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 幸 楊曉云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附屬同濟醫(yī)院心功能室,湖北 武漢 430030
自發(fā)性腦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腦血管疾病之一,在所有腦卒中類型中占10%~20%,致死率高。高收入國家的ICH患者21~30 d內(nèi)死亡的比例為25%~30%,中低收入國家比例為30%~48%[1-4]。因此,尋找ICH預后影響因素并開展積極的干預和控制,對于改善ICH患者的臨床預后具重要意義。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腎功能降低和腦卒中患者預后不良具有相關性,腦血管疾病患者常伴慢性腎臟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主要原因為大腦和腎臟面臨相同的危險因素和病理生理機制,其主要癥狀為腎小球濾過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降低和尿蛋白排泄率增加[5-7]。eGFR是腎功能監(jiān)測的有效指標,臨床常用此評估腎臟的病變[8-9]。本研究擬探討腎功能指標之一的eGFR對ICH患者預后的預測價值。
1.1研究對象選取2012-03—2013-08武漢市同濟醫(yī)院收治的新發(fā)ICH患者1 002例,納入標準:(1)首次發(fā)病,經(jīng)顱腦CT或MRI掃描證實;(2)發(fā)病24 h內(nèi)入院;(3)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lasgow Coma Scale,GCS)≥5分。排除標準:(1)顱腦外傷、炎癥、腫瘤、腦動脈瘤、使用抗凝藥物等導致的腦出血;(2)混合性卒中或出血性梗死;(3)合并心臟、肝臟、腎臟等嚴重衰竭;(4)合并惡性腫瘤、冠心??;(5)合并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痛風等代謝性疾病;(6)長期或近期服用利尿藥、磺胺類等影響血清尿酸水平的藥物。本研究經(jīng)同濟醫(yī)院倫理學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及其家屬知曉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資料收集制定統(tǒng)一資料收集表格,收集人口學資料、血管危險因素(高血壓和糖尿病等)、影像學資料(血腫部位和是否破入腦室等)以及實驗室檢查結(jié)果(入院后第2天抽血記錄總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尿酸和腎小球濾過率等)。
1.3患者隨訪和分組發(fā)病1個月后對ICH患者進行隨訪,應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acle,mRS)評估患者臨床預后并分組。mRS評分≤2分定義為預后良好,mRS評分≥3分定義為預后不良。
1.4 eGFR計算方式采用簡化MDRD(Modifica-tion of Diet in Renal Disease)方程計算eGFR。eGFR=186× SCr^(-1.234)×年齡^(-0.179)×0.79(女性)。
共納入ICH患者1 002例,排除54例冠心病或心肌梗死,116例既往腦卒中史和15例mRS評分不明確者,剩余817例,其中男528例(64.63%),年齡(54.41±11.99)歲。隨訪發(fā)現(xiàn),68例(8.32%)預后良好,749例(91.68%)預后不良。
單因素分析顯示,預后不良組破入腦室顯著高于預后良好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3.704,P=0.000);預后不良組GCS評分和eGFR顯著低于預后良好組(分別為t=3.518和6.685,P=0.001和0.000)。見表1。
Pearson相關性分析顯示,eGFR和mRS評分的相關系數(shù)為-0.247,P=0.000,二者呈顯著負相關。ROC曲線顯示eGFR下降至91.25 mL/(min·1.73 m2)時,預測ICH患者的臨床預后不良的靈敏性為76.5%,特異性為61.3%。多變量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破入腦室比例升高是ICH患者臨床預后不良的獨立危險因素。見表2。
