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禪宗文化與喬布斯

        2018-09-27 06:58:56鐘志賢易凱諭邱娟
        關(guān)鍵詞:禪定禪心禪宗

        鐘志賢,易凱諭,邱娟

        (1.江西師范大學(xué)a.教師教育高等研究院,b.新聞與傳播學(xué)院,江西 南昌 330022;2.江西廣播電視大學(xué),江西 南昌 330046)

        禪宗是佛教的中國本土化,或者說是中國化的佛教。它是印度佛教與中國文化相融合的產(chǎn)物。禪宗是中國源遠(yuǎn)流長,歷久彌新的一種普適性的修心文化。喬布斯是高科技蘋果系列產(chǎn)品的引領(lǐng)者。什么是禪宗文化?作為禪者的喬布斯究竟是怎樣在“紅塵滾滾”的現(xiàn)實中踐行禪宗要旨?又是怎樣為我們塑造了一個禪修者的形象?禪,離我們是那么的近,又是那么遙遠(yuǎn),它是那么的具體,卻又那么縹緲,我們怎樣來接近神秘的禪宗?對等等諸如上述問題的探究,有助于我們認(rèn)識禪宗文化和助力以養(yǎng)心為要的禪修實踐,從而惠澤我們的生活、學(xué)習(xí)和工作。

        一、什么是禪?

        (一)禪與禪定

        禪,本來是“不立文字,以心傳心”的法門,用文字語言來說禪,是一種善巧方便,切不可拘泥于文字,如同“如人以手,指月示人”(《愣嚴(yán)經(jīng)》),手指是一個載體,但不是月亮。

        1.什么是禪?

        禪,是音譯“禪那”的簡稱,漢語意譯為“思維修”或“靜慮”。“思維修”是依因立名,指一心思維研修為因,得以定心;“靜慮”是依體立名,其禪那之體,寂靜而具審慮之用。靜即定,慮即慧,定慧均等就是“禪那”,亦即佛家一般講的參禪。

        禪,是指制心一處、靜心思考、實現(xiàn)精神自由的一種修持方法。禪,是在“正定”(禪定)中洞明事物真如實相的智慧。

        禪,主要通過修心而來,亦即靜坐調(diào)心、駕馭意志、超越喜憂,以靜治煩,由癡而智、由染污到清凈、從寧靜到愉悅,進入空明清澈的境界。通過禪修,使人的心靈如蓮花與日月,超然平淡,無分別心、執(zhí)著心、取舍心、愛憎心、得失心,回歸本真,獲得寧靜、快樂與祥和。禪修,主要是修清凈心,虛靈寧靜,擯除心中雜念和解脫外在束縛,復(fù)歸于自然本性,使人的心靈歸趨于自然、自在、自由和自主的境界。

        2.什么是禪定?

        禪,要發(fā)揮應(yīng)有的身心作用,離不開禪定。

        什么叫禪定?六祖慧能說:“外離相即禪,內(nèi)不亂即定。外禪內(nèi)定,是為禪定?!倍U定離不開坐禪?!靶哪畈黄穑麨樽?;內(nèi)見自性不動,名為禪。”“外若著相,內(nèi)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凈自定,只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六祖壇經(jīng)·坐禪品第五》)因此,對于“禪定”來說,外在無住無染的活用是禪,心內(nèi)清楚明了的安住是定,所謂外禪內(nèi)定,就是禪定一如。對外,面對六根六塵、世間生死諸相能不動心,就是禪;對內(nèi),心里了無貪愛染著,就是定。如此禪定,猶如暗室放光。

        禪定,是指心注一境,達(dá)到不散亂的狀態(tài),外禪內(nèi)定,禪定一如,以凈化心靈,開啟智慧,洞明事物真如實相。禪定,是修持菩薩道的“六度萬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之一,在“戒、定、慧”三學(xué)或三階段中,禪定是從“戒”至“慧”的橋梁。

        禪定,也叫“三昧”(正定),“禪”“定”即“止”“觀”,止是放下,觀是看破。禪定的層次一般是從“入靜”而到“至靜”,再到“寂靜”(忘我的境界)。

        通常,禪定有六法:(1)靜:緩和身心,消除緊張;(2)定:專注不移,一心一意;(3)止:放下雜念,澄心澈慮;(4)觀:洞明真相,破除迷惑;(5)覺:明心覺悟,心境空明;(6)同:萬物一般,創(chuàng)意無限。

