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古埃及文明特展
4月14日,“金字塔·不朽之宮——古埃及文明特展”在山西博物院開幕。展覽通過都靈埃及博物館甄選的235件珍貴文物,展示了埃及古文明的縮影,為了解古埃及的風土人情和風俗習慣提供了一個新的視野。其中獅身人面像、木乃伊、亡靈書、塞克荷邁特女神像、孔蘇金字塔都是難得一見的見證古埃及文明的文物珍品。展期至6月24日。
揚州:兩淮鹽業(yè)與揚州
4月20日,“揚州繁華以鹽盛一兩淮鹽業(yè)與揚州"展在揚州博物館開幕。展覽共展出60余件展品,其中大部分都是首次與公眾見面,包括《運河攬勝圖》和去年發(fā)現(xiàn)的曹寅殘碑等,講述揚州鹽業(yè)的輝煌歷史,展示揚州與兩淮鹽業(yè)的淵源,以及鹽業(yè)在經濟、文化方面給揚州帶來的改變。展期至6月20日。
鎮(zhèn)江:京江畫派精品展
4月29日,襲江南夢,醉臥煙雨中——鎮(zhèn)江博物館藏京江畫派精品展"在鎮(zhèn)江博物館開幕,展品共計40余件。京江畫派崛起和發(fā)展于清朝中后期,以“氣象雄偉,落墨濃重”的京江畫風,給予了清朝中后期的陳腐畫壇有力的反擊。
其作品具有濃墨落筆丘壑嚴整氣象雄偉的風格,堪稱中國山水畫史上獨具一格的“實景山水”。展期至6月20日。
杭州:宋代絲綢展
4月4日,“曾住長干里——大報恩寺出土宋代絲綢展”在中國絲綢博物館開幕。展覽共有三個單元:發(fā)現(xiàn)與整理、信仰與守護、研究與保護,梳理了大報恩寺的歷史、地宮的藏品和中國絲綢博物館對其出土絲織品的修復情況,并以絲織品為例講述了當時佛教的流行與虔誠信徒的宗教生活。展期至6月25日。
北京:
郭曉川水墨山水和翡翠雕刻展
4月22日,“翠彩墨色——郭曉川水墨山水和翡翠雕刻展覽”在北京榮寶齋大廈開幕,展出郭曉川創(chuàng)作的山水畫47幅,翡翠雕刻作品18件。郭曉川詩書畫印俱佳,他在創(chuàng)作和理論研究中逐漸形成了“折中反素”的理論觀點。近年來他將水墨繪畫和翡翠雕刻結合起來,意圖通過自己的探索,將純美術領域的藝術家吸引到工藝美術領域中來,增強中國工藝美術的國際競爭力。
洛陽:牡丹題材文物特展
4月19日,“天下無雙品,人間第一花——故宮博物院藏牡丹題材文物特展”在洛陽博物館開幕。展覽分為芳菲獨秀、嘉瑞呈祥、鳥語花香、寫真?zhèn)魃?、淡雅清新、富麗艷、華章煥彩七個部分,展出故宮博物院藏各類牡丹題材文物,涵蓋了瓷器、漆器、竹雕、玉器、紙質、絲織品等各種類別共計108件(套)。展期至7月9日。
南寧:少數(shù)民族樂器文化展
4月17日,“八音響宴——中國少數(shù)民族樂器文化展”在南寧博物館開幕。展覽遴選了123件55個少數(shù)民族樂器文物精品,分為吹奏樂器、拉弦樂器、彈撥樂器和打擊樂器四部分,觀眾可從中領略中國少數(shù)民族樂器的豐富和五彩繽紛的中國少數(shù)民族樂器文化以及天南地北少數(shù)民族的人文風情。展期至6月17日。
北京:“龍泉頌”專題展
4月22日,“‘龍泉頌千年窯火,國粹傳承——歷代陶瓷珍品系列展”在北京市西城區(qū)琉璃廠老窯瓷博物館舉辦。展出的數(shù)十件歷代龍泉窯產品,種類涉及人物、動物、花瓶、掛盤、茶具、文房用具等,涵蓋了古代龍泉青瓷的多種經典代表器形,當代作品則體現(xiàn)了當代藝術家對龍泉窯藝術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為瓷器收藏愛好者提供一個探討、交流的機會。
深圳:潘玉良繪畫藝術精品展
4月20日,“合中西于—冶——安徽博物院藏潘玉良繪畫藝術精品展”在深圳博物館開幕。展覽分“油畫”“彩墨畫”和“白描與版畫”三個單元,大規(guī)模、全面地展出了潘玉良畫作110件。作品富有強烈的民族特色和明快的時代氣息,體現(xiàn)了潘玉良創(chuàng)立的“合中西于一冶”的獨特繪畫風格。展期至7月22日。
