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文富
彝族,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據(jù)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彝族總人口為871.4393萬人,人口總數(shù)在我國55個少數(shù)民族中居第六位,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貴州等部分地區(qū)。彝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云南彝族的民間舞蹈最為豐富多彩,并因地域、支系的不同而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而彝族“打歌”為彝族舞蹈中的一種。在浩瀚的民族民間藝術中,彝族“打歌”以她特有的色彩裝點著活在云南這塊紅土地上的彝族人民的生活,她象征著彝族人民的興盛,體現(xiàn)著彝族人民的精神,是能歌善舞的彝族人民智慧的結晶,更有著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
2.1 研究對象:通過對云南彝族舞蹈——“打歌”的實地調查,對民族體育的文化內涵的有關文獻資料查閱,從文化內涵對云南彝族“打歌”進行分析,為發(fā)展傳承彝族“打歌”這一民間體育舞蹈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2.2 研究方法:查閱文獻資料法,閱讀了有關彝族舞蹈,彝族“打歌”和民族體育文化內涵的一些文獻資料;田野調查法,實地考察彝族“打歌”,現(xiàn)場觀看并參與彝族“打歌”,并對彝族“打歌”的人們進行訪談得出第一手真實資料。
3.1 云南彝族“打歌”的社會形態(tài)特征
3.1.1 獨特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云南各民族體育文化形態(tài)分布在云南各個地區(qū),不同民族居住的范圍內,表現(xiàn)出各自不同的鮮明特征。云南彝族打歌是云南彝族人民精神、價值取向和興趣特征的典型表現(xiàn),她與彝族歌舞、彝族服飾等文化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因此,云南彝族打歌被賦予了民族性。云南彝族分布廣泛,支系眾多,散居在山區(qū)地帶,地理氣候各異,山高路遠,交通閉塞,在這樣的生存環(huán)境中,云南彝族形成了勤勞勇敢、頑強拼搏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打歌作為云南彝族人民的傳統(tǒng)舞蹈,是云南彝族歷史發(fā)展的結果,形成獨具一格的民族特色,帶有強烈的彝族文化氣息,蘊含強勁的民族意識,這些都與彝族人民的人文社會歷史、心理素質、地理生態(tài)環(huán)境、經濟發(fā)展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因此,作為一種體育文化,云南彝族打歌植根于彝族獨特悠久的文化,形成了獨特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3.1.2 華麗的表演性和觀賞性
表演、娛樂、觀賞是民族傳統(tǒng)體育得到長期流傳和傳承的重要支點,表演性、娛樂性與觀賞性、藝術性是分不開的。離開了表演,民族傳統(tǒng)體育中的絕大部分內容將會失去耀眼的光芒。云南彝族打歌更多是在彝族重大節(jié)日、喜慶、祭祀等場面中出現(xiàn),就賦予她表演和觀賞的鮮明特點。云南彝族打歌以她形式多樣且內涵豐富的打歌調、具有特定格律與節(jié)奏的打歌樂器伴奏和打歌調唱腔、具有固定程式的打跳舞步、粗獷的武術表演、色彩斑斕的彝族服飾組成了場面壯觀、氣勢如虹、剛勁有力的華麗場景。給觀賞者強有力的震撼和美的感受,具有很強的觀賞性。
3.1.3 廣泛的群眾性和參與性
云南彝族打歌自古以來就是云南彝族群眾喜聞樂見的傳統(tǒng)舞蹈,無論是在云南彝族的傳說里,還是在彝族史籍中都記載了彝族打歌。距巍山縣城11公里處巍寶山文昌宮文龍亭的右側橋墩石灰墻上的《松下踏歌圖》、滄源崖畫中描述的一群人載歌載舞都與云南彝族打歌從古至今的廣泛群眾性有關聯(lián)。長期以來,彝族打歌都與彝族人民生活生產緊密相連,無論男女老幼都喜歡彝族打歌,這就有了廣泛的群眾基礎。隨著近現(xiàn)代彝族與各民族通婚,云南彝族打歌沒有了嚴格的參與人群界限,在大多數(shù)“打歌”中其他各民族參與也占大部分。隨著云南彝族打歌樂器的提高、步伐的改進統(tǒng)一,越來越多人都很容易學會打歌,使打歌具有很強的參與性。正如彝族打歌諺語:“三弦一響,腳桿就癢”、“笛子一吹,調子就飛”,很好說明了彝族打歌廣泛的參與性和參與性。
3. 2 云南彝族打歌的社會功能價值
3.2.1 心理寄托—歡快的體育娛樂功能