        (二)禪的特點

        禪,是難以言說的,它是思維方式、問題解決之道,是生活智慧,也是心境和心態(tài)。

        1.禪,是一種獨特的思維方式。它超越知識、邏輯和常理的束縛,一般不借助于分析的思維對事物作出判斷、推理,而是通過個體性的感受活動直接洞明事物的本質(zhì)?!拔颉保炊U悟,是理解禪之真諦的不二法門,它是對事物本質(zhì)的一種直接把握。“禪悟”沒有法則套路,是一種認(rèn)識的方便之門。禪悟,是“老僧只能指點,不能代勞”,只能靠禪修者自己入門,如飲茶水,冷暖自知。

        2.禪,是直指人心的解決問題之道。認(rèn)為真正最為簡單且最為有效的方法是直接源于自我內(nèi)心的感悟和直覺。這種力量是“本自具足,不假外求”的,即自性(本心)的力量。禪,并不否定理性在人的認(rèn)識中的作用,但更注重直覺(悟性)在把握世界和人生中的意義。理性能使人獲得知識,而悟性才能讓人獲得大智慧。它是真正源自于自我、最適合解決自我問題的方法。

        3.禪,是一種卓越的生活智慧。它凝聚了東方智慧,關(guān)注個體的生命和心靈,追求真實的人生。禪,既面對現(xiàn)實,又超越現(xiàn)實;既出世又入世。在入世中完成內(nèi)在的自身超越,引導(dǎo)個人在修煉中成為入世出世的自由人。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在“出世和入世”之間自由穿行。禪,提倡心靈的完全自由,不為形束,不受物拘。禪的證悟,完全是一種超時空的心靈感受。這種感受是隨緣自在的清凈、心安與歡喜。

        4.禪,是心注一境的寧靜和專注。它特別輝映了“摶物精神”,手從于心,摶心揖志。摶物,是對事物具有深研的品質(zhì)和徹底洞悉的能力,摶物精神,是“心無旁騖”的寧靜致遠(yuǎn),是“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的一心一意;是“止于至善”的精益求精;是寵辱不驚、淡泊名利的樂在其中;是追求卓越,反對復(fù)制,確證自我價值的探索創(chuàng)新。在這點上,日本的職人精神和工匠精神,在某種程度上說就是禪的境界。[1]

        5.禪是一種超越二元對立、無分別的平等和慈悲。禪從智慧上超越繁雜,和自然不二,讓人我之間回歸到本然圓融的狀態(tài)。在我們心中注入大慈大悲之情。

        總之,禪,是一種哲學(xué)和思維方式,是一種人生智慧和超然的心境,是理解現(xiàn)實人生的一把特殊的鑰匙。國學(xué)大師南懷瑾先生指出:禪,不僅是中國文化之精粹,亦為東方文化人生修養(yǎng)之中心。唯有禪的精神和求證的方法,才真正能使人們擺脫物質(zhì)欲望的困擾,達(dá)到精神心靈的真實升華。這對于今天人類被物質(zhì)文明所困擾,理性被人欲所淹沒的世界,應(yīng)該是以絕妙的消炎劑、清涼藥。[2-3]

        (三)禪在世間上

        禪,是活脫脫的、日常受用的身心活動,與現(xiàn)實生活密切相關(guān),更是當(dāng)下社會改善身心狀態(tài)的方便法門。

        北京大學(xué)樓宇烈教授認(rèn)為,禪秉承了佛教的根本宗旨,特別是大乘佛教的精神,它的根在印度,但在中國開的花。

        禪宗是貼近世俗生活的。禪宗主張人們放下,學(xué)會做減法,不論是物質(zhì)、知識、精神都是如此,“為學(xué)日益,為道日損”,否則必定損害生理健康,增加心理負(fù)擔(dān)。禪宗是破除你的執(zhí)著,頓悟就能成佛。很多人都感到禪宗不好把握,不知道從何入手,也不知道怎樣驗證。其實,禪宗是一個易行門,完全符合中國文化簡易簡約的習(xí)慣,語言表達(dá)和實踐操作都要簡易,簡易的法門在中國就能夠流行。

