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函盟
摘要:駝山石窟在青州市西南之駝山南麓。石窟自北向南開鑿于山崖之上,依次編號,共計5窟,沿山勢蜿蜒曲折,乃是一方勝景。駝山之上原建有駝山寺,又改成昊天宮,成為道教宮觀,現(xiàn)在是青州道教協(xié)會所在。本文綜合分析了駝山石窟遺存,參以文獻記載,對駝山石窟的藝術(shù)造像及不同歷史時期的程式進行了闡述。
關(guān)鍵詞:石窟藝術(shù);佛造像;駝山
中圖分類號:K87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08-0128-01
駝山第1窟為平頂方形窟,窟內(nèi)正有壇基,壇上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五尊像,側(cè)面塑有二菩薩,二力士。本尊釋迦摩尼面相豐滿,頭部肉髻高聳,并佩有蓮花瓣項鏈,身穿右袒肩式袈裟,結(jié)跏跌坐于佛座之上。侍立之二弟子,迦葉居左,阿難居右,右側(cè)菩薩頭部已不見,左側(cè)普測頭部飾高發(fā)髻,脅侍菩薩面相豐滿,項鏈復雜華麗垂于胸前,上身袒露,披巾由左肩斜垂,在上身纏繞飄然而下,長裙輕薄貼體,尊貴華麗。
窟內(nèi)有帶題記的造像龕,共計題記三則,摘錄如下:
l.“長安二年三月二十日戊辰,二十六日癸巳,前羽林郎任玄覽奉敕于紫蒙(象)軍御,敬造觀世音菩薩一軀,及亡過父母,亡男及亡女玉羅,見存眷屬及法界蒼生,咸同私(斯)福”。
2.“長安二年歲口七月庚辰朔二十五日甲子,青州益(都)縣佛弟子尹思真為亡過妻張氏及女侍,見施凈財,于駝山寺敬造石像一鋪。上為金輪皇帝,下及師僧父母。振眾子炎埃,挽群人于耜,忘者生凈土,樂無窮。法界蒼生,咸同斯?!?。
3.“長安三(年)十月十九日,李懷鷹為亡過母任及妹九娘,見存父僅施凈財,敬造彌勒像一鋪。普愿見在眷屬,咸同斯福。高文紀書”。
上述題記表明,l號窟當開鑿在武周前期,至遲在長安二年便有造像。同時,上述題記也提到了駝山寺,說明至遲在長安二年,此地已有駝山寺。至遲在元代,駝山寺已改為道教的“昊天宮”。
第2窟亦是方形平頂窟??邇?nèi)正塑一坐佛,兩側(cè)各有一脅侍菩薩,窟門塑二力士,一側(cè)還有千佛和供養(yǎng)人像。主尊手施無畏印與與愿印,結(jié)跏跌坐,袈裟上尚有赭石色田相方格殘留。最美的是左右脅侍菩薩,體態(tài)優(yōu)美,衣飾華麗,其頭戴寶冠,面帶微笑,冠帶長垂至肩部,頸帶連珠狀的項鏈,披帛下垂與胸腹問而后纏繞于臂上,精致的瓔珞自右肩下垂至腿部,長裙曳地,輕薄貼身。
此窟亦有題記,佛座上有:“像主張小叉敬造”,“像主叉妻呂敬造”,“比丘尼光供養(yǎng)”等,惜無年號。根據(jù)李裕群教授的考證,此窟與第3窟基本同時開鑿,但完工略晚。其開鑿年代大約在:“隋開皇元年至開皇三年間,完工于開皇十年?!?/p>
第3窟是駝山石窟中規(guī)模最大的一窟??叱史叫渭夤绊?,窟內(nèi)塑有一佛二菩薩像,左右兩壁刻以后千佛共計三百余尊??邇?nèi)主佛手施無畏與愿印,結(jié)跏跌坐,發(fā)髻低矮,面相豐圓,頸短而粗。眼臉細長,眼角微微上揚,雙目微閉,表情肅穆,成沉思狀。佛像肩寬平,內(nèi)著僧祗支,胸前結(jié)帶,著褒衣博帶式袈裟,袈裟上有紅色彩繪,衣飾簡潔流暢。佛像左右為脅侍菩薩,混融圓潤,頭戴寶冠,體態(tài)寬厚,頸佩如意狀項圈,瓔珞長垂至腿部,長裙曳地,異常端莊華美。
依上述材料,閻文儒在《云門山與駝山》中指出:“大像主青州總管平桑公”中的平桑公即是后周至隋,平尉遲迥叛亂有功而被封為平??す捻f操。結(jié)合青州設(shè)置總管府的時間,閻文儒推斷3窟開鑿的時間應(yīng)該在北周建德六年至隋開皇十四年。李裕群在此基礎(chǔ)上,結(jié)合“像主樂安郡沙門都僧蓋”中“樂安郡”的設(shè)置時間,進一步考證此窟開鑿的時間為隋開皇元年至三年之間。
駝山三窟之后,便是藏在鐵柵欄深鎖之下的第4.5二窟,以及在4.5窟之間的摩崖造像一處。第4窟中心塑一倚坐佛,二弟子,二菩薩,窟門還有二力士,壁龕內(nèi)還有小佛一百余尊。溫玉成在《青州佛教造像考察記》中認為,此窟應(yīng)開鑿于初唐貞觀年間。
第5窟窟內(nèi)為一坐佛及二脅侍菩薩,正壁及兩側(cè)還有小坐佛。此窟規(guī)模較小,所謂位置也較為偏僻,窟內(nèi)無造像題記,或許是由民間修建。從造像風格上來看,應(yīng)為隋代作品。4.5窟之間的摩崖雕刻有佛像、菩薩十余尊,應(yīng)為隋唐時期的作品。
國保名錄中將駝山石窟定為:“北周至隋”,大概是受閻文儒推測第3窟開鑿“北周建德六年至隋開皇十四年”所影響。雖然李裕群在其后進一步將其開鑿時間框定在“隋開皇元年至三年之間”,我們?nèi)匀荒軌蚩闯銎滹L格上帶有鮮明的北周色彩。尤其是與拉梢寺摩崖大像進行對比,發(fā)現(xiàn)存在風格上的相似之處。結(jié)合韋操平叛尉遲迥叛亂的史實,以及拉梢寺又是尉遲迥所開鑿。我們大膽猜測,駝山第3窟為拉梢寺摩崖開鑿的匠人所營建,而他們正是韋氏在平叛后帶回山東的。
尉遲迥叛亂發(fā)生在北周大象二年,即公元580年。一年后,公元581年,楊堅稱帝,是為開皇元年。正好比李裕群教授推定出的“隋開皇元年至三年之間”略早一年,甚至是幾個月,這種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
歷史也許永遠埋葬在那則沒有紀年的題記之中,然而,冬日之際,頂著凜冽的寒風與好友凌晨爬駝山的時光,卻永遠記在心間,不能忘卻。也正如那印刻在石頭上的造像,鮮活如初,充滿了生命,迎接每一天勃勃升起的太陽,光明照耀著朝拜他們的人們。
不厭駝山路,千峰到翠屏。山登絕頂,當人們歷盡千辛,迎著朝陽看到石窟的那一刻,一定無比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