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勇
前段時間,一個網(wǎng)紅律師在火車上換鋪的事引起了一場低層次“大討論”。
事情經(jīng)過大概是:律師帶了兩個孩子坐長途火車。他買的是兩張上鋪。上車后,他找人商量。
有兩個男生拒絕了。但最后,有兩個女孩給律師換了下鋪。于是,律師就在微博上寫了一篇《火車換鋪有感》,陰陽怪氣地表達對兩個男生的怨咒。
但律師沒有想到,他微博一發(fā)出,就被網(wǎng)友懟了,說律師在進行道德綁架。
網(wǎng)友當然是對的,沒人欠律師兩個座位。但他們的理論依據(jù),卻是這樣的兩條經(jīng)典語錄:
A.“道德是用來約束自己的,不是用來綁架別人的”;
B.“道德是用來律己,用來要求他人,是私刑”。
說句實話,看到這種不時爆發(fā)的爭論,我感到深深的悲哀。像“道德是用來律己”這種語句,以我的經(jīng)驗來說,它至少流行十幾年了,當年不時地從一些“自由主義小混混”的嘴巴里說出。現(xiàn)在,則“下沉”到了混跡于微博和今日頭條的網(wǎng)民、寫手那兒。
就是說,至少十幾年,這個社會無數(shù)人的心智,沒有任何長進。它深刻地說明了什么叫社會平均智商。
律師的錯誤不用說??匆幌隆暗赖率怯脕砺杉骸边@種流行論調(diào)。
問一句:持這種論調(diào)的人,他們從來不會對他人有任何道德指責嗎?我想不會的,如果有人侵害了他們的權(quán)益,他們比誰都情緒激動。
這就是這種論調(diào)的邏輯結(jié)果:人格分裂。
問題出在哪里呢?出在“道德”這個概念,不僅含混,而且只是一種表象知識。
正因為美德不欠任何人,沒有損害任何人,也不對任何人有義務(wù),所以,它只能律己,不能用來要求和強迫別人。
表象知識的功能,是用來應(yīng)付基本智商的。為了交流和傳遞信息的需要,它暫時這么模糊地“認知”一下,并不是真正的認知。換句話說,它最多達到社會平均智商的水平。
要進行真正的認知,恐怕得越過表象知識。比如把“道德”分解一下:
道德=道德義務(wù)+美德。
這個公式一目了然。道德既包含了道德義務(wù),比如守不插隊的規(guī)矩、遵守承諾,也包括了美德,比如大公無私,比如舍己為人。
道德義務(wù)意味著:當別人享有一項道德權(quán)利時,你有尊重的義務(wù),人家并沒有欠你什么;同時,如果他不履行道德義務(wù),你可以批評指責他,因為他損害了別人的道德權(quán)利。
道德義務(wù)是完全可以律己、律他的。從這個意義上,那些說“道德是用來律己”的人,其實是道德淪喪、道德冷漠的同伙,他們助長了社會的非道德化。
美德意味著什么呢?意味著一個人很高尚很偉大,可以為了別人付出成本,犧牲自己,而這樣做時他還感覺到很值,感覺到人格的完善。他并不欠任何人,也沒有損害任何人,并不對任何人有義務(wù),只是,他喜歡高尚—哪怕結(jié)果其實是被一些卑下的人占便宜。
正因為美德不欠任何人,沒有損害任何人,也不對任何人有義務(wù),所以,它只能律己。
所以,所謂的“道德是用來約束自己的,不是用來綁架別人的”,說的只是美德,不是道德義務(wù)。其真正表達是“美德是用來約束自己的,不是用來綁架別人的”。
當然,很多人是搞不懂什么是道德義務(wù)什么是美德的,在他們眼中一律是“道德”。
所以,當公交車上響起“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請您為有需要的乘客讓座”的旋律,一些人立馬就理解成坐著的人欠他們一個座位了。他們的頭腦、心理分不清“提倡”和“要求”的區(qū)別,人格則指揮他們不要分清這種區(qū)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