        實際上,禪宗是可以考量的,可以驗證的。可以用三句話來表示禪宗的日常實踐精神。這三句話也可以看作是禪修的三個層次或進階。

        第一句話是“做本分事”。禪宗不離當(dāng)下、不離日用,禪宗提倡的是寸寸處處都有禪,不要離開當(dāng)下去琢磨禪是什么境界,禪就在生活中。做好本分事本身就是在參禪,趙州和尚之所以老叫人們吃茶去,因為這在當(dāng)時是寺院里最本分的事情,所以參禪就是吃茶,吃茶就是參禪。所謂參就是在修心,如果你能安于做本分事,不三心二意,心猿意馬,就是很了不得的修行。

        第二句話是“持平常心”。本分事做好了,不管別人對你怎樣的評價,都不計較。表揚也好,批判也好,吹捧也好,譏諷也好,都能不動心。這就是“八風(fēng)吹不動”(指塵世間迷惑人心的八件事:利、衰、毀、譽、稱、譏、苦、樂)。這很不容易的,有時能經(jīng)得起批判,經(jīng)不起吹捧,譏諷可以忍,吹捧就心動,比安于做本分事要難。

        第三句話是“成自在人”。自在是佛教追求的最高境界,自在就是不動心、不起念、不著相,就是“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金剛經(jīng)》)通過前面幾步就可以體悟自在,不會被人和事牽著鼻子走。修禪離不開坐禪,但坐禪是一個輔助手段,不是修禪的根本。修禪的根本要修到大自在,坐禪是坐不出來的,必須要做本分事、持平常心,才能達(dá)到大自在。

        上面三句話可以作為一個上聯(lián)“做本分事、持平常心、成自在人”;下聯(lián)是“行慈悲愿、啟般若慧、證菩提道”,橫批“活在當(dāng)下”。[4]這幅對聯(lián)可以看作是禪的核心理念與實踐精神。

        二、禪的源流

        佛教傳入中國后,和中國文化相融合,在隋唐時期形成了民族化的宗派——禪宗。禪宗號稱佛心宗,滲透了中國人自己對禪的理解,是中國佛教的核心和精華。如沒有固定的程序,日常生活皆是禪,自然處處盡是禪意;一句話、一個手勢都可以是禪,等等。中國禪宗文化起源于南北朝時期,盛于唐、宋,經(jīng)元、明、清諸代發(fā)展演變而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我國傳統(tǒng)中重要的思維方法、審美文化和生命哲學(xué)。

        (一)一花開五葉

        禪的衣缽承續(xù)順序是:初祖菩提達(dá)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據(jù)傳,禪宗始祖達(dá)摩傳法給二祖慧可時,曾有一偈語:“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jié)果自然成?!?/p>

        “一花開五葉”有三種理解。第一種是說一朵花長出了五片花瓣,結(jié)出了豐碩的果實,是指“五種智慧的花瓣”盛開之后,顯示出自然的覺悟成就。第二種認(rèn)為是“一花開五葉”指自達(dá)摩禪師(一花)東渡傳道以來歷經(jīng)“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惠能”五代方使得禪宗成為中國佛教第一大宗。

        第三種的理解影響最大。它認(rèn)為“一花開五葉,結(jié)果自然成”是指禪宗在中國扎根以后,至六祖慧能及其門下,形成了南禪五家(溈仰、臨濟、曹洞、法眼、云門)。以后的禪學(xué)發(fā)展,大抵不出這五家范圍。它們分別是:(1)溈山靈佑和仰山慧寂開創(chuàng)的“溈仰宗”;(2)黃檗希運和臨濟義玄開創(chuàng)的“臨濟宗”;(3)云門文偃開創(chuàng)的“云門宗”;(4)洞山良價和曹山本寂開創(chuàng)的“曹洞宗”;(5)清涼文益開創(chuàng)的“法眼宗”。

        禪宗分為神秀的北宗,注重漸修;惠能的南宗,注重頓悟。禪宗以達(dá)摩為祖,稱“一花”;“五葉”是指禪宗演變的五個流派。但“南禪五家”都自稱是慧能的傳人,祖師禪之正宗?;菽軙r期的禪學(xué),可以稱之為“祖師禪”;在惠能之后的禪學(xué),則可以稱之為“越祖分燈禪”。

