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平喜
我在19年行醫(yī)路上有過三次落淚的經(jīng)歷,它們更讓我體會到“使命”的含義。
1998年,本科將畢業(yè)時,我想找一個好醫(yī)院,做一個好醫(yī)生,但是一直沒有落實好接收的醫(yī)院。有一次,我的幾個摯友陪著心情低落的我逛醫(yī)院、碼頭、公園。我們抱著吉他,并排倚靠在鏡湖邊上的一棵老樹旁,還拍了一張合影。后來每次看到這張照片,我都會想到,踏上行醫(yī)之路的艱難,感慨得熱淚盈眶。
2012年,我的一個擴張型心肌病終末期患者,年僅17歲。他的父母離異,母親帶著他,靠做縫紉活支撐生活。我知道少年這一次可能挺不過去了,跟他母親交代了情況,包括提到心臟移植及CRRT(連續(xù)腎臟替代療法)的事情。母親心疼孩子做手術(shù)受罪,說一直在等待高科技,希望能用無創(chuàng)的方法讓孩子恢復(fù)如初。
那天,少年端坐在小板凳上面,像一只即將渴死的鴕鳥,奄奄一息,他跟我說: “肖醫(yī)生,請把我放到床上去,我不想死得太難看?!痹跇O度呼吸困難的痛苦中,他的心臟停止了跳動。母親和小姨害怕驚擾他人,極力壓低自己的哭聲,壓抑伴隨著抽泣,像小提琴在哀鳴痛苦的音符……女人的肩膀在聳動著,我跟護(hù)士看到此情此景,一瞬間感到行醫(yī)的無奈,淚流滿面。
一個長期找我看病的老太太,患有房顫、心力衰竭,裝過起搏器。我一直小心翼翼地為她調(diào)整用藥,使她可以生活自理,藥物治療也獲得了不錯的效果。一天,她打電話給我,說看到報紙上一篇文章介紹,心衰的治療有“黃金三角”的配比用藥,但我們沒有給她用“黃金三角”的藥物,她表示,自己一直信任的醫(yī)生居然沒有給她最好的藥物治療,心里十分難過。
我看了她給我的報紙后發(fā)現(xiàn),“黃金三角”原來就是我天天給她使用的ACEI類藥物、醛固酮受體阻斷劑、倍他受體阻斷藥。
我對老人家耐心地解釋:這看似神秘的“黃金三角”藥物,實際上就是我一直在給你用的藥。心衰是一個慢性病,治療需要時間,需要耐心,更需要自己堅強的信念。你一定要相信我們的治療方案,堅持用藥。
老太太聽完我的一席話,恍然大悟。她握著我的手說:“我不希望離開這個世界,我把命都交給你們了,我一直很信任你們哪!”說著,老太太又從袋子里拿出兩個筆記本,說是看到我口袋里面的筆記本已經(jīng)脫頁了,想給我換一本新的。我頓時感動得熱淚盈眶,面對患者的信任,我不知道說什么好。我曾經(jīng)寫過:
你是否知道在你的生命中
有什么目標(biāo)是一定要達(dá)成的?
我們生來就隨身帶著一件東西
這件東西觸動著我們的渴望、興趣、熱情以及好奇心
這就是使命……
(編輯 林 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