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光禧
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項目幾乎涵蓋了當前我國“非遺”名錄中涉及到的所有門類。這不僅代表著“非遺”項目的文化資源之豐厚,更說明了上海歷史文化的積淀和傳承。但隨著現代文明進程的加快和經濟全球化浪潮的沖擊,許多民間優(yōu)秀“非遺”項目的保護與傳承面臨嚴峻挑戰(zhàn),許多富有特色的民間藝術已經失傳或正在消失,許多具有歷史科學文化價值的民俗備受冷落和遺忘,許多民間獨門絕技后繼乏人……
出于對“非遺”項目的熱愛和發(fā)自內心的責任感,近幾年,上海交通大學海外教育學院攝影俱樂部在這方面進行了相關的探討和實踐。為了全面科學地采集“非遺”項目資料,忠實地記錄各種民俗文化全景,還原“非遺”項目原貌,一群志同道合的會員將鏡頭指向了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上?!胺沁z”項目并進行專題拍攝,通過逐個建立“非遺”影像檔案,使其成為上海歷史和文化記憶庫中寶貴的資料。通過拍攝者對“非遺”項目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對項目的編排和詮釋,使作品不但真實還原每個“非遺”項目發(fā)展的全過程,而且使其更具藝術性、觀賞性,這一過程是上海攝影界對傳統文化挖掘的一種新的探索。
作為中國傳統的瑰寶,在拍攝“非遺”項目上容不得半點的虛假和失真。為了確保拍攝過程的科學、生動、逼真,為了留下真實反映“非遺”項目本質和原貌的歷史影像資料,有如下幾個步驟:
在確定“非遺”項目拍攝之前,首先翻閱上?!胺沁z”目錄,從國家級、市級、區(qū)級中挑選出一些比較容易通過鏡頭展示“非遺”風采的項目,比如松江的滾燈;一些是傳承人年齡已大、瀕臨失傳、急需拯救的項目,比如崇明的扁擔戲;一些是政府極力推廣發(fā)揚的項目,比如寶山的鮰魚烹飪技藝。在確定拍攝項目后,最重要的就是核實傳承人的身份,確認該項目是幾代傳承人,上代傳承人是否還健在,下代是否有傳承人,最終確定拍攝的主體。比如,寶山的鮰魚烹飪技藝的第二代傳承人是黃才根,第三代傳承人是徐發(fā),最終二代傳承人確定三代傳承人為拍攝主體,這既體現了師父的高風亮節(jié),也使得“非遺”項目在新人的傳承和弘揚下得到更好的傳播與傳承。
與傳承人面對面的交流一般需要兩到三次,因為深入了解當事人是拍攝的基礎。一方面,通過多次的交流,我們取得傳承人對拍攝計劃的信任,這是尤為重要的。比如,我們在與龍鳳旗袍傳承人的交流中了解到,由于形形色色的媒體找他們拍攝,導致他們對拍攝已經厭倦,加上龍鳳旗袍在市場上已經小有名氣,他們起初可能沒有非常強烈的意愿接受這次拍攝。當我們說明來意,耐心地分析拍攝的意義后,隨著拍攝的不斷深入,雙方交流的加深,拍攝活動不但獲得了他們的大力支持和配合,而且還主動與我們協商,加入很多我們沒有想到的元素,本來預定拍攝三個月的時間結果拍了十個月。另一方面,對項目的內涵和精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體會,特別是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都會對我們制定拍攝計劃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比如,演繹崇明灶花的全過程必須從砌灶臺開始,然后才能有灶花,可是現在基本上家家都有灶臺,誰家愿意為了拍攝而重新砌灶臺呢?正當我們一籌莫展時,恰逢重陽節(jié)來臨,啟發(fā)了我們?yōu)楣鹿牙先似鲈钆_的公益行動計劃。通過走訪相關部門,我們確認一位年近九旬的孤寡老人家里沒有灶臺,這樣崇明灶花的拍攝計劃不但得到了圓滿的完成,而且還獲得了拍攝之外的意外收獲。
圖1 灶花(拍攝:陳鳴忠、何曉平)
很多人會認為我們沒有必要為了拍幾張照片而這樣興師動眾,但這正是我們所追求的,正是留下真實反映“非遺”項目本質和原貌的歷史影像資料的目的和意義所在。每個“非遺”項目都要根據自身內容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拍攝計劃,確定需要拍幾組鏡頭、每組鏡頭體現什么故事、每組鏡頭的環(huán)境和元素等。比如,在寶山鮰魚拍攝中,為了體現他們獨創(chuàng)的“兩篤三燜”紅燒鮰魚新技,傳承人從拿鍋鏟動作到火候控制、從加水紅燜到湯汁冒篤,來來回回足足燒了三條鮰魚,整個拍攝才算完整地記錄下來。
演繹歷史文化、重現“非遺”魅力是我們拍攝中全力追求的方向,為了能獲得滿意的效果,我們都會走訪當地的大街小巷,了解當地民俗風情,再把這些元素有機地融入到拍攝中去,從而重現“非遺”當年的風采。比如,為了拍攝羅店彩燈進社區(qū)的鏡頭,我們把聯合村作為拍攝的外景地,在村委會的大力支持下,舉辦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非遺”科普活動,并且請來了當地年過90歲的兩位長者為活動加油,一場別開生面的活動躍然紙上。
圖2 羅店彩燈(拍攝:陳鳴忠)
再比如,演繹當年皮影戲表演的場景,需要一個符合皮影戲演出的環(huán)境,為此,我們走遍了上海的城鄉(xiāng)結合部和毗鄰外省的交界處,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在奉賢一處十分偏僻的小村落里找到了一個與拍攝情景相吻合的茶館,一場美輪美奐的皮影戲就這樣上演了。
圖3 皮影戲(拍攝:胡家龍)
拍攝過程是極其艱苦的,由于許多傳承人在面對鏡頭時都很拘謹,面部表情僵硬,無法在短時間內融入到角色當中,我們配合傳承人一遍又一遍地磨合、重拍。直到大家滿意為止時,傳承人已經筋疲力盡了,以至于許多傳承人發(fā)出了“當演員真的很辛苦”的感慨。比如,在拍燒鮰魚的過程中,站位、面部表情、火候控制,切、翻、炒、燜等烹飪動作需要樣樣到位,幾輪下來,傳承人徐發(fā)師傅已經吃不消了,“這么多人來拍過照片,從來沒有像你們這么認真,這么高要求,你們太敬業(yè)了!”