Pearson相關性分析顯示,尿酸和eGFR的相關系數(shù)為-0.459,P=0.000,二者呈顯著負相關。不同性別ICH患者尿酸與預后情況的分析顯示,僅男性242~285 μmol/L的尿酸與預后不良相關。見表3。
本研究發(fā)現(xiàn),eGFR和Mrs評分二者呈顯著負相關;當eGFR下降至91.25 mL/(min·1.73 m2)時,預測ICH患者的臨床預后不良的靈敏性為76.5%,特異性為61.3%。說明eGFR下降是ICH患者預后不良的獨立危險因素,增加預后不良的概率;其他指標,如尿酸在預后不良組和預后良好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腦出血后腎功能的損害是多方面的,腎臟小血管病變可引起腎功能異常[10-15]。腦出血可造成腎功能損壞,引起腎血管收縮和腎血流量減少,稱腦腎綜合征。其機制可能為大腦皮質(zhì)通過腦干、下丘腦和脊髓側(cè)索引發(fā)交感神經(jīng)興奮,使腎血管收縮造成腎功能損害;腦出血直接侵犯或引起中線移位間接損害丘腦,導致下丘腦-腺垂體-腎上腺皮質(zhì)軸功能損害,引起神經(jīng)內(nèi)分泌發(fā)生改變,直接或間接導致腎功能損害[16-20]。腎臟與腦的血流動力學有相似之處,其血管床阻力很低,對血壓的波動敏感,在某些危險因素作用下,小血管容易發(fā)生內(nèi)皮功能障礙及脂質(zhì)透明樣變性,這些病理改變18:04 2018-10-11是腎臟小血管損害和腦小血管病變的共同病理基礎[21-26]。研究表明,急性腦卒中28.08%的患者eGFR下降;相對于對照組,38%的缺血性腦卒中患者 eGFR下降;中國人群腎功能下降發(fā)生率達到3.0%~11.2%[7-8,27-31]。可以看出,腦卒中的發(fā)生和腎功能異常具有極為密切的關系。眾所周知,慢性腎臟病患者一方面和腦血管病有高血壓、血脂異常、超體質(zhì)量等很多共同的危險因素;另一方面還有貧血、繼發(fā)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電解質(zhì)紊亂、慢性炎癥狀態(tài)、高分解代謝等因腎功能下降引發(fā)的危險因素;最終極大程度提升了腦卒中發(fā)生的危險性[9-10,32-34]。有報道顯示,eGFR輕度下降可增加缺血性腦卒中發(fā)生風險,而eGFR重度下降可增加出血性腦卒中發(fā)生風險[11,35]。田英等[12]以40例急性腦卒中患者為研究對象,指出eGFR下降與腦卒中的發(fā)生和預后密切相關。故腎功能異常一方面影響腦卒中的發(fā)生,另一方面影響腦卒中的預后。
表1 ICH 預后不良組和預后良好組患者臨床特征比較
注:TC:總膽固醇;TG:甘油三酯;LDL:低密度脂蛋白;UA:尿酸;eGFR:腎小球濾過率;※P<0.05
表2 預后不良組與預后良好組多變量Logistic回歸分析
注:OR:優(yōu)勢比;95%CI:95%置信區(qū)間
表3 不同性別ICH患者尿酸與預后情況的分析
尿酸被認為與心腦血管病危險因素相關。高尿酸可增加心肌梗死和腎病的發(fā)病率[13]。有研究表明,高尿酸血癥是腦卒中發(fā)生和轉(zhuǎn)歸不良的危險因素,WEIR等[14-15]對未分型的腦卒中患者進行前瞻性研究顯示,腦卒中發(fā)病24 h內(nèi)高尿酸水平者發(fā)病90 d后的住院率、血管性事件再發(fā)率及病死率均較低尿酸水平者明顯增加;KARAGIANNIS等[16]研究也顯示,高尿酸是急性腦卒中早期死亡的獨立預測因子。本研究顯示,高尿酸水平與ICH患者的預后不良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相反可能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與CHAMORRO等[17]的研究類似;尿酸和eGFR呈負相關,提示腎功能發(fā)生損壞且eGFR下降時,尿酸水平增高。
總之,eGFR在ICH預后不良與預后良好組中有顯著性差異,eGFR降低與ICH預后顯著負相關,當eGFR下降至91.25 mL/(min·1.73 m2)時靈敏性為76.5%,特異性為61.3%,提示其與出血性腦卒中預后密切相關,因此,有效檢測eGFR對出血性腦卒中的及時有效治療有重要作用,需引起臨床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