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軍華
縱觀張琳老師執(zhí)教的《父親和鳥》一課,教學思路非常清晰:從學生觀察鳥的外形導入到字詞的形音義學習,以至初讀感知,再到品讀感悟,都讓我們感受到老師的深厚的語文功底。
一、聯系生活實際,營造自由寬松的學習氛圍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語文學習應注重聽說讀寫的相互聯系,注重語文與生活的聯系,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價值觀的整體發(fā)展。整堂課中,張老師充分尊重學生,緊密聯系生活實際,與學生進行民主、平等的對話,引領學生在自由寬松的氛圍中識字、學詞、讀文,讓學生從思維禁錮中解放出來,靈性飛揚。如,張老師在指導學生認識難識記的字時,充分尊重學生,順學而導,然后引領學生借助生活這個大舞臺,讓“瞬、騰、黎”這三個學生認為難識記的字在自由寬松的談話過程中迎刃而解,拓寬了語文學習的途徑;此外,“焐”的學習,教師通過聯系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情境自然地“焐”學生的小手,然后引領學生不由自主地用小手“焐”自己的小臉,更是在師生自然和諧的互動中潛移默化地理解了詞語,同時讓課堂彌漫著濃濃的愛意。正是基于聯系生活實際課堂的自由寬松學習環(huán)境的營造,學生才會在課堂中有大膽的表現,敢于去想,敢于去說,敢于去表現,從而讓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中揚起自信的風帆。
二、披文入情,讀中悟情,情動而辭發(fā)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很明顯,整堂課中,張老師以親切的微笑,飽滿的熱情,富于啟發(fā)性的語言,恰如其分的評價有效點燃了學生朗讀的熱情,從而迸發(fā)出自己對文本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朗讀理解能力自然而然地得到了提高。如,在識字、學詞、寫字之后對文本的整體感知環(huán)節(jié),教師通過“從課文中你讀懂了什么?”這一開放性的問題,引領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過程中,師生披文入情,從而對文本有了初步的感知;接下來,張老師重點抓住父親的話以及三個帶有“快活”的句子,引導學生潛心閱讀,反復品味,一步一步深入地讀文本,讀出了一位用一生來知鳥、愛鳥、熱愛大自然的父親,把作者寄寓于文中的思想情感淋漓盡致地傳送到學生的心田,使其和作者產生共鳴,達到三方情感——教師情、作者情、學生情的和諧統一;使學生帶著熾熱的追求進入學習全過程,達到情動而辭發(fā)的效果,這也是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
三、“授之以魚,授之以漁”的教學特色 透過本節(jié)課,從情境導入到生字詞的學習,再到長句子和課文的朗讀理解,張老師無一不在向學生進行語文學習方法的引導和良好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如,情景導入環(huán)節(jié),張老師對學生恰如其分的評價語“你關注了鳥兒的顏色,還用上了表示顏色的詞語,真棒!你抓住了鳥的外形,真形象!
你已經走進了鳥的內心,有了自己的感受,真了不起!”,正是對學生觀察事物方法的有效指導和總結;再如,生字和三組詞語的學習以及書寫橫畫較多的生字教學,設計精心,讓學生不僅掌握了本文的字詞等知識,積累了語言,更重要的是學到了豐富的識字方法和科學的書寫方法,使學生的識字寫字能力得到了極大提高;再如,長句子和課文的朗讀理解指導,正確的停頓,借助工具書和生活實際理解詞語,抓住關鍵詞語品味朗讀,體會文本傳達的思想情感,都是對學生良好語感和語文學習習慣的有效培養(yǎng)??傊?,本節(jié)課,張老師“授之以魚,授之以漁”的教學特色遍布課堂的每一個角落,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奠定了扎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