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格涅夫
三、性情搖曳通其“心”——小說情感顯主題
小說的情感有時指兩種情況:一是小說中人物的情感,一是指作者的情感。這兩種情感都可以指向小說的主題。
一個農(nóng)家的寡婦死掉了她的獨子,這個二十歲的青年是全村莊里最好的工人。農(nóng)婦的不幸遭遇被地主太太知道了。太太便在那兒子下葬的那一天去探問他的母親。
那母親在家里。她站在小屋的中央,在一張桌子前面,伸著右手,不慌不忙地從一只漆黑的鍋底舀起稀薄的白菜湯來,一調(diào)羹一調(diào)羹地吞下肚里去,她的左手無力地垂在腰間。她的臉頰很消瘦,顏色也陰暗,眼睛紅腫著。……然而她的身子卻挺得筆直,像在教堂里一樣。“呵,天呀!”太太想道,“她在這種時候還能夠吃東西!……她們這種人真是心腸硬,全都是一樣!”這時候太太記起來了:幾年前她死掉了九歲的小女兒之后,她很悲痛,不肯住到彼得堡郊外美麗的別墅去,她寧愿在城里度過整個夏天。然而這個女人卻還繼續(xù)在喝她的白菜湯。
太太到底忍不住了?!斑_(dá)地安娜,”她說,“啊呀,你真叫我吃驚!難道你真的不喜歡你兒子嗎?你怎么還有這樣好的胃口?你怎么還能夠喝這白菜湯?”
“我的瓦西亞死了,”婦人安靜地說,悲哀的眼淚又沿著她憔悴的臉頰流下來,“自然我的日子也完了,我活活地給人把心挖了去。然而湯是不應(yīng)該糟蹋的,里面放有鹽呢?!?/p>
太太只是聳了聳肩,就走開了。在她看來,鹽是不值錢的東西。
(選自《微型小說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賞析]
這篇小說有三條感情線索:一是農(nóng)家寡婦的情感表現(xiàn);二是地主太太的情感表現(xiàn);三是冷靜客觀敘述之下作者的情感表現(xiàn)。
農(nóng)婦死去的是她的獨子:二十歲,是全村最好的青年。她無比悲痛。“一調(diào)羹一調(diào)羹地吞下肚里去,她的左手無力地垂在腰間。她的臉頰很消瘦,顏色也陰暗,眼睛紅腫著?!币粋€“吞”字生動而形象地表現(xiàn)了她的“吃”只是一種義務(wù)和形式,沒有任何心情來品味,痛苦得近乎“行尸走肉”;外貌的描寫也表現(xiàn)出她突然遭到巨大打擊的悲痛與憔悴。
也許,貧窮的家境中,兒子是她生活的全部:樂趣所在,希望所在,生命意義所在。一旦這些失去,我們可以想象一個人的巨大悲痛、無力與空洞感。
地主太太帶著同情的心情來看望農(nóng)婦,因為她也失去過孩子,她深知其中的痛苦。但是,她看見農(nóng)婦竟然還在喝白菜湯,身子還挺得那么直,她怎么也無法理解農(nóng)婦還吃得下,對自己死去的兒子一點也不心疼,這真是有點讓人生氣和憤怒。在她看來,農(nóng)婦的悲痛真是一點兒也看不見,還痛惜一點鹽,想當(dāng)初她可是不肯去度假而寧愿用整整一個夏天來悲痛的?。?/p>
有趣的是,作者讓這兩種感情進(jìn)行了對比和交匯。于是,我們便產(chǎn)生了一個疑惑:農(nóng)婦到底悲痛嗎?寫地主太太的感情有什么作用呢?認(rèn)真閱讀和思考之后,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農(nóng)婦是悲痛的,這是窮人的悲痛方式,生活中有那么多不如意,那么多不幸,生命的貧窮與匱乏讓所有的不幸都顯得如此深沉、壓抑。因為活著的人還要受到更大的苦難,要更堅韌地活下去。這篇小說的主題有失去兒子的悲痛之情,更有“白天不懂夜的黑”式的富人與窮人之間的隔閡。
隱藏在小說之后的作者,對地主太太有著輕微的嘲諷;對農(nóng)婦有著深深的同情與憐憫,因為他知道窮人只能如此生活,只能在悲痛的時候還要珍惜那來之不易的一點“鹽”,在絕望之中不能呼地?fù)屘?,還得卑微堅強隱忍地生活下去,這真是讓人有一種心痛的感覺與抱頭痛哭的欲望。
《白菜湯》的主題就在這些情感的激蕩中展現(xiàn)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