一幅好的作品離不開后期的制作,但是如果脫離了實際場景,進行各種PS,大肆改變作品內容,那是對作品的不忠實,是對傳承人的不尊重,是我們拍攝的大忌諱。
每一個“非遺”項目都具有歷史悠久的特征,只有深入了解“非遺”傳承過程中的點點滴滴、奇聞趣事,全情投入走進項目中去,你才能真正領會“非遺”項目的內在價值和靈魂,才能為拍攝找到真正的脈絡,展現每一個項目最精華、最動人之處。
擬定一個詳細的拍攝計劃,首先要翻閱大量的歷史資料、圖片,并且走訪街鎮(zhèn);其次,探究民風民俗與項目的關系,構建人物、場景、鏡頭以及表達形式;最后,確認參與各方的責任,每一步驟細之又細,保證每一個項目都能被完美地詮釋。
如何獲得傳承人的認可、如何從傳承人那里獲得更多的信息、如何讓傳承人融入鏡頭、如何烘托現場氣氛,這些都建立在與傳承人耐心交流的基礎上,做到一通百通。剛開始的時候,傳承人比較拘謹,無法真正放開,但我們會一邊拍攝一邊和傳承人講解鏡頭和要求,不斷引導傳承人打開記憶的閘門,隨著故事情節(jié)的不斷豐富,鏡頭所體現的內容也得到了不斷優(yōu)化。
每次拍攝完成后都要從幾千張毛片中選出滿意的作品,與傳承人及時分享,虛心聽取傳承人的意見,獲得傳承人的認可,讓藝術與藝術迸發(fā)出火花,讓心靈與心靈的交融在每個項目的拍攝過程中演化成最美的作品。
運用紀錄片的拍攝手法,融入當代藝術的理念,把每個“非遺”的故事完整地表現出來,重現“非遺”風采,是我們對“非遺”保護與傳承最好的詮釋。通過這樣一組“非遺”照片的展示,不但闡述了“非遺”項目的歷史、內容、工藝與傳承,而且對“非遺”項目未來發(fā)展、傳播、繼承都起到了連接與弘揚的作用。
通過走進“非遺”,近距離地與傳承人交流溝通,深深為他們的技藝所折服,為他們對“非遺”的熱忱所打動。他們的“非遺”故事,展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工匠精神,更感受到保護和傳承“非遺”工作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俗話說“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很多“非遺”項目目前遇到的景象就是如此,看似簡單的工藝、看似簡陋的工具、看似不夠時尚的產品,卻有著許多同類產品不具有的豐富內涵和人文藝術價值,我們一次次的拍攝、傳播,使得這些“非遺”項目從幕后走向前臺,走進普通百姓的生活。
與“非遺”項目傳承人接觸時,普遍發(fā)現由于傳承人年事已高,存在對自己項目在當下的傳承和發(fā)展缺乏信心、缺乏認知的情況。由于文化水平不高,運用新知識新技術的能力有限、手段匱乏,無法融入現代社會繼續(xù)弘揚發(fā)展。幾個月的拍攝,讓他們看到了社會還在關注他們,通過現場的不斷演繹,他們重新認識了自己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四年來的追蹤拍攝,共15個“非遺”項目的傳播展示,雖然只是眾多“非遺”項目中的一角,但希望用我們一份微薄的力量為“非遺”保護事業(yè)添磚加瓦,用一顆充滿熱心去推動“非遺”文化的落地和傳承。我們不斷來回于上海各個區(qū)縣,深入農村、社區(qū)和家庭,去追蹤上?!胺沁z”的傳承故事,這既是一種信仰,又是一份責任。
我們,始終在捕捉“非遺”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