        禪之所以為五宗,是因為他們對禪的本質(zhì)做了不同側(cè)重的把握與體驗,門派宗風(fēng)各有不同特點。南宗的天日山高峰禪師認(rèn)為:“臨濟痛快,溈山謹(jǐn)嚴(yán),曹洞細(xì)密,云門高古,法眼詳明”;法演禪師則有一個比喻:臨濟如“五逆聞雷”,顯其驚絕;云門如“紅旗閃爍”,顯其微露;溈仰如“斷碑橫古路”,顯其深奧;曹洞如“馳書不到家”,顯其回互;法眼如“巡人犯夜”,顯其隱微。禪宗源流發(fā)展如下圖所示。

        圖 禪宗流派示意圖

        (二)莊禪的融合

        追根溯源,禪宗離不開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特有的“莊禪”,即以老子,特別是莊子為主的人生哲學(xué)和修身養(yǎng)性的方法。老莊哲學(xué)思想和人生哲學(xué)充滿禪意,與印度的禪學(xué)有天然的密切關(guān)系。如果說印度禪學(xué)是父,那么莊禪就是母,二者不期而遇,融合成為中國禪宗,演變?yōu)橹腥A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禪宗具有濃郁的老莊思想,莊禪承接了印度禪宗思想。

        莊禪,源于莊子的人生哲學(xué)。它在天地自然中找到了世界的根本。莊禪的意趣是,自然的天籟,在廣袤天地間渾然交響,人在其中,體驗天地萬物的大美,超然世俗之外,與天地同運行,與大道同合一,進入忘我境地。莊禪表現(xiàn)出系列顯著特征。

        1.回歸自然。“乘物以游心”(莊子·人間世)。天地大道,法乎自然,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天地萬物是大美之典范,不言不議、無聲無息、恬淡寂寞。崇尚大自然的聲音和色彩,崇尚地籟、天籟和天樂。追求大美,則要復(fù)本歸根于自然之性的素樸。回歸自然才是回歸人的本真。回歸人格獨立的精神自由,實現(xiàn)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境界,人道同一,萬物與我同一。如此,無我、死生、利害、善惡、美丑等都泯滅了,功名、利祿、權(quán)勢也就看破了。

        2.澄心遣欲。主張消功利之念,養(yǎng)虛靜之心,達(dá)此境界的心路過程便是“心齋”和“坐忘”。(《莊子·大宗師》《人間世》)“心齋”是使心神不隨俗物的炫耀而動,并非使心拒絕或遠(yuǎn)離萬物,而是“乘物以游心”。“心齋”的最高境界是“坐忘”——破除心中雜念與外在束縛,實現(xiàn)精神自由的修養(yǎng)方法。莊子主張“心離”,“坐忘”,強調(diào)“精氣神”的意義?!靶碾x”,乃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白?,乃心如止水之狀,入澄心味象,契合自然,心納萬物之象。心離、坐忘之意在于心境的清凈、恬淡、寂寞、無為,以求心性的解放,而如無我之境,宛如人與宇宙融合,不覺之中虛無境界,入圣人無名、神人無功、至人無己之至樂至美的人生狀態(tài)。

        “竹影掃階塵不動,月輪穿潭水無痕?!保ā恫烁T》)圣人之道,乃不為外物所累,不為私欲所牽。圣明的人皆清凈無為,通曉自然之道、圣人之道或天道。圣人的心境是虛空且寧靜,可以作為天地、萬物的明鏡??梢允剐木晨彰魈摰嫌谧匀恢?,顯得充實,才會平靜寧寂,才能無不有所得?!芭c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莊子·天道》)萬物與心靈,自他不二;性情與物象,色空如一,從而超然物外,物我兩忘。

        3.逍遙自在。回歸人性之本來面目,追求一種超越時空限制的絕對自由,精神自由的逍遙境界,逍遙于心靈的暢游,心靈的安閑,心靈的自在,心靈的豁達(dá)。得道如魚兒得水一樣,各適其性,各得其樂。至樂無樂。真正擺脫以功利為軸心的世俗之樂。順從天道,自由自在,無拘無束,不受人為的束縛。逍遙自在就是不刻意,不矯揉造作,不刻意追求,也不刻意逃避。超脫物欲之束縛。不為利所羈,不為名所累,不為己所困。

        4.了悟生死。莊子在《大宗師》認(rèn)為,生死,不過如晝夜的更替,人不必好晝而惡夜,因而無須樂生而悲死。解放為軀體所限的小我,成就大我,走向“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齊物論》)

