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振林 張法連
Indenture [In?dent??] n. A deed made by two or more parties that evidences some form of agreement between them, as distinct from deed poll made by one party only. 齒邊契約;雙方或多方簽字之契約(或合同)
in- = en- = into使變成,dent = tooth牙齒,-ure名詞后綴;“刻成齒狀”;第二個義項為第一個義項詞義擴大,泛指各種形式的契約合同。
dent表示“牙齒”可從以下幾個詞中感受:dentist牙醫(yī);dental牙齒的,齒科的,齒音的;dentifrice牙粉,牙膏;dentistry牙科醫(yī)學(xué),牙醫(yī)業(yè)。
indenture源自古法語(8—14世紀)本義是“師徒契約(master and apprentice)”。將兩份契約書作齒狀分割,即沿寫有書面契約的紙張或羊皮紙(parchment),剪出呈波狀(zigzag)或鋸齒狀(notched)的線。為防止有偽造或欺詐的情況出現(xiàn),會以類似的方式裁切每一方在契約中所占的部分,即副本(counterpart),因而其呈齒狀的地方可與其他各方的契約并合。
(1) She had to sign an indenture to sell herself, because she owed money to the landlord . 由于欠地主家的錢,她不得已簽了賣身契。
(2) Soon thereafter, private agents scoured the ports taverns and countryside to sign on workers for indenture. 此后不久, 私人機構(gòu)迅速搜尋港口的小客棧和鄉(xiāng)下地區(qū),來招募契約仆役。
漢語“契”字造字與英語indenture造字有類似的思維。
本義一說,甲骨文字形是“契”的本字。甲骨文左半部三橫一豎像縱橫交錯的刻紋,右半部是刀,刻刀,表示用刀刮刻(carve)。篆文字形承續(xù)甲骨文字形。篆文異體字加“大”(成年人),強調(diào)“契”為成年人的行為。造字本義:古人用刀具在龜甲、獸骨上刻劃記號,是卜筮的記錄,商的始祖名為契,大約是殷商的始祖,是擅長卜筮刻辭的人。
本義再說,右邊是一把刀形,左邊的一豎三橫表示是用刀在一塊小木條上刻下的三個記號。它形象地反映了上古時代結(jié)繩記事之外的另一種主要記事方法——契刻記事(carve)??瑫摹捌酢弊衷黾印澳尽迸詣t表示這種契刻記事是以木條為材料的。后來“木”誤寫成“大”,就成了今天的“契”字。
本 義 三 說,《 說 文 解 字 》: 契(a contract;a deed;a bond;an agreement),大約也。從大從豐刀?!兑住吩唬骸昂蟠ト艘字詴酢!?/p>
白話版《說文解字》:契,正式的協(xié)約文件。字形采用“大、豐刀”會意。《易經(jīng)》上說:“后代的圣人用書契替代它?!?/p>
以上三種說法都有其正確性,可能是不同時期的歷史留下的不同思維信息。第三種說法正是契約的來源。
我國契約是什么形式的呢?下面一則故事可窺一二。
《列子·說符》:“宋人有游于道,得人遺契者。歸而藏之,密數(shù)其齒(dent)。告鄰人曰:吾富可待矣!”
“密數(shù)其齒”可知契上面有刻畫的齒痕或者邊上有齒,以表示財務(wù)數(shù)量。從能夠刻畫出齒痕或做成齒狀可知,“契”可能是由竹木所造。
列子生活在約公元前450—前375年,說明我國的契約至少有2400年的歷史?!捌酢边@種信用工具至今仍然在使用。在一些農(nóng)村集市幫人看管自行車的依然在使用這種古老的工具。如果你去存車,看車人就會拿出一對“契”,一個拴在自行車上,一個給車主。這種契用木頭或竹子做成,是約三四厘米的長方形竹木片,在平面上鋸上齒痕或者寫上數(shù)字,或兩者兼有,然后從中間劈開,就成了兩個契。每個契上有一個小孔,是用來拴繩子便于攜帶的。車主取車時,看車人會拼對取車人交回的契與拴在車上的是否為一對。
成語“若合符契”就是來自契的比對。契稱作“符契”,因為契上刻有符號,這種符號包括簡單的刻畫、文字、圖案等。后產(chǎn)生了“符合”“契合”兩個詞語。今天蓋騎縫章(a seal on the perforation)的雙聯(lián)契約,是古代契約的孳乳。普通公章蓋章時要求“騎年壓月”,但騎縫章要求“騎縫”,即公章要均勻蓋壓在兩頁可折疊紙的中縫上,一半留作存根,另一半持作憑證,驗證時,兩半相對,公章應(yīng)完整、合一。這種做法由來已久,《初刻拍案驚奇》卷一“轉(zhuǎn)運漢遇巧洞庭紅 波斯胡指破鼉龍殼”文中有:“年月前邊空行中間,將兩紙湊著,寫了騎縫一行,兩邊各半,乃是‘合同議約’四字?!?/p>
以前高考時準考證和存根之間就是蓋的騎縫章。近幾年高考準考證開始網(wǎng)上報名下載準考證,是電子掃描照片,兩份相同的信息,已不再蓋騎縫章。
下面是法學(xué)教科書上關(guān)于“契約”的說法:
中國是世界上契約關(guān)系發(fā)展最早的國家之一。早在西周時,就有了一些對契約的界定,如《周禮》中就有“六曰聽取予以書契”“七曰聽賣買以質(zhì)劑”(《周官·小宰》)。取予,是指財物所有權(quán)——取—予的轉(zhuǎn)移,在這種轉(zhuǎn)換過程中,應(yīng)以書契為憑。宋人王昭禹說:“載于簡牘謂之書(contact),合而驗之謂之契(indenture)?!睍踉谫u買交易中又稱為“質(zhì)劑”,在古代使用簡牘書寫的時代里,總是將交易內(nèi)容一式兩份同時寫在簡牘兩邊,然后從中間破別開來,兩家各得其一,檢驗時兩片驗之相合稱為契合。這種書契長形者稱為質(zhì),多用于大型交易;短形者稱為劑,多用于小規(guī)模交易。如果當事人在契書上手書文字,或刻畫印痕以為鑒證者,又稱之為“傅別”“符別”,或稱之為“莂”。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契約是大約在西周時期訂立的,是近三千年前鐫刻在青銅器皿上的《恭王三年(公元前919年)裘衛(wèi)典田契》等四件土地契,將契約文字刻寫在器皿上,就是為了使契文中規(guī)定的內(nèi)容得到多方承認、信守,“萬年永寶用”。所以訂立契約的本身,就是為了要信守,就是對誠信關(guān)系的一種確立,但實際契約的訂立形式還應(yīng)該早些,有待考證。
indenture和“契”的造字思維相似,源于契約形式的類似。中西方訂立契約時都想到了用刻畫(carve)齒痕(dent)的辦法來防止偽造或欺詐的情況出現(xiàn),這一點上中西方不謀而合。只是中方“契”的出現(xiàn)早于西方的indenture,后續(xù)孳乳的形式由于契約材料的不同而樣式繁多,各有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