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利民
摘要:紫砂陶土僅出產宜興,有著近五千年的陶藝史,同時也是歷史悠久的著名茶葉用品。當茶和壺相伴一體的時候,茶為壺增益,壺為茶添味,茶和壺的合用,在文化藝術的陶醉中,心曠神怡。
關鍵詞:文化;發(fā)展;紫砂壺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11-0025-01
紫砂壺所用的原料統(tǒng)稱為紫砂泥,其原泥分為紫泥、紅泥和綠泥三種,地質特征及成因基本與甲泥一致。質地細膩柔韌,可塑性很強,滲透性良好,是一種品質極優(yōu)的陶土,與它同類的還有大紅泥、烏泥、白泥、本山綠泥和黑綠泥。這些陶土都深藏與巖石層下,雜于夾泥之中,出礦時呈巖石質塊狀,金國攤場風化,成為豆粒顆狀,再經過細磨,通過200多孔眼沒平方厘米的羅絹鋼絲篩篩下粉末,加15%的水拌成生泥塊,再經多次垂打,使泥料壓韌,就可以用來制作紫砂壺。紫砂壺入窯燒煉耐火度較高,不易變型而易變色,紫砂壺燒成后的顏色,本來是一種黯紫色。這是一種古雅幽靜的色調,所謂“栗色黯黯,如古金鐵”。以后,經過歷代名匠的調制配合,增加了許多顏色,主要的有海棠紅、朱砂紫、葵黃、墨綠、白砂、淡黑、沉香、小碧、冷金、閃色等,此外還有葡萄紫、榴皮、梨皮、豆青、橘柚黃、新桐綠、瑯翠等名稱。
這些多種多樣的色彩,有的是泥料的天然本色,有的是古人們利用不同的泥料調制配合,并在燒煉過程中發(fā)生的種種物理變化或化學變化形成的。
紫砂泥本身不需要加配其它原料就能單獨成陶。成品陶中有雙重氣孔結構,一為閉口氣孔,是團聚體內部的氣孔;一為開口氣孔,是包裹在團聚體周圍的氣孔群。這就使紫砂陶具有良好的透氣性。氣孔微細密度高具有較強的吸附力,而施釉的陶瓷茶壺這種功能就比較欠缺。同時茶壺本身是精密合理的造型,壺口壺蓋配合嚴密,位移公差小于0.5毫米,減少了混有黃曲霉菌等霉菌的空氣流入壺內的渠道。因而,就能較長時間地保持茶葉的色香味,相對地推遲了茶葉變質發(fā)餿的時間。
紫砂藝術之千秋悠久、紫砂文化之百年流長。無論是古時陽羨、荊溪,還是今時宜興,這一點可謂眾所周知。紫砂在文化領域里涉及的范圍是相當廣泛的。
如明周高起在《陽羨名壺系一創(chuàng)始篇》中說:“金沙寺僧,逸其名,聞之陶家云:僧閑靜有致,習興陶缸翁者處,搏其細土,加以澄練、捏筑為胎,規(guī)而圓之,刳使中空,踵傳口柄蓋的,附陶家穴燒成,人遂傳用”。
工藝美術品的鑒賞和收藏本身是“智者常樂”、“愛者如寶”之事。大度的愛大度挺拔;清秀的愛清秀細雅,古樸的愛古拙生輝;巧趣的更愛趣味耐尋。如何正確評估造型之美,也是一種“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眾口難調的藝術理趣,紫砂造型設計是造型形式美包容量很大的技術課題,至今還沒有專人對這豐富的課題作詳細的專業(yè)研究。
著名紫砂藝術大師顧景州在他《壺藝說》一文中指出“一件佳美作品的內涵,必需具備三個主要因素:美好形象、結構精湛的制作技巧和優(yōu)良的實用功能?!蔽覀冎荒軓某橄蟮脑煨屠砟钪?,簡略地評價一下“對紫砂造型設計的平谷”。紫砂壺藝和其它所有藝術一樣,技術是藝術的基礎。
宜興紫砂壺藝是從日用陶中脫胎出來的藝術陶,制壺成型方法沿用“片筑法”,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全手工成型,由于茶具、茶壺的體積比其它日用陶體積小,加上功能要求是泡茶、品茶之用,所以技術性更強、更細、更精,幾百年技術上的精益求精,使紫砂茶具演化成了一門有獨特語言的藝術陶瓷,這個過程當然是文化人和藝人們的共同創(chuàng)意的過程。
壺名,就象父母給自己的孩子取名往往寄托著無限情懷,一片希望,好的壺名能讓人讀出一首詩,領略一片情。已故藝人朱可心生前設計的梅花壺,以“心”形為體,象征作者一片丹心,以蒼勁挺拔的梅干為嘴,把嫩枝延伸到壺身,綻開朵朵梅花。花分正、背、偏、側,或含蓄或怒放,千姿百態(tài),確是“花貨”的經典之作。藝人為壺取名“報春”,使人聯(lián)想到“傲干奇枝斗霜雪,一樹獨先天下春”和“俏也不爭春,只包春來報”的詩句意境,不禁使人心胸一闊,其他如以筆造型的壺取名“高風亮節(jié)”,形如古井的壺取名“思源”;一種高把提梁壺而名日“東坡提梁壺”,使人聯(lián)想這位大詩人的“松風竹爐,提壺相呼”的佳句和“瓦缶勝金玉,村茶勝國酒”的閑情逸趣。再讀壺銘。紫砂壺上的銘文,象一個人的“文憑”,直接可以讀出砂壺及作者的品位、學識、才氣。
紫砂壺藝是集實用、欣賞、把玩三種功能于一體的藝術,又是能包容吸收陶文化、茶文化及書法、繪畫等多種傳統(tǒng)文化于一體的藝術載體。書畫藝術欣賞性很強,但缺乏日用性、把玩性,玉雕藝術具有欣賞性、把玩性,但缺乏實用性,起碼不是大多數(shù)人的日用品。紫砂藝術不同,既有很高的欣賞價值,又能在使用中把玩、欣賞,既有適用美感,又有視覺美感,亦有把玩撫摸的觸摸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