        5.見素抱樸?!耙罢Z有之曰:‘眾人重利,廉士重名,賢人尚志,圣人貴精。’故素也者,謂其無所與雜也;純也者,謂其不虧其神也。能體純素,謂之真人?!保ā锻馄た桃狻罚┒鄶?shù)人看重利,廉潔之士注重名聲,賢人君子崇尚志向,圣人著重精神。所以,所謂素質(zhì),就是沒有雜質(zhì)的人;所謂純粹,就是不使其精神虧缺。

        普通人看重的是利益,廉潔的人看重的是名聲,賢明的人崇尚的是指向,圣人珍重的是樸素精神。“真人”是存養(yǎng)本性或修得真道之人。真人,能夠體現(xiàn)出純粹和樸素的品質(zhì)。純粹,是他的自然精神沒有受到虧損;樸素,是指沒有任何東西與之摻雜。自然樸素才是大美,內(nèi)質(zhì)虛弱者才看重外飾,而真正內(nèi)質(zhì)充實的人,則素樸虛無,恬淡寂寞,達(dá)到心與物合,自然而然地表現(xiàn)出真美。[5]

        三、禪者說禪

        禪者說禪,豐富多彩,或為表達(dá)自身的參悟,或為開示眾生的方便,各有玄妙,各顯機鋒,為我們領(lǐng)悟禪之奧妙提供了善巧路徑和光明燭照。

        (一)千古微笑

        一天,釋迦牟尼佛祖拈花示眾,意態(tài)安詳。眾人皆不解其意,只有大弟子摩訶迦葉尊者,妙悟其意,破顏微笑。于是釋迦牟尼佛祖便當(dāng)眾宣布:“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p>

        禪,是一種“以心傳心、以心印心”的無言之道,不拘泥文字或形式,強調(diào)領(lǐng)悟和意會。佛祖所傳的是一種至為安詳、靜謐、祥和、安閑、純凈、美妙的心境,是“真如妙心”。迦葉的“破顏微笑”超越了言語文字,心神領(lǐng)會,表示契合了佛祖的心法。“一切盡在不言中,此時無聲勝有聲”。中國禪宗把摩訶迦葉列為“西天第一代祖師”。拈花微笑這一以心傳心的典故也成為禪宗的第一公案。

        (二)經(jīng)典上說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边@是《心經(jīng)》第一句,其中的所謂“行深”,是指禪定、深定;“自在”是“大自在”,是禪者的超然、解脫的心境。觀自在菩薩在禪定狀態(tài)中“觀照”到“五蘊皆空”(一切皆是因緣和合的暫存),亦即“無我”的時候,一切的煩惱與痛苦就解脫了,觀自在菩薩就是禪定中得到清凈大智慧而證得大自在成就。

        我國本土唯一被冠以“經(jīng)”的佛教典籍《六祖壇經(jīng)》說:“內(nèi)見自性不動,名為禪?!薄巴怆x相即禪,內(nèi)不亂即定。外禪內(nèi)定,是為禪定?!薄巴馊糁啵瑑?nèi)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凈自定,只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壇經(jīng)·坐禪品第五》)禪,就是在“正定”(禪定)中產(chǎn)生無上的智慧,洞明事物的真如實相的智慧。

        (三)星云大師說

        據(jù)說,今天在這個云計算時代,有兩個“云”在影響著我們的人生態(tài)度,一個是叫你入世的“馬云”,要你“拿得起”;一個是叫你出世的“星云”,要你“放得下”。其實,確切地說,星云大師是人間佛法的倡導(dǎo)者,是叫你以出世的心態(tài)做入世的事。

        星云大師用一個故事來說明什么是“禪”。

        在宋代,曾有這樣一位女施主,不論是財富、地位、能力、權(quán)力,甚至美麗,都沒有人能夠比得上。可是,她不快樂,每天都郁郁寡歡,連一個喜歡和她談話的人也沒有。于是,她去請教臨濟宗高僧無德禪師,如何才能具有魅力,贏得別人的喜愛。

        無德禪師告訴她說:“如果你能隨時隨地和各種人相處、合作,和別人一樣有慈悲的胸懷;講一些禪話,聽一些禪音,做一些禪事,用一些禪心,就能成為有魅力的人了。”

        施主接著問:“怎么講才叫做禪話呢?”