萌蘆島:古代佛教造像展
4月20日,遼寧省博物館館藏文物原創(chuàng)展“寶相莊嚴——中國古代佛教造像展”在葫蘆島市博物館開幕。展覽甄選210件遼博館藏佛教造像,帶領觀眾進入寶相莊嚴的藝術世界。展覽主要展出金銅佛像,基本上涵蓋了漢藏兩種佛教造像藝術的主要圖像形式,代表了不同地域和不同時代風格,時代跨越了十六國至明清各個發(fā)展階段。展期至6月20日。
寧波:中國古代帶鉤展
4月21日,“金鉤玉帶入夢來——中國古代帶鉤展”在中國港口博物館開幕。展覽共展出400余件帶鉤,材質豐富,最多的是青銅,還包括金、銀、象牙、玉、鐵等,造型以人物型為主,還有動物型、幾何型等。展覽從帶鉤的發(fā)展演變、文化內涵、鑄造工藝、造型及紋飾藝術等多方面進行展示和解讀,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寓意與古人的審美情趣。展期至7月2日。
廣州:古代建筑明器展
4月26日,“中國屋檐下——中國古代建筑明器展”在西漢南越王博物館開幕。展覽共展出來自河南博物院和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建筑明器共118件(套),從建筑明器的種類、建筑明器產生的社會背景以及南北地區(qū)建筑的異同等方面切入,為觀眾展現(xiàn)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輝煌。展期至7月26日。
昆明:云南佛教藝術展
4月20日,“妙香秘境--云南佛教藝術展”在云南省博物館開幕。展品以云南省博物館收藏的佛教文物為主,并在全省精選了迪慶州博物館、大理州博物館等所藏的16件珍貴文物,同時征集了云南及東南亞地區(qū)南傳上座部佛像精品十余件,共展出佛教文物精品114件(套),以時間發(fā)展為暗線,從唐代開始,一直延續(xù)到20世紀。展期至7月20日。
青島:琺瑯器展
4月21日,“尋覓,那一抹藍——煙臺市博物館藏金屬胎琺瑯器展”在青島市博物館開幕。展覽共展出86件琺瑯器,主要為金屬胎掐絲琺瑯和畫琺瑯,尤以掐絲琺瑯居多,時代橫跨明、清至近代,較為清晰地反映出琺瑯工藝在中國的傳承和發(fā)展的脈絡,展現(xiàn)了明清至近代中國金屬胎琺瑯器藝術和工藝的發(fā)展。展期至6月18日。
大連:古代吐魯番與哈密服飾展
4月27日,“天山盛開并蒂蓮一古代吐魯番與哈密服飾展”在大連現(xiàn)代博物館開幕。展覽共展出文物82件(組),分上下兩篇:上篇為吐魯番先秦至元代各民族服飾,主要展陳古墓葬、古城和石窟寺出土服飾,以及絹畫、壁畫中的服飾資料;下篇為哈密清代維吾爾族服飾,主要展陳哈密回王宮廷和民間服飾。展期至7月30日。
長沙:漢唐長安麗人行
4月21日,由長沙博物館、西安博物院承辦的“環(huán)肥燕瘦--漢唐長安麗人行”特展在長沙博物館開幕。展覽共展出反映漢唐時期女性服飾、妝容、樂舞、游獵等生活內容的文物108件(套),包括陶俑、金銀器、玉器等文物,全面呈現(xiàn)漢唐時期長安女性風情獨具的生活風貌。展期至7月22日。
沈陽:古代觀音造像藝術展
4月24日,“觀照自在——中國古代觀音造像藝術展”在沈陽故宮博物院沈陽開幕。展覽遴選首都博物館所藏中國漢藏兩大佛教體系中觀音及其化身、本尊、眷屬等相關造像共計93件,包括銅造像、繪畫、瓷塑以及木雕等多種質地,較為全面地呈現(xiàn)了漢藏兩地觀音信仰的基本面貌及傳播歷史,展示了觀音造像藝術的發(fā)展與演變歷程。展景德鎮(zhèn)白釉觀音菩薩像期至7月15日。
福州:乾隆文物特展
