你沒有聽到)這句話幾乎出現(xiàn)在每一次的課堂中。幾節(jié)課下來,我非常困惑:我的耳朵又沒有關(guān)起來,明明聽到聲音了,怎么會沒有聽到呢?后來,我慢慢地發(fā)現(xiàn),師兄、師姐幾乎人手一部錄音機,練琴的時候也一直放在鋼琴旁。于是,我也買了一部相同的錄音機,把自己練的過程錄制下來,結(jié)果聽的時候嚇了一跳,這不是自己想要的聲音啊!原來,自己平時彈琴時“聽到”的和真正旁觀者聽到的,差距這么大!難怪老師一直說“你沒有聽到”。我把這樣的心得體會與卞教授交流后,她淡淡一笑說:“等你不需要錄音機就能‘聽到’的時候,那就是真的聽到了?!苯?jīng)過兩年的訓練后,終于在某一天,我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的耳朵像是被打開了一樣,聽到了和以前不同的音樂世界。我慢慢意識到,老師一直說的是 “聽到”(Hear),是與“去聽”(Listen)不同的?!叭ヂ牎痹谙?,“聽到”在后。雖然最終“聽到”的東西更美妙,甚至也不是每個人、每一次都能“聽到”,但這并不意味著“去聽”就不重要。實際上,恰恰相反,一個鋼琴演奏家或音樂家的“去聽”也與普通人的“去聽”是不太一樣的:不能像普通人那樣把任何雜音都統(tǒng)統(tǒng)收進耳朵,必須主動地靜下心來,只傾聽那真正來自于你自己心靈深處(或宇宙深處,或神的啟迪)的某種東西。只有在大腦中有了非常清晰的意圖,在彈奏時有了高度的注意力和嚴格的審視力,才能算是“聽到”。
真正的聆聽分為三步:彈前聽、彈時聽、彈后聽。首先,要在彈之前的內(nèi)心聽覺里“聽到”自己想要的聲音;然后,又要在彈的時候聽到;最后,更要在彈之后聽到聲音的延續(xù)和走向。當你有非常明確的意圖時,你的生理機能才會對此有反應,你的內(nèi)心想象才會激發(fā)你的大腦而發(fā)出指令,從而帶動你的肢體去表現(xiàn)你所聽到的。
例如,在彈奏連奏時,每個連續(xù)的聲音是從前一個聲音延伸出來的,而連接的那個聲音在音色上要和之前即將消逝的音色融合;再次,每個音的音質(zhì)和色彩需要具備相同的性格;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觸鍵上的變化,如此,音樂線條的性格才能被最終完美地展示。一個好的連奏是平滑的、持續(xù)的,最重要的是有色彩變化的,而這離不開有意識地聆聽。卞教授經(jīng)常說:“只要你能聽到,就可以做到?!边@里的“聽”,不僅是用耳聽、用腦聽,更是要用心聽。
卞教授曾經(jīng)回憶:她自己第一次跟謝爾曼先生上課時,演奏了莫扎特《鋼琴協(xié)奏曲》(K595),謝爾曼先生跟她說樂句、音樂線條、聲音的平衡、和聲色彩、踏板運用,等等。這一節(jié)課顛覆了她以往對“好的演奏”的認知,原以為“憑感覺用心演奏即是最好”的她,第一次知道還要像做實驗一樣來演奏。而這種真正從音樂本源去探究作品演繹,而非單憑直覺的演奏,也影響了她的教學。
在學習巴赫《德國組曲》第五組時,卞教授告訴我,要去觀看舞蹈。她指出:開頭的兩個小節(jié),便是舞蹈中的不同姿態(tài)。這首作品的學習,讓我對巴赫的作品有了全新的認識。既要聽到八分音符音高上的來回互動,又要保證休止符的空間感。要小心第1小節(jié)的第三拍:雖然是一個新的姿態(tài),但是出現(xiàn)在弱拍上的,不可把其演奏成正拍的感覺。十六分音符和八分音符既是不同的舞姿,又是在一個大的樂句中。十六分音符宛如一串珍珠。第5小節(jié)開始,是連續(xù)的幾個形象(Pattern),耳朵要非??量痰芈犅曇舻馁|(zhì)量,兩手交替要天衣無縫。這個音樂形象是在演奏者心中的,并非要以重音來故意突出,但要對一組一組的色塊變化非常有意識,同時聽到第5至8小節(jié)每小節(jié)的第一個低音形成的線條。到第8小節(jié),形象又有變化了,要聽到左手低音八度間的線條。演奏時,橫向的線條和縱向的和聲缺一不可。