        “禪話,就是要說別人歡喜聽的話,說真實的話,說謙虛的話,說幽默的話,說利人的話?!?/p>

        “禪音又是怎么聽呢?”

        “禪音就是要化一切音聲為微妙的音聲,把辱罵的音聲轉(zhuǎn)為慈悲的音聲,把毀謗的音聲轉(zhuǎn)為鼓勵的音聲,對哭鬧聲、粗聲、丑聲,妳都能不介意,那就是禪音。”

        “禪事該怎么去做呢?”

        “禪事就是布施的事、慈善的事、服務(wù)的事,合乎佛法、有益于社會、國家、人間的事,就是禪事?!?/p>

        “禪心又是怎樣用的呢?”

        “禪心就是你我一如的心,圣凡一致的心,包容一切的心,普利一切的心?!?/p>

        女施主此后一改富家驕氣,不再夸耀自己的財富,也不再自恃美麗,更不再盛氣凌人,待人總是謙恭有禮,體恤關(guān)懷。很快地,大家都喜歡她、親近她、贊美她,成為最具有魅力的女施主。

        禪,不是理論,禪是生活。有了禪心、禪事、禪音、禪話,那真是法力無邊,自他歡喜,所到之處,大家都樂意親近。有了禪,在人人尊,在處處貴,有禪的人生,前途是無往不利的。

        (四)凈慧長老說

        當(dāng)代佛界大德,曾任中國佛教協(xié)會副會長的凈慧長老從境界、體驗、方法、道路等方面,描繪了一幅“禪”的意義圖畫。

        禪是一種生命境界。禪,是安詳、自然、喜悅。禪,是無所不在。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禪,是“三無差別”(心、佛、眾生)的平等。差別只是事物的“相”,平等是事物的“性”。禪,要求把一切“二元對立”的東西(分別心、執(zhí)著心)徹底放下,當(dāng)下就是。消除二元對立就是無分別心,遠(yuǎn)離執(zhí)著,如得失、遠(yuǎn)近、涼熱、好壞、親疏……禪是“不二的”。無限/有限,煩惱/菩提,涅槃/生死,桎梏/解脫……是同體的,一樣的。

        禪是一種受用,一種體驗。禪的感受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是自受用,與他人不能共;唯行者有,唯證者得;是直接、當(dāng)下;是此時、此事。禪者的幫助或開示“只能指點,不能代勞”。作為居士的白居易曾作一詩:“人人避暑走如狂,獨有禪師不出房,不是禪師無熱惱,只緣心靜自然涼?!?/p>

        禪是一種“成佛和修煉人格”的方法和手段。禪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開悟方式,禪是動態(tài)的,因人、因時、因地而變化,契理契機,靈活運用。

        禪是一條尋覓菩提的道路。探索開發(fā)智慧。禪是“當(dāng)機立斷,直下承當(dāng)”。但開悟何其容易,往往是“壁立萬仞,無門可入”。禪是掙脫桎梏之路,是追求解脫和圓滿生命之路。人有諸多缺陷,原因在于不夠覺悟,不能回歸生命的當(dāng)下,心外求法,向外馳求。

        禪是一種生活的藝術(shù),生活的方式。禪,是超然、超脫,是喜悅安詳?shù)纳鼱顟B(tài),是自由自在和瀟灑本真的?!靶覟楦L镆孪律?,乾坤贏得一閑人。有緣即住無緣去,一任清風(fēng)送白云?!保ㄌ啤ぐ僬蓱押6U師)

        禪是一種永恒的幸福,真正的快樂。禪,是清涼自在的享受;超越一切對立的圓滿;脫離生死的大自在;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的究竟自由;能把生命固有的一切活力釋放出來。

        禪是順其自然,饑飯困眠;是踏踏實實的修行,蕩滌無明的妄想;是一步到位,頓超直入的開悟,是十方世界,有緣即住,無緣即去,莊嚴(yán)國土,利樂有情。禪,是一切本來都是現(xiàn)成的,說來說去,都是過程而已?!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蘇東坡《觀潮》)

        四、禪者的心

        (一)什么是禪心?