體育的功能不僅僅給予人強身健體,還更應該凈化、美化人的思想情操,少數(shù)民族體育是集游戲、藝術、競技、健身和娛樂為一體的文化活動,所以我們又稱民族體育為文體活動。云南彝族打歌廣義上說是以彝族歌舞為主流行于云南西南部彝族地區(qū)農村的民間藝術,期中彝族打歌中打歌調富有表現(xiàn)力,有故事情節(jié),唱出來優(yōu)美動聽,可以逗人開懷。如打歌調:“打歌不是我愛來,因為我這雙爛皮鞋(hai)”,“要打歌呢來打歌,不打歌呢板凳坐起大窩窩”,唱出來引得大家開懷大笑。在打歌場上,人們盡情的展示著自己矯健的打歌步伐,唱著充滿智慧的打歌調,滿足著心理運動的欲望,吸引著異性的目光。打歌場上不僅能鍛煉身體,年輕朋友可以結識異性朋友,可以為他們的婚姻打開大門,而老年朋友可以結識閑聊伙伴,可以使得他們業(yè)余生活不再孤單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表1.1 運動強度、鍛煉時間和運動負荷對照表
(表1.1來自陳智勇,劉堅等. 現(xiàn)代大學體育教程[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0.6:301)
3.2.2 生理依靠—顯著的體育健身價值
健康、長壽已經是人們現(xiàn)代生活的追求,強健的體魄是人們生產生活滿足需要,發(fā)展生產力的前提,提倡科學文明的健身、娛樂方式是現(xiàn)代彝族地區(qū)人們的生活方式,所以說云南彝族打歌顯著的健身價值是廣大彝族地區(qū)勞動人民生理依靠。云南彝族打歌調:“打歌打到太陽落,打起黃灰做得藥,啊俗瑟來著,俗細瑟瞧著?!币妥迦嗣褚呀浐茉缇驼J識到了彝族打歌的健身價值。
美國專家已經證實:長壽者并非那些熱衷于馬拉松長跑等劇烈運動的人,相反是那些經常參加“最輕運動”即中小強度運動的人,比如:慢跑、快走、民族健身歌舞等。事實證明云南彝族打歌作為高質輕負的健身手段,對于提高人體各方面機能都有益處。根據(jù)調查云南彝族打歌對不同年齡組的心率變化,測試方法:當測試者打歌10分鐘結束后立即測10秒鐘的脈搏數(shù),再乘以6得出每分鐘心率,連續(xù)做30分鐘得測試,測得30分鐘得平均心率。
表1.2 彝族打歌30分鐘后對不同年齡組1分鐘心率、強度和運動負荷參照表(n=100)
經過實地測試得出表1.2對不同年齡組的平均心率、強度和運動負荷的參照表,對照表1.1得出:云南彝族打歌,節(jié)奏相對快而有力,會使人情緒興奮、心跳加快,血壓急劇上升等,可以增強人體的心肺功能,改善肺組織結構、改善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等。云南彝族“打歌”在30分鐘對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群運動強度都屬于中等強度,在運動強度和運動負荷上都適宜不同年齡的人群,偶爾的運動對身體不會有什么影響,因此應該長期堅持運動,建議每周3-4次,每次的運動時間為30-50分鐘。
3.2.3 精神的慰藉—獨特審美和教育價值
美是人類在不斷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社會生產實踐中智慧的結晶,體育與美都隨著人類的產生而產生,隨著人類的發(fā)展而發(fā)展。從擺脫自然生產開始,人類社會就朝著物質生產實踐和精神生產實踐兩個方向發(fā)展,并具有審美屬性。在今天,現(xiàn)代體育運動許多項目對美的要求愈來愈高,如藝術體操、健美操、花樣游泳、花樣滑冰、武術等等。體育美是研究體育活動中所蘊含的美學價值,是人們審美意識對體育活動的再認識、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體育美主要包括身體美、運動美和人文美。民族體育美是各民族特有的民族體育滲透著本民族的美感形象,傳達著本民族的審美觀念,是本民族美的載體。其運動過程就是創(chuàng)造美的過程。
在古代社會,由于受到語言文字發(fā)展水平的局限,身體活動(如:舞蹈,游戲)就作為傳授人類生產與生活技能的主要手段?!吨袊糯逃贰匪涊d,“氏族公社成員除在生產實踐中受教育外,又在政治、經濟和文體活動中受教育,他們利用游戲、競技、舞蹈、唱歌、記事符號等進行教育”,“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體育活動項目很多就產生于生產、生活之中,又在體育活動中,對下一代進行生產、生活技能的傳授和教育”,如:怒族、傈僳族的過溜索,獨龍族的攀巖,藏族的騎馬,拉祜族族的射弩,彝族的織麻舞等,他們都是在精彩的體育活動中,不知不覺的履行著對下一代的生產技能的教育傳授。云南彝族打歌,包含著彝族人民對模仿刀耕火種一系列生產勞動的動作。此外,彝族打歌大多在彝族傳統(tǒng)節(jié)日(如:火把節(jié)、二月八)、婚喪、祭祀廟會上舉行,而這些都折射出彝族人民的文化價值觀念,包含了彝族人民對生產豐收的歡喜,對英雄的敬意,對祖先崇拜的一些思想上的教育。
對云南彝族“打歌”的文化內涵分析,云南彝族“打歌”的文化內涵是形成云南彝族的社會特征之一,在云南彝族“打歌”中體現(xiàn)出了云南彝族最顯著的民族特色,從云南彝族“打歌”這個古老的藝術形式中體現(xiàn)著云南彝族豐富多彩的民族特色,使得更多人了解到彝族文化、彝族舞蹈。有利于更好的傳播彝族體育舞蹈文化,對我國少數(shù)民族體育舞蹈的研究有著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