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胖兒
取悅癥,是一種沒有引起充分重視的心理問題。人們往往稱之為“討好型人格”,覺得這只是個性或者性格特點,而不知道這也是一種不正常的心理現(xiàn)象。取悅癥,就是永遠想讓所有人滿意、永遠把別人的需求擺在第一位,卻總是忽略和否定自己真實的感受,導致自己持續(xù)的心理壓力。
取悅癥往往來自一種思維陷阱:“我對別人好,別人也應該對我好啊。要是別人不對我好,那肯定是我哪兒不好啊?!边@樣循環(huán)下去,人很容易陷入自我否定之中,由此引發(fā)失落、沮喪、憤怒等負面情緒,甚至自我傷害的行為。
取悅癥患者最大的困擾是兩條:第一,不會拒絕別人;第二,不會提出自己的訴求。所以這往往導致他們的個人邊界感很弱。看起來,是不是他們很容易被別人侵犯自己的邊界呢?確實是。但是,不止如此,取悅癥患者在生活中經(jīng)常會侵犯他人邊界。因為他們的邊界感太差了,只會一味迎合,并且期待別人用同樣的力度來反饋,對他人的真實感受缺少同理心。
取悅癥雖然帶有一個“癥”字,但并不算一種“疾病”,可以算是一種具有強迫性的上癮行為。戰(zhàn)勝取悅癥,最重要的方式是降低自己對外界反饋和他人評價的依賴,學會給自己正面評價、給自己獎勵。
需要特別提醒的是,取悅癥往往可以從童年記憶里找到原因。因為小孩子還不會辯證地看問題,所以面對家長、老師等大人提出的要求和規(guī)則,往往會把事情理解得很絕對、很極端。越是嚴厲的大人,就越有可能強化孩子的這種取悅傾向,孩子們借此既可以逃避沖突,也可以獲得表揚。但本質上,是因為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