        禪心,就是禪者的心,指的是禪者修禪得道的思維方式、心境或心靈狀態(tài)以及為人處世的哲學(xué)和行為方式。

        明海禪師認(rèn)為,禪,是佛教中最核心的修行方法,意思是“靜慮”:安靜狀態(tài)下的思維和觀察。禪宗之“禪”,含義跟“禪那”不同,它是指智慧,智慧的心。禪就是心,一切眾生心里都有智慧。禪,也可以指獲得這種智慧的方法和得到這種智慧的境界。

        什么是禪心呢?明海禪師認(rèn)為,禪心,是指智慧心。以一顆禪心去生活,應(yīng)該具備“禪心三無”的品質(zhì)。第一是無憂。即不對未來患得患失。放下對未來的牽掛、擔(dān)心、猜測和得失計較,從可以把握的地方下手,創(chuàng)造未來,而不是去擔(dān)心或被動的等待。第二是無悔。即放下過去發(fā)生的一切事情,因為過去是不可得的,是空性的。你所要做的就是做好眼前的、現(xiàn)在的角色擔(dān)當(dāng),用心做人,盡心做事。第三是無怨。即對我們所遇到的一切都能夠歡喜接受,心存感恩。概而言之,“禪心三無”,就是去除三個心結(jié)。憂,是指我們因為對未來的執(zhí)著、對得失利害放不下而產(chǎn)生的心結(jié);悔,是指我們因為對過去自己的錯誤、事物放不下而產(chǎn)生的心結(jié);怨,是指對于現(xiàn)在落在自己頭上的一切不滿意而產(chǎn)生的心結(jié),包括他人、社會如何對待我們,包括自己所不能完全把握的一切等等。[6]

        禪心是“初心”,是優(yōu)秀批判性思維者的特征之一。它表現(xiàn)的是“注意力、專注力和好奇心”。佛教中的“初心”與西方的批判性心智開放或?qū)W⒕哂忻芮械年P(guān)聯(lián)。日本禪宗大師鈴木俊?。⊿hun?ryu Suzuki)把初心定義為“不斷尋求智慧的智慧”?!岸U悟的真諦就是初心。一開始會天真地疑問我是誰?……初學(xué)者的心靈是空的,沒有專家制定的規(guī)則,隨時準(zhǔn)備接受、懷疑,敞開心靈接受一切可能性……如果你的心靈是空的,那它就是開放的,就能接納萬物。在初心中有無數(shù)的可能性……”

        像初心那樣,優(yōu)秀的批判性思維者在缺乏合理理由的情況下不會隨意排斥與自己相左的觀點。相反,他們尊重差異,愿意思考各種觀點。最近,神經(jīng)科學(xué)有一項重大突破,研究發(fā)現(xiàn),佛教僧侶經(jīng)常冥想,他們的大腦神經(jīng)較一般人更加活躍,更具可塑性。冥想是人們練習(xí)對當(dāng)下正在發(fā)生的事情保持專注、開放和注意。許多大公司,包括500強企業(yè),目前正在鼓勵高管們在工間休息時做冥想練習(xí),因為事實證明,這樣可以提高他們的業(yè)績。[7]

        (二)禪修禪心

        禪修,是一種心理調(diào)節(jié)和心靈自適之術(shù),是一種回歸純自然精神世界的本原世界。禪修,可以有效平定個人內(nèi)心的干擾和外界的誘惑,使精神集中于具體事物,由惑而智,由繁而簡地轉(zhuǎn)變。禪修不是改變外在的世界和現(xiàn)實的存在,而是轉(zhuǎn)變內(nèi)心對世界的態(tài)度,讓人生的各種境遇在禪悟的心靈世界中實現(xiàn)美妙的轉(zhuǎn)化。

        禪修之“修”,簡言之是修“禪心”。禪心,關(guān)鍵在“修”。修禪要悟證,要捉機。修在理悟,心須靜思;修要明理,禪觸機而來。有心謂之修,無心謂之禪。修、禪二字,一個有心,一個無心;一個是過程,一個是本原?!皶鯚o意于佳乃佳爾”(蘇東坡)是為禪境。

        禪心,是通過“修”(領(lǐng)悟和踐行)而來。禪宗主張“涵養(yǎng)真性而運用之”。一般而言,禪宗的禪修過程可分為四個階段:

        一是“發(fā)心”。有迫切的尋求,強烈的愿望,以成佛或覺悟為最高理想;

