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繼明
公主嶺市拓華腎病醫(yī)院,吉林 公主嶺 136100
[關(guān)健詞]慢性腎功能衰竭;益腎健脾;活血泄?jié)幔荒I衰康;大黃附子灌腸方
慢性腎功能衰竭(CRF)是由各種原因造成的慢性進行性腎實質(zhì)損害,致使腎臟不能維持其基本功能,從而呈現(xiàn)水鈉潴留、代謝紊亂和各系統(tǒng)受累等一系列臨床綜合征。目前治療主要是延緩腎衰的進程,保護殘存腎功能。近年來,筆者運用益腎健脾、活血泄?jié)岱ㄖ委熉阅I功能衰竭,取得了滿意的療效,結(jié)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入選病例均為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本院門診及住院的患者共96例,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60例,男31例,女29例;年齡18~56歲,平均(33.1±12.2)歲。對照組36例,男19例,女17例;年齡20~60歲,平均(35.3.1±129)歲。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符合《腎臟病學》[1]中相關(guān)標準:①內(nèi)生肌酐清除率(CCr)< 80 mL/min;②SCr>133 μmol/L;③有慢性腎臟疾病或累及腎臟的系統(tǒng)性疾病病史。
1.3 納入標準 ①符合慢性腎功能衰竭診斷標準,且CCr 10~80 mL/min,SCr 133~707 μmol/L;②年齡 14~75 歲;③患者知情同意,并能服完規(guī)定療程藥物。
1.4 排除標準 ①有心、腦血管或肝造血系統(tǒng)嚴重疾病,以及患有精神疾病、腫瘤;②治療觀察期間出現(xiàn)嚴重并發(fā)癥,需要改換治療方案者。
2.1 對照組 單純用西藥治療:①低鹽、低脂、優(yōu)質(zhì)低蛋白飲食;②糾正酸中毒、糾正貧血、糾正鈣磷代謝紊亂;③控制血壓在 120~130 mmHg。
2.2 治療組 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chǔ)上,加用中藥湯劑腎衰康內(nèi)服。處方:大黃(后下)6 g,制大黃(后下)8 g,土茯苓、茯苓各100 g,石韋、黃芪、大腹皮、山藥、蒲公英、鱉甲(先煎)各20 g,山萸肉、川芎、佛手、荷葉各15 g,爵床草30 g,阿膠珠5 g,紅毛七10 g。每天1劑,水煎2次共約200 mL,分2次溫服。并聯(lián)合大黃附子灌腸方灌腸。處方:生大黃(后下)、生龍骨(先煎)、生牡蠣(先煎)各 30 g,制附子(先煎)、紅花各10 g,蒲公英20 g。上方加水500 mL,煎取200 mL,保留灌腸,每天1次。藥物可根據(jù)患者年齡、病情程度、患者耐受情況適當調(diào)整劑量。
2組均以2月為1療程,共觀察治療2療程。
3.1 觀察項目 于治療前后檢測2組SCr、BUN、CCr、血紅蛋白(Hb),24小時尿蛋白定量(UTP)變化;療程結(jié)束后統(tǒng)計臨床療效。
3.2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1.5統(tǒng)計分析軟件對實驗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進行治療前后比較,自身配對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
4.1 療效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2]中相關(guān)標準擬定。顯效:CCr增加>30%;SCr、BUN降低≥30%。有效:CCr增加≥20%;SCr、BUN降低≥20%。無效:不符合顯效和有效判斷條件者。
4.2 2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傆行手委熃M為78.33%,對照組為69.44%,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4.3 2組治療前后UTP、Hb比較 見表2。治療后2組患者UTP降低,Hb升高,與治療前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治療組UTP、Hb改善較對照組更顯著(P<0.05)。
表2 2組治療前后UTP、Hb比較(±s)
表2 2組治療前后UTP、Hb比較(±s)
與同組治療前比較,①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②P<0.05
