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南京市六合區(qū)人民醫(yī)院 重癥醫(yī)學科,江蘇 南京 210000)
感染性休克是臨床上一種嚴重綜合征,病死率高,ICU中病死率常可超過半數(shù),也成為臨床中ICU患者重要的死亡原因之一[1]。感染性休克可以引發(fā)機體微循環(huán)障礙,進而造成組織灌注不良,出現(xiàn)炎癥反應,最終可引發(fā)多器官功能障礙;臨床研究提示,尋找準確的評估病情指標,有效預測相關預后,對于改善感染性休克患者預后,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義[2]。研究提示,低熱可能與ICU患者感染性休克預后存在關聯(lián)[3-4],對病死率具有一定的預測價值;低熱主要指口溫37.5~38℃之間,且排除生理因素所致的體溫升高[5]。本研究擬討論早期低熱對ICU患者感染性休克病死率的預測情況。
1.1一般資料本研究選取本院臨床資料選取2015年6月—2018年3月間本院ICU就診的感染性休克患者130例。包含男性66例,女性64例。男性患者平均年齡62.25±5.43歲,女性 62.25±5.43歲;早期體溫男性平均值為36.59±3.43℃,女性平均36.70±3.59℃;男性中早期低熱者30例,占45.45%,女性中28例,占43.75%。納入標準:確診的ICU感染性休克患者,診斷標準符合2001年美國危重病醫(yī)學學會制定的感染性休克診斷標準。排除標準:并發(fā)慢性心、肝、腎功能不全及血液系統(tǒng)疾病患者,休克超過72h入院的受試對象。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進行。本研究患者伴有早期低熱者共55例,體溫正常者共75例。受試對象的一般情況比較。兩組患者間在性別、年齡和早期體溫中均未見明顯差異(P>0.05),表明兩組間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采集患者體溫信息以及潛在影響預后的各種因素信息。體溫測量從入院開始每4h測量一次腋溫,發(fā)病后72h內檢出2次測量體溫高于37.5℃或1次測量體溫高于37.8℃則為早期體溫升高。同時隨訪收集受試對象1周內死亡信息。研究收集急性生理學與慢性健康(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評分水平,包含一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體溫、心率、血壓、呼吸頻率,以及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動脈血氣、肝功能、腎功能、電解質、X線胸片等臨床資料。所有患者行外周血培養(yǎng),部分患者根據(jù)情況行清潔中段尿培養(yǎng)、支氣管吸取物培養(yǎng)(通過纖維支氣管鏡、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置套管內用封閉式吸痰管獲取標本)、腹水培養(yǎng)和膿液培養(yǎng)等,進行評分。分析早期低熱對ICU患者感染性休克病死率的預測價值,以及潛在影響因素作用情況。
2.1早期低熱與死亡預后及相關因素的單因素分析分析早期低熱患者與早期體溫正常患者的預后及相關因素分布,結果提示早期低熱患者隨訪感染性休克的病死率為14.55%,體溫正常組為2.67%,早期低熱組病死率高;早期低熱組體重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BMI)水平為 (19.03±2.09)kg/m2,低于體溫正常組的(23.99±2.43)kg/m2;早期低熱組的舒張壓(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水平低于體溫正常組,P<0.05;兩組患者APACHEⅡ評分差別也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此外,曾接受手術治療以及原發(fā)疾病為冠心病的比例在早期低熱組中的構成比例高于體溫正常組,其中曾接受手術治療以及原發(fā)疾病為冠心病的比例在早期低熱組患者中分別為18.18%和38.18%,而在體溫正常組則分別為9.33%和20.00%。詳見表1所示。
表1 早期低熱與死亡預后及相關因素的單因素分析
與體溫正常組比較:aP<0.05
2.2影響ICU患者感染性休克的病死率的Cox比例回歸分析借助Cox比例回歸模型分析影響ICU患者感染性休克病死率的相關因素。賦值情況為:早期低熱=1,體溫正常=0;APACHEⅡ評分>20=1,APACHEⅡ評分<20=0;DBP減低=1,DBP未減低=0;接受手術治療=1,未接受手術治療=0;原發(fā)疾病為冠心病=1,原發(fā)疾病非冠心病=0;男性=1,女性=0;年齡>60=1,年齡<60=0。結果提示,早期低熱為危險因素,RR值為1.76,95%可信區(qū)間1.28~3.53; 此外,APACHEⅡ評分、DBP減低、接受手術治療和原發(fā)疾病為冠心病等因素均是提高ICU患者感染性休克發(fā)生風險的重要因素;而年齡與性別等因素不能顯著提高ICU患者感染性休克發(fā)生風險,見表2。
表2 影響感染性休克病死率的Cox比例回歸分析
感染性休克一直以來都是臨床工作中,特別是ICU臨床中非常嚴重的一種臨床綜合征,也是ICU患者重要的死因之一,近年來臨床科研對于感染性休克的研究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病死率仍然非常高[2,6-7]。ICU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預后相關因素眾多,本文對死亡預后的相關危險因素進行分析,以利于有效降低患者的病死率。研究提示,低熱作為臨床多種疾病以及病理狀態(tài)的一種表現(xiàn),原因眾多,如慢性炎癥、慢性感染、體質虛弱,植物神經功能失調等等,在ICU患者重出現(xiàn)低熱更是來自多方面原因,并且同患者的預后狀態(tài)密切關聯(lián)[7-8];此外APACHEⅡ評分作為當前國內外ICU應用最為廣泛且最為權威的危重癥病情評價系統(tǒng),對重癥感染患者的病情綜合情況給于評估,也對預后評價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9-10];本研究顯示,早期低熱患者與早期體溫正?;颊叩念A后及相關因素分布結果提示早期低熱患者隨訪感染性休克的病死率為14.55%,體溫正常組為 2.67%,早期低熱組病死率高。早期低熱組BMI水平為 (19.03±2.09)kg/m2,低于體溫正常組的(23.99±2.43)kg/m2;早期低熱組的DBP水平低于體溫正常組,兩組DBP水平分別為(60.28±7.14)mmHg和(66.69±6.99)mmHg;兩組患者APACHEⅡ評分差別也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早期低熱組評分為(23.36±2.58)高于體溫正常組(16.99±3.01);此外,曾接受手術治療以及原發(fā)疾病為冠心病的比例在早期低熱組中的構成比例高于體溫正常組,其中曾接受手術治療以及原發(fā)疾病為冠心病的比例在早期低熱組患者中分別為18.18%和38.18%,而在體溫正常組則分別為9.33%和20.00%。進一步借助Cox比例回歸模型分析影響ICU患者感染性休克病死率的相關因素,結果提示,早期低熱為一個獨立危險因素,RR值為1.76,P<0.05;此外,APACHEⅡ評分、DBP減低以及接受手術治療和原發(fā)疾病為冠心病也都是危險因素。這些結果說明早期低熱的感染性休克病死率高于正常體溫患者,早期低熱是增加ICU患者感染性休克病死率的獨立危險因素,會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值得引起醫(yī)護人員重視,并給予相關早期干預和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