4月27日,“風華清漪——頤和園藏乾隆文物特展”在福建博物院開幕。展覽展示了頤和園舊日景象和今日風光的圖片以及頤和園收藏的79件(套)文物,從商朝的古樸銅器,到元明清三代各式花瓶,從珍貴的玉器佛像,到日常的桌幾屏案,全方位呈現(xiàn)了乾隆這位盛世君主的生活藝術。展期至7月26日。
深圳:古籍善本展
4月27日,“傳承之道——深圳博物館藏經部古籍善本展”在深圳博物館開幕。展覽分“古籍與經”“經部十類”“圣人言行”等三個單元,遴選館藏精品古籍54件(套),時代縱跨宋至民國近千年之久,宋版“蝴蝶裝”《晦庵先生文集:朱文公易說》、朝鮮翻刻于明永樂年間的《詩傳》二十卷、明刻本《周禮鄭氏注》十二卷等珍貴古籍集體殼相。展期至6月10日。
廈門:弘治正德官窯瓷器特展
4月29日,由廈門市博物館、景德鎮(zhèn)御窯博物館、景德鎮(zhèn)陶瓷民俗博物館共同主辦的“淡抹濃妝兩相宜——景德鎮(zhèn)御窯出土弘治正德官窯瓷器特展”在廈門市博物館開幕。展覽將兩朝瓷器組合在一起同時展出,呈現(xiàn)明代景德鎮(zhèn)官窯瓷器風格由弘治時期的淡雅向正德晚期的濃艷的演變,品味淡抹濃妝兩相宜的瓷器之美。展期至6月27日。
北京:鄭板橋專題展
5月4日,由國家典籍博物館與濰坊市博物館共同主辦的“清官板橋三絕傳世——鄭板橋專題展”在國家典籍博物館開幕。展覽匯聚了鄭板橋67件(套)書畫作品及作品拓片,包括《嶠壁蘭圖》(見圖)和石刻拓片《難得糊涂》等,展示鄭板橋勤政愛民、藝術“三絕”的大家風采,并擴展介紹了“揚州畫派”。展期至6月24日。
上海:泰特不列顛美術館珍藏展
4月27日,“心靈的風景:泰特不列顛美術館珍藏展(1700-1980)”在上海博物館開幕。展覽精選了70多件英國風景畫作品,包括庚斯博羅、透納、康斯太勃爾、吉爾丁、科曾斯父子,還有拉斐爾前派的米萊斯,以及印象主義、超現(xiàn)實主義與現(xiàn)代派先鋒畫家的作品。英國泰特不列顛美術館建館至今逾百二十年,素以蔚為大觀的風景畫收藏聞名。展期至8月5日。
東莞:古代女子頭飾藝術專題展
4月29日,“金枝玉葉——中國古代女子頭飾藝術專題展”在鴉片戰(zhàn)爭博物館開幕。展覽精選了100多件明清女子頭飾精品,并附有古代金銀首飾的制作工藝、中國女子頭飾的發(fā)展過程、釵與簪的區(qū)別、古代女子頭飾的地位象征等圖文說明,觀眾可以近距離欣賞明代簪釵的華貴濃艷、清代頭飾的富麗繁縟,領略古代女子的審美情趣與手工藝品制作的博大精深。展期至7月10日。
上海:CHINA與世界
5月8日,“CHINA與世界——海上絲綢之路沉船與貿易瓷器大展”在中國航海博物館開幕。展覽通過來自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廣東省博物館、福建博物院等22家文博機構的240余件(套)文物精品,以“黑石號”“南海一號”、“華光礁一號”“碗礁一號”等11艘沉船,以及貿易瓷器為雙主線,展示海上絲綢之路的燦爛文化。展期至8月唐鞏縣窯青花盤7日。
柳州:遼金元文物展
4月28日,“西京印跡——大同遼金元文物展”在柳州博物館開幕。展覽匯聚大同市博物館所藏的135件(套)遼金元時期精品文物,分為“民俗風情”“窯火神韻”“魂兮所歸”“壁彩丹青”四個單元,內容涵蓋家居逸樂、茶酒飲宴、喪葬習俗、壁畫風姿等多個方面,盡顯胡風漢韻之色。展期至6月28日。
舟山:館藏金銀器展
5月1日,“金燦銀輝——荊州博物館藏金銀器展”在舟山博物館開展。展覽展出文物148件,其中一級文物6件,以明清時期金銀器為主,大部分為發(fā)飾、耳飾、手飾、佩飾和生活用器,包括簪、釵、項鏈、耳墜、臂纏、手鐲、戒指、扁方、吊盒、酒杯等,展現(xiàn)了古代江漢平原的風土人情,也是研究明清歷史的寶貴資料。展期至8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