組 別治療組n 60對照組36時 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U TP(g/24 h)3.89±0.381.25±0.88①②3.53±0.661.92±0.80①H b(g/L)75.81±12.1696.23±12.97①②76.83±11.1688.12±13.11①
4.4 2組治療前后腎功能變化比較 見表3。治療后2組患者SCr較治療前降低(P<0.05,P<0.01),CCr較治療前升高(P<0.05);且治療組SCr、CCr改善較對照組更顯著(P<0.05)。治療后治療組BUN下降明顯,與治療前及對照組治療后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治療后BUN不降反升,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慢性腎功能衰竭,為臨床危重難之病。慢性腎衰病機是因久患慢性腎病之疾,正衰邪留,腎氣內(nèi)耗,使腎體由傷致?lián)p,由損致壞,壞為毒自內(nèi)生之基,器官因傷而自潰,從而引起腎之脈絡(luò)瘀滯;又因代謝障礙產(chǎn)生水毒、痰濁、瘀血,腎髓受抑,臟真受傷,腎氣內(nèi)變,不能“分解血中廢料,下注膀胱,由尿除之”,形成腎衰[3]。慢性腎衰的基本病機是腎虛濕瘀濁毒,濕瘀濁毒越明顯,腎損害則越重,損傷越難修復,則濕瘀濁毒更易產(chǎn)生,是慢性腎衰竭難愈的根本原因。因此治療上多采用益腎健脾、清利活血、泄?jié)崤哦镜闹畏ā?nèi)服方中大黃、黃芪為君藥具有通腑泄?jié)帷⒀a中益氣之效,以標本兼治,溫涼并用?,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大黃能夠抑制腎小球系膜細胞增殖及腎小管細胞的高代謝狀態(tài),降低腎臟的氧消耗,能抗炎癥因子等;黃芪具有調(diào)節(jié)機體免疫功能,改善腎臟血流,減少尿蛋白的排出,增加白蛋白的合成,降低蛋白的分解,從而提高血漿白蛋白[4]。土茯苓、佛手、荷葉、茯苓、白茅根、蒲公英、爵床草具有利水滲濕、通經(jīng)透絡(luò)、解毒除濕之功,合用既能滲利濕濁之邪,又能正化濕濁而使之歸清,濕滲濁清毒解,精微固藏,尿蛋白自可消除。山藥、山茱萸健脾補腎、填精固精,固護腎氣、腎陰。紅毛七、川芎、穿山甲、鱉甲活血化瘀,血行則瘀消絡(luò)暢。阿膠乃血肉有情之品,歸腎經(jīng),為補血的要藥。阿膠多由骨膠原組成,水解后可以得到多種人體必需氨基酸,阿膠有顯著補血作用,能增強骨髓造血功能,保護干細胞免受損害[6]。配合中藥灌腸方中大黃苦寒可瀉下攻積、通腑降濁,且其氣香味厚沉降,可開啟脾胃升降之樞,為利水滲濕要藥。附子溫陽與大黃寒熱并用,增加大黃導瀉作用。生龍骨、生牡蠣收斂以防大黃瀉下太過傷津傷氣。綜上,中藥內(nèi)服外用,共奏益腎健脾、活血泄?jié)嶂Α1敬沃委熗淋蜍?、茯苓用量均較大。土茯苓為治濕毒要藥,歸脾腎經(jīng),《本草秘錄》言其“敗毒祛邪,不傷正氣”;《救荒本草》云其可以代糧。故長期大劑量服用無明顯毒副反應。有報道茯苓小于25 g利尿作用不明顯,欲達利尿作用,茯苓每天最少用至30 g,而每天用量在100 g時利尿作用最強[5]。筆者臨床大劑量應用茯苓,并未見有患者出現(xiàn)不良反應。
表3 2組治療前后腎功能變化比較(±s)
表3 2組治療前后腎功能變化比較(±s)
與同組治療前比較,①P<0.05,②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③P<0.05
組 別治療組n 60對照組36時 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SCr(μmol/L)285.25±170.16156.12±112.00②③287.25±121.71230.32±105.42①BUN(mmol/L)13.78±4.9112.23±2.58①③12.73±5.7414.17±3.82①CCr(mL/min)16.22±11.1528.61±15.12①③17.8±12.2121.03±11.26①
本次研究結(jié)果顯示,治療組服用腎衰康及中藥保留灌腸后實驗室指標均有明顯改善,且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臨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提示復方腎衰康及中藥保留灌腸能有效改善慢性腎功能不全患者臨床癥狀,延緩腎衰進展,值得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