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月,崔曉燕,吳 驍, 王 丹
(1.錦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yī)院血液科,遼寧 錦州121001;2.河北省藥品檢驗研究院藥理毒理室,河北 石家莊 050011;3.遼寧何氏醫(yī)學院實驗動物中心,遼寧 沈陽 110163;4. 錦州醫(yī)科大學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教研室,遼寧 錦州121001)
海馬屬邊緣系統(tǒng),主要包括阿蒙角(Ammon’s horn,CA)和齒狀回 (dentate gyrus, DG)等結構,在空間定位、學習記憶和控制情緒等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1-2],成為神經(jīng)科學研究的熱點之一。胞外信號調節(jié)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是一種絲氨酸/蘇氨酸蛋白激酶,屬于MAPK(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家族下游成員。無活性的ERK位于細胞質中,當胞外信號引起ERK磷酸化(pERK)激活后,則從細胞質轉位進入細胞核中,從而觸動一系列下游基因的活化[3]。研究[4-6]表明:ERK信號通路激活可直接參與細胞增殖,促進細胞存活,抑制細胞凋亡,促進海馬神經(jīng)細胞增殖,是細胞生長周期環(huán)中不可或缺的過程。近年來,有關ERK的研究多集中在促進細胞增殖及其介導的信號轉導具體機制、建立在各種動物和細胞模型基礎上的關于ERK在神經(jīng)系統(tǒng)退行性與功能失調性疾病以及孤獨癥模型、神經(jīng)毒性和母嬰分離等方面[7-10];但ERK表達在腦發(fā)育不同階段的變化規(guī)律及其機制研究較少。因此,本研究利用免疫組織化學和免疫印跡法、結合圖像分析技術觀察胚胎 (embryo, E) 18 d以及生后 (postnatal, P) 1、3、7、14、21和28 d時小鼠海馬組織中pERK表達變化,為在分子水平探究海馬發(fā)育機制提供基礎實驗依據(jù)。
1.1 實驗動物及標本制備[11]8周齡昆明小鼠由錦州醫(yī)科大學動物中心提供,動物合格證號:SCXK(遼)2014-0004,以雌雄比例1∶2飼養(yǎng),按日觀察,見陰道栓出現(xiàn)為E 0 d,仔鼠出生的最早時間為P 0 d。取E 18 d的胎鼠和P 1、3、7、14、21和28 d的小鼠海馬組織,4%多聚甲醛固定,常規(guī)制備光鏡標本,連續(xù)切片,切片厚度5 μm,用于免疫組織化學顯色。另低溫下取各時間點的小鼠海馬組織,-80℃保存,用于免疫印跡檢測。
1.2 主要試劑 S-P超敏試劑盒和DAB試劑盒購自北京中杉金橋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兔抗小鼠多克隆pCREB抗體購自美國Santa Cruz 公司,ECL試劑盒購自上海 BestBio公司,蛋白Marker和PVDF膜購自福州邁新生物技術開發(fā)有限公司,BCA 試劑盒購自碧云天生物技術研究所,β-actin購自亞太恒信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1.3 免疫組織化學染色 石蠟切片經(jīng)脫蠟、透明至水化后,滴加過氧化物酶,室溫15 min;高壓修復3 min,室溫冷卻,非免疫動物血清封閉15 min;兔抗小鼠pERK抗體 (1∶100) 4℃孵育過夜;生物素標記的羊抗兔IgG (1∶200),37℃孵育20 min; 鏈霉素抗生物素-過氧化物酶工作液37℃孵育10 min; DAB-H2O2顯色;蘇木精復染;常規(guī)脫水、透明、封片,顯微鏡下觀察。用PBS代替一抗作陰性對照。
1.4 免疫印跡法檢測小鼠海馬組織中pERK蛋白表達水平 按1∶5比例于海馬組織加入蛋白裂解液,充分反應后離心10 min,采用 BCA 試劑盒檢測上清液蛋白濃度。各泳道加入 50 μg 的蛋白量,電泳分離;冰浴轉膜。轉膜后加入pERK抗體(1∶1 000),4℃孵育過夜;TBST漂洗;加入辣根過氧化物酶標記二抗(1∶5 000),室溫震蕩孵育 2 h,增強化學發(fā)光法(ECL)檢測蛋白條帶,將條帶掃描后用 Photoshop 7.0 軟件進行處理。內(nèi)參β-actin。掃描X射線片,計算機處理,應用公式計算A值,A值=-lgT,T為透光率,A值越大,表示密度越大,表達水平越高。
1.5 圖像分析 各取5張不同樣本切片,系統(tǒng)、隨機選擇400倍光鏡視野3個,所得圖像結果利用圖像分析軟件(Image-Pro Plus 6.0)進行分析,應用公式計算A值,A=-lgT,T為透光率,A值越大,表示密度越大,表達越強。
2.1 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檢測不同時間點小鼠海馬組織中pERK蛋白表達水平 免疫組織化學檢測結果顯示:pERK陽性產(chǎn)物呈棕黃色顆粒狀,主要在海馬DG顆粒細胞層和CA錐體細胞層神經(jīng)元的細胞核中表達。E 18 d,海馬DG和CA區(qū)pERK表達染色淺,排列稀疏,吸光度很低;E 18 d~P 7 d,pERK染色逐漸加深、密集,吸光度逐漸增加,與其他6個時間點比較,P 7 d吸光度最高(F=34.537,P<0.01)。P 14 d~P 21 d,pERK染色逐漸變淺,密集程度逐漸降低,吸光度逐漸下降(F=28.754,P<0.01);P 28 d處于穩(wěn)定的較低水平(F=6.075,P>0.05)(圖1,見插頁三)。
2.2 免疫印跡法檢測不同時間點小鼠海馬組織中pERK表達水平 免疫印跡法檢測圖像分析結果:各時間點均有pERK表達,E 18 d~P 7 d,pERK表達水平逐漸升高,P 7 d時pERK表達水平最高,與其他6個時間點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F=33.856,P<0.01);P 14~21 d時pERK表達水平逐漸降低,與P 7 d 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F=22.627,P<0.01);P 28 d時PERK表達處于穩(wěn)定的較低水平(F=7.421,P>0.05)。見表1。
表1 不同發(fā)育時期小鼠海馬組織DG及CA區(qū)pERK表達的表達水平
Tab.1 Expression levels of pERK in DG and CA regions of hippocampus tissue of mice at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s (n=6,±s)
*P<0.01vsthe pre-time point.
