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婉云
魯迅,一個被賦予了眾多標簽的作家、斗士。他的風骨與他的作品,已成為經典。但是,也有人說過,“經典是用來仰望的”。如果魯迅僅是“被瞻仰的神一般的存在”,那他的存在也就不復存在了。
凡是有點文化的中國人,都聽說過魯迅,這是可喜的。但真正主動讀過魯迅的人,應該不算多。課本里的幾篇選文成了“雪泥鴻爪”,孤獨而又模糊地留在許多人的腦海中,漸漸被眾多資訊淹沒,直至消失。這又是可悲的!
有人說,他的文字犀利又晦澀難懂,看起來費力;有人說,他影射的東西太隱秘,只能領會皮毛;有人說,他的思想太深刻,難以企及;還有人說,他已經過時了,我為什么還要讀他?如此種種,都是人們不讀他的充分理由。
回想在小學時期,我囫圇吞棗、不求甚解地完成了第一次對魯迅作品的閱讀??上?,我看《鑄劍》,只把它當成“干將莫邪”故事的補充;看《奔月》,只想嘗嘗嫦娥吃膩的“烏鴉炸醬面”;看《阿Q正傳》,只嘲笑他糾結自己畫圓畫得不夠好;而且還和《祝福》里的看客一起,消費著祥林嫂失去阿毛的苦痛……直至我問出“人血饅頭真的可以治癆病嗎”,被父親大聲呵斥時,才知道自己根本沒讀懂魯迅。
魯迅曾說“英雄的血,始終是無味的國土里的人生的鹽,而且大抵是給閑人們作生活的鹽,這倒實在是很可詫異的?!绷沂肯蔫さ难?,是茶館里人們無關痛癢的談資,是給生活在黑夜里的華老栓一家希望的“藥”—立足于那個時代的文化和思想根基,既讓人覺得必當如此又讓人無奈不已。但是,對于如今讀過魯迅的人來說,會不會跟當初的我一樣,無視了夏瑜死的價值,無視了那墳頭的花環(huán),無視了魯迅的批判與期望,成為“無味國土”里的一員呢?
所以,我們讀魯迅,是需要一個領路人的,林賢治是不錯的選擇。林賢治寫過《人間魯迅》,他別出機杼,細膩地還原了魯迅的“人間性”或“大地性”—他是靈魂根植于鄉(xiāng)土的赤子;是以筆為匕首,為反抗舊世界而吶喊的思想者;是揮動火把通宵不眠的守夜者;是粉身碎骨渾不怕的追光者。林賢治是最了解魯迅的人之一,是能進入巨人心靈的人之一。這本《魯迅選集》,正收錄了林賢治的評注。
時代變換,但國民愚昧與麻木的劣根性并未消失,只是換了形式罷了;民智的啟發(fā)程度遠不如大數據里那么樂觀,要斗爭要反抗的事物依然層出不窮。如何在光怪陸離的時代中,揮舞慧劍以獲取一份冷靜和清醒,還是多讀讀魯迅吧。?
《唯一的希望:在中國獨生子女政策下成年》
[美]馮文 著
常姝 譯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18年9月
作者于1997到2002年在中國大連開展了共計27個月的田野調查,對大連市獨生子女及其家庭進行了全面系統(tǒng)的研究。作者描繪和探討了何種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力量造就了獨生子女一代及其獨特的成長經歷和體驗,以及獨生子女身份對青少年的主體性、渴盼、體驗帶來的影響。
《巴麥尊傳》
[英]約翰·坎貝爾
[比]泰奧多爾·朱斯特[英]巴麥尊 著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18年7月
從初出茅廬的議員到縱橫捭闔的首相,巴麥尊的人生際遇因善弄權術而與眾多事件交相呼應。他以獨立的名義號召支持比利時革命;用暴亂的名頭希望鎮(zhèn)壓法國革命;在克里米亞戰(zhàn)爭中,他宣稱維護土耳其的領土完整;到南北戰(zhàn)爭時,他又支持美國南方奴隸主的分裂活動。終其政治生涯,逃不脫那句“沒有永遠的朋友,僅有永遠的利益”。
《我的世界觀》
[美]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著
張卜天 譯
商務印書館
2018年6月
這本獲愛因斯坦本人首肯的小書收錄了他關于人生、科學、政治、宗教、教育、猶太人、經濟、和平等問題的文章。從這些文章中,可以看出愛因斯坦的人生態(tài)度、敏銳的洞察力和對人類命運的深摯關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