例1 《德國組曲》(No.5)之《前奏曲》,第1至12小節(jié)
這種深入探究音樂本源的態(tài)度和方法,就像是在和作曲家進行深層次的交流,每一次讀譜,就仿佛離作曲家的心靈更近了一步。從作品的結(jié)構(gòu)、和聲、句法入手,對作曲家的每一個樂思進行剖析,理解音樂的本源,去尋找所需要的聲音,包括尋找聲音的層次、聲音的色彩,進而探索觸鍵的感覺。
每次聽謝爾曼先生演奏,我總覺得他演奏的不是一架鋼琴,而是整個宇宙。而他本人說過:要了解鋼琴就要了解整個宇宙,要掌握鋼琴就要掌握整個宇宙。
而與此密不可分的便是想象力。卞教授的教學中,無時無刻不體現(xiàn)出對想象力的重視。音樂是聲音的藝術(shù),想象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對聲音的想象。卞教授對不同音樂作品的聲音總是有豐富的語匯進行闡釋。在學習舒曼《升f小調(diào)鋼琴奏鳴曲》(Op.14)第二樂章時,卞教授問我:“你腦海中是怎樣的聲音?可以聽到天使般純凈的聲音和鵝絨般的和聲嗎?如最圣潔的祈禱般的聲音?”頓時,我好似進入幻想一般,當我再次彈奏時,竟然像被施了魔法一般,發(fā)出了來自內(nèi)心深處的歌唱。再如第二樂章的第16小節(jié)開始,她則提示,左手猶如揉弦一般,右手則像是鋼片琴的聲音。
這種豐富的想象力,源于在生活中永遠保持的好奇心。卞教授經(jīng)常告訴學生,要去觀察生活。她的琴房充滿藝術(shù)氣息,有秋天的落葉作為裝飾,有不定期變換的裝飾油畫。她讓我們走進博物館、走進美術(shù)館、走進教堂,去汲取世界萬物的養(yǎng)分。有了這樣開闊的視野和思想,才能將自己浸潤在對藝術(shù)的渴求中。而這樣的好奇心,在鋼琴學習中,則表現(xiàn)為對音樂表現(xiàn)的不同可能性的探索。有了好奇心和想象力的驅(qū)動,手中的“筆”才有可能描繪出多彩的畫面。
例2 舒曼《升f小調(diào)鋼琴奏鳴曲》(Op.14),第二樂章,第1至6小節(jié)
對音樂發(fā)自內(nèi)心的毫無功利的愛,是成就一位優(yōu)秀的音樂家、音樂教育家、音樂工作者的首要前提。音樂不是世俗意義上激發(fā)人們成名的階梯,音樂是比一切藝術(shù)形式和科技手段都更為高級的語言,音樂具有感化、塑造、升華的作用。卞教授一直用對學生的愛心、對音樂的愛心來撥動音樂的音符,那些流芳百世的音樂華章,被她精心地詮釋和演繹,激勵、感染過全世界不同文化背景的聽眾。通過音樂進行“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對青年人的道德、意志、品格、情操,都具有重要的影響。因此,就像音樂藝術(shù)是純粹的、超功利的,音樂教育同樣也是純粹的、超功利的。只有像卞教授那樣,以沉靜的專注力和懇切的事業(yè)心,把對音樂的執(zhí)著無私的愛,深深融入自己的教育實踐、演奏創(chuàng)作和理論研究,才能成為一名卓越的音樂教育家。
