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洪
新課標準給我們初中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現(xiàn)階段初中語文教學方法主要由教師引導學生分析、理解所提出的問題,并從分析入手,達成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掌握。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進行激情導入
“激情”就是激發(fā)學生情感,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日本心理學家瀧澤武久用大量的實驗結果表明:一旦學生對學習失去感情,則學生的思維理解、記憶等認識機能就會受到壓抑和阻礙。語言是表達感情的主要手段。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用優(yōu)美、生動的語言,通過富有感情的朗誦,把學生帶進教材內(nèi)容的情境中來。如《散步》一文的導入是我在有感情的配樂朗讀中結束的,通過朗讀,這篇課文溫馨、甜美、一家人其樂融融的情景便營造出來了,有這樣的氛圍作鋪墊,理解起文章內(nèi)容及作者情意便容易多了。
二、強化啟發(fā)意識
當教師提出問題后,重要的不是這個問題的答案,而是獲得答案的思維過程。因此,教師不要直接宣講答案,而要引導學生一步步思考,讓他們探索“過程”,獲得結論。這個引導就是啟發(fā)。
啟發(fā)就是在學生思維阻滯的地方給以疏導,在學生感到困惑的地方給以引領。既要不直接講明該怎么辦,又要能讓學生領悟出該怎么辦,這就需要高度的教學智慧。教師除把握“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的時機以外,還要注意啟發(fā)時藝術地運用啟發(fā)的方法。如,深和淺是相對的,所謂“深”,是問題較難,思維的工序多了幾道;所謂“淺”,是問題相對容易,思維工序相對較少。學生遇到較深的問題不能解答,或者是思維程序較多,一時理不清思路,不知該怎么一步步展開,遇到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在這幾道工序中引導他們解決一兩道,于是就變成了一個相對較淺的問題,在讓學生自行解決。這樣,學生既學了思路,又獲得了解決問題的成功喜悅。
三、運用閱讀教學
英國哲學家賓沙夫茨伯里說過:“在各類人際關系中,最變化莫測的是讀者和作者之間關系?!睂ξ谋緛碚f,老師是讀者,每個學生也都是讀者,老師、學生都是通過文本去探尋作者的思路,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老師與學生的閱歷不同,理解程度不同,因此對文本理解也不同;不同學生由于個性的差異,理解起來也有不同。同時,老師、學生又都由文本而聯(lián)系起來,老師既啟發(fā)學生加深對文體的理解,又從學生那里受到啟發(fā),而達到教學相長。體驗之思,就是在老師、學生、文本的對話中進行。閱讀是極個性化的行為。老師與文本的對話應在備課中完成。課堂上,首先必須是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學生獨立閱讀、獨立體驗、獨立探究。其次才是在學生有了初步感受的基礎上,老師予以啟發(fā)、引導,或組織討論,學生則在老師的啟發(fā)下,或者在討論中,在相互啟發(fā)下,使體驗更靠近課文的思想感情,使探究更符合作者的思路?!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感受、理解、欣賞、評價的能力雖然各學段有所側重,但不應把它們機械地割裂開來”。在這四者中,感受與欣賞、體驗的成份多一些,情感的投入多一些;而理解與評價,則探究多一些,理性思考多一些。體驗與探究可以有些側重,但不可偏廢,要有機結合。既使在低年級的閱讀教學中,以感受為主,但也要有初步的理解、欣賞,甚至是評價。如《我要的是葫蘆》要求“說說可愛的小葫蘆原來為什么都落了”,就含有探究理解原因的意思?!端募镜哪_步》中“你喜歡哪個季節(jié)?畫一張畫告訴大家”這一題,就含有欣賞的意思?!逗偤蜑貘f》中“說說烏鴉為什么上了狐貍的當”這一題在對烏鴉上當原因的探究中就含有評價的意思?!盀貘f喜歡聽奉承話”,既是對烏鴉上當原因的分析,也是對它的評價。將來,在根據(jù)《語文課程標準》編寫的新課本中,對感受、理解、欣賞、評價的有機結合一定會體現(xiàn)得更充分。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要挖掘教材因素,在上述四者的結合中引導體驗之思。
四、采用詩詞教學
古詩詞是祖國文學寶庫中璀璨的明珠,我們不但要教會學生學習如何誦讀,如何理解,如何鑒賞,更要讓學生懂得如何運用古詩詞。比如當我們帶領學生出去旅游,登上了高山之巔,可以問學生:“此時你最想用杜甫的哪一句詩來表達自己的心情?”學生一定能答出:“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碑斢袑W生考試失意時,可以問其他同學,我們可以用李白的哪句詩來勸慰他?大家齊答:“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惫湃藢懺姺浅V匾曇饩车膭?chuàng)造。意境的創(chuàng)造要經(jīng)過艱苦的過程,具有深遠、含蓄的特點。同時因詩詞是一種高度凝練的文學樣式,它往往以極簡潔而形象的語言創(chuàng)造出完美的意境,表達出豐富的思想內(nèi)容和主觀情感,因此學生在對其進行把握時難免會遇到一定的困難。為了幫助學生準確地對詩歌的意境進行理解和把握,在詩歌教學與欣賞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想象,對詩歌的意境進行藝術的再創(chuàng)造,讓學生在有所感悟的基礎上用散文化的語言表達出來。
五、組織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法要求要給學生充分的自學時間,讓學生自己去讀書,去感悟,去探究。強化學生的自主意識閱讀,讓學生這個閱讀主體獨立領受和駕馭文本。自主探究教學的主體和學習者應該有充足探究時空,去自讀、自悟、自得自用,提高語文素養(yǎng),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更重要的是要讓他們成為知識的探求者、發(fā)現(xiàn)者。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所以,在自學探究中,我讓學生把學、思、疑、問連結在一起,學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問,從而獲得更多的自主探究的空間和學習主動權。在主動探究的實踐過程中掌握新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為此,我遵循這樣的教學理念:問題由學生提出,思路由學生探究,方法由學生尋找,意義由學生概括,難點由學生突破,習作由學生點評。面對學生的疑問,我從不過多解釋,而是組織學生合作探究,讓學生與學生之間對話、答辯、爭論,讓學生在爭辯中碰出智慧的火花,在質(zhì)疑解惑中明晰努力的方向。
六、利用微課教學
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積極有效地開展師生雙邊互動活動,在很大程度上能調(diào)動起中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同時,還對培養(yǎng)他們的內(nèi)在學習動機起到了促進作用,讓時下中學生擁有自主學習,以及終身學習的意識與技能,從而提高中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我在教學《月亮上的足跡》一文時,在引領學生共同梳理課文,同時,對課文的內(nèi)容有了整體的感知后,學生對于把握人類登上月球這一整個過程,還是表述不清,再加之文段短且多,不利于學生篩選整合信息。因此,筆者就讓學生快速默讀全文,嘗試著用筆來畫一張登月全程的示意圖,并能據(jù)自己所畫示意圖作簡要的解說。在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后,為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認知,教師也準備了有關登月全過程的微課視頻,與學生進行雙邊互動,同時,鼓勵學生結合文本資料,對登月全過程作一個口頭的跟蹤報道。這樣既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利用微課解決教學中的難點問題,改變了傳統(tǒng)的以教師分析為主,轉變?yōu)閷W生的主動參與,營造一種動態(tài)的教學環(huán)境,讓學生真正達到“樂學”“愛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