海馬結構于胚胎時期發(fā)生,起自位于端腦泡背內(nèi)側,呈 “S”形結構的海馬原基。大鼠海馬原基于E 14 d形成,小鼠則為E 12 d,此后進入海馬的有序發(fā)育過程,即胚胎早、中期速度較慢,于末期和生后早期階段發(fā)育明顯增速,表現(xiàn)為海馬體積以及各層的厚度明顯增加,海馬變成C字形,能區(qū)分CA和DG結構正常大小[12],海馬的這些顯著變化均離不開活躍的細胞增殖活動。
ERK是與細胞增殖有關的重要基因之一,盧瑛等[13]研究發(fā)現(xiàn):抵抗素能通過上調人血管平滑肌細胞ERK的磷酸化水平,促進平滑肌細胞增殖,應用ERK特異性抑制劑能顯著降低ERK的磷酸化水平,細胞增殖受抑。研究[14-15]顯示:ERK磷酸化后進入細胞核,激活相關轉錄因子,增強轉錄的活性,進而調節(jié)促進細胞周期由G1期向S期過渡的基因表達,包括即刻早期基因和遲發(fā)反應基因,參與細胞分化與增殖的調控。Oliveros等[6]和佟雷等[16]研究發(fā)現(xiàn):新生大鼠海馬神經(jīng)干細胞增殖與ERK有關。ERK 信號通路抑制劑可以抑制神經(jīng)細胞自噬,加重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的早期腦損傷和急性缺血性腦梗死再灌注損傷[17-19]。
Palmer等[20]認為:成體海馬結構中的神經(jīng)發(fā)生源于齒狀回的亞顆粒細胞層,其位于顆粒細胞層和門區(qū)間的一個狹窄區(qū)域,大多數(shù)神經(jīng)細胞增殖發(fā)生于此。本研究中免疫組織化學結果顯示:pERK主要在DG顆粒細胞層和CA錐體細胞層神經(jīng)元的細胞核中表達,與上述研究結論一致,即pERK主要位于細胞核并參與細胞增殖。
Bayer[21]研究表明:大鼠生后1周為DG增殖分化遷移高峰,P 14 d ~ 2月呈下降趨勢,推測生后1周為大鼠海馬細胞增殖、細胞凋亡和結構構建的關鍵時期。本研究結果顯示:表達pERK的陽性細胞變化趨勢是在E 18 d~P 7 d逐階段增加,P 7 d時達高峰,隨后的P 14~21 d階段 pERK陽性細胞逐漸稀疏,A值降低,P 28 d時處于穩(wěn)定的較低水平。本研究結果表明:pERK的變化趨勢與以往報道的海馬神經(jīng)細胞增殖的變化趨勢的文獻相符[12,21]。出現(xiàn)這種變化趨勢的原因在于:小鼠出生是機體的一大轉折, 外界環(huán)境的聲和光等刺激可能使ERK自身活化,轉入細胞核,進而激活下游轉錄因子,產(chǎn)生細胞增殖效應。發(fā)育早期,即E 18 d~P 7 d,是海馬塑型的關鍵時期,海馬首先形成了DG和CA區(qū)雛形,并且各區(qū)開始分層,為了滿足海馬結構在形態(tài)及體積上出現(xiàn)的巨大改變,必然引起海馬神經(jīng)細胞大量增殖,因此,pERK陽性細胞表達在P 7 d達到最高峰。在海馬結構發(fā)育晚期,即P 14~21 d及以后階段,海馬結構和功能日趨成熟,此時不再需要細胞的大量增殖分化,促使與細胞快速增殖有關的ERK表達逐漸下降,細胞增殖速度放慢,新生細胞數(shù)量逐漸減少,直至P 28 d達穩(wěn)態(tài)。
綜上所述,pERK參與了海馬神經(jīng)元的增殖,與海馬發(fā)育有關聯(lián),本研究結果為從分子水平闡明海馬發(fā)育的機制提供了較為詳實的實驗資料。但海馬神經(jīng)細胞增殖受多種因素和多途徑動態(tài)調節(jié),因此海馬發(fā)育的具體機制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