正如卞和京教授所述,她希望幫助學生不僅成為一位音樂家,更重要的是幫助他們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她的鋼琴教學,體現(xiàn)了藝術(shù)與教育的高度融合,不僅是在專業(yè)教學上,更是在做人的教育中。每逢學生音樂會,卞教授總是會要求同班同學參加聆聽,并且輪流買鮮花,讓大家感受到集體的愛。卞教授還會請年紀較長的學生幫助新進班的學生,小至音樂作品細節(jié)處理的講解,大至音樂概念的講解。因此,卞教授所教授班級的氛圍總是非常融洽,經(jīng)??梢钥吹酱蠹以谇俜坷?、走廊里切磋技藝。大家相互尊重、相互學習,一切都是源自心底對音樂的熱愛。卞教授通過對音樂知識、理論和技能的傳授,影響學生的思想情感和精神品質(zhì)。而她更是通過言傳身教,讓每一位學生耳濡目染,深切體會到她音樂教育的人文精神和教學理念。
只有具備深厚的音樂人文精神和藝術(shù)人文素養(yǎng),演奏技巧和技術(shù)手段才會水到渠成。從心里流淌出來的音樂怎么會不動人呢?一位藝術(shù)家的情懷、格局、心胸、氣勢,都會隨著他的觀念而自然地生發(fā)、流露、表達,形成其獨特而唯一的表現(xiàn)手法、別具一格的演奏模式、不落俗套的藝術(shù)風格。
一位好的教育者應當激發(fā)學生的個性和潛能,根據(jù)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點來因材施教。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教育背景、成長環(huán)境和氣質(zhì)特質(zhì),而不同氣質(zhì)的人會有不同的心理活動與行為表現(xiàn)。適宜針對學生的個別差異和個體特點,實施不同的教育方法。音樂教師在日常教學實踐中,應當結(jié)合一個學生所呈現(xiàn)的類型特征而對學生的藝術(shù)氣質(zhì)進行準確判斷,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對不同的學生就用不同的樂曲來指導和引導。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不能趨同,不能標準化,才能使不同氣質(zhì)類型學生的才能得到全面發(fā)揮,使之樂于學習音樂,并且充分展示自身的優(yōu)勢,發(fā)揮自身的潛力,達到自我實現(xiàn),這才是音樂教育的最終目的。
綜觀卞教授的鋼琴教學理念,可以發(fā)現(xiàn)“聆聽的藝術(shù)”是她極為關(guān)切的一個關(guān)鍵要素。在學琴過程中,每一次的發(fā)聲都應是有意識的,即前文所述的“聆聽”的三個階段:在彈前運用內(nèi)心聽覺的聆聽,對自己即將發(fā)出的聲音有明確的想象。在彈時思想高度集中聆聽,感受聲音的色彩變化。在彈后帶批判性地聆聽,檢驗發(fā)出的聲音是否符合作品音樂形象。事實上,從學琴初始,就應注重將手指基本功的訓練和聽覺,以及對音樂的想象力結(jié)合在一起,這樣才能養(yǎng)成良好的音樂素養(yǎng),也有益于激發(fā)學生的個性。反觀目前國內(nèi)的鋼琴教學,我們不無遺憾地發(fā)現(xiàn):在“聆聽”這一環(huán)節(jié)尚有欠缺,尤其在初級階段的鋼琴教學中,如何幫助琴童養(yǎng)成“聆聽”的習慣,本應是鋼琴教學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缺少了帶有自我要求和自我審視的聆聽,就容易陷入機械的演奏——缺乏清晰的音樂意圖,只任憑靈活的手指在鍵盤上飛舞。這樣的學習和演奏,無論是在學琴道路的任何一個階段,都背離了學習音樂的要旨。
只有具備系統(tǒng)的教育理念和高尚的人文精神,才能培養(yǎng)出優(yōu)異的學生,不斷攀越音樂藝術(shù)的高峰,取得音樂藝術(shù)的輝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