        二是“悟解”。了解佛教道理,開啟智慧,覺悟真理;

        三是“行解相應(yīng)”。修行與理解結(jié)合,使自身生命真正有所體證、覺悟;

        四是“保任”。保護、保持或“保護任運”禪悟的成果,亦即持續(xù)精進地保持一種健康穩(wěn)定的心態(tài)或心境,守護覺悟的境界?!巴獠幻?,內(nèi)不亂”,不被任何情境所牽絆,實現(xiàn)心靈的自主。[8]99-101

        (三)禪心的維度

        禪心的意義非常豐富,我們至少可以從以下五個維度來理解禪心。

        1、覺悟之心(佛心)。佛心主要指慈悲心、菩提心(解脫心)、清凈心。“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背裁撍祝窍扇孙h然的風(fēng)骨;慈濟世上眾生,實為佛家的慈悲?!岸嗲槟朔鹦摹笔嵌U宗核心意旨之一?!安粸樽约呵蟀矘罚副娚秒x苦。”(《華嚴(yán)經(jīng)》)“萬事可忘,難忘者慈航度眾;千般易淡,未淡者禪心一段?!倍嗲椋菍τ钪嫒f物的慈悲之情,對人生境遇的解脫之情,對生命本體的真愛之情。

        2、心燈自明之心?!傲吮咀R心,識心見佛”,“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六祖曾言:“一燈能照千年暗,一智能除萬年愚?!睙簦侵感臒?。心燈自明,自性敞亮。六祖的頓悟法門有三大特點:無念為宗(于念而不念)、無相為體(于相離相)、無住為本(念念不住)。頓悟,即剎那領(lǐng)悟自性佛性。無念、無相、無住,說白了就是不執(zhí)著、不粘滯,委運任化,隨緣順生,道法自然。

        3、超然、灑脫和放下之心?!帮L(fēng)來疏竹,風(fēng)過而竹不留聲;雁渡寒潭,雁過而潭不留影?!保ā恫烁T》)故君子事來而心始現(xiàn),事去而心隨空;是“既往不戀,當(dāng)下不雜,未來不迎”(曾國藩)是“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物來則應(yīng),物去不留?!保ā洞笞趲煛罚坝芯壖醋o緣去,一任清風(fēng)送白云。”(百丈懷海禪師)是“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保ā度A嚴(yán)經(jīng)》);是“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道德經(jīng)》第二章);是“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保ɡ畎住秱b客行》)。

        4、活在當(dāng)下的“心注一境”之心。禪心是專注瞬間。當(dāng)下即永恒。當(dāng)下就是將人與此時此地完全達(dá)成一片,以至于天人合一的境界?!疤斓嘏c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莊子)我存在于萬物之中,萬物之中無不有我的存在?!笆拦沤?,始終不離于當(dāng)念;無邊剎境,自他不隔于毫端?!保ㄡ屪陉剑耙涣K谥胁厥澜?,半升鐺內(nèi)煮乾坤?!保ǘ朊忌角Х鸲U院禪聯(lián))“萬古長空,一朝風(fēng)月。”(《五燈會元》)生活就在當(dāng)下。當(dāng)下該做什么就做什么。過去的已經(jīng)過去,未來正在當(dāng)下演變。活在當(dāng)下就是專注于“事上磨”,是一個人的生命力的自然呈現(xiàn)。

        5、意靜、心閑和無事之心?!耙忪o不隨流水轉(zhuǎn),心閑還笑白云忙?!保ǘ朊忌角Х鸲U院禪聯(lián))“千峰頂上一間屋,老僧半間云半間。昨夜云隨風(fēng)雨去,到頭不似老僧閑?!保ㄌ啤ぶ局ザU師)之所以“心閑”,是因為“無事”,是因為不執(zhí)著于任何“好事”。

        唐代懷海禪師制定的《百丈清規(guī)》二十條,以“叢林以無事為興盛”為第一條。生活以“無事最可貴?!睙o事并不是不做事、不生活,而是做事與生活都沒有牽掛,也沒有變生肘腋、措手不及的事情發(fā)生。唯有活在當(dāng)下的人才可以無事,每一刻都盡情地、充滿地、沒有掛慮地去生活,活活潑潑、歡歡喜喜、全心全意。吃飯無事,工作無事,睡眠無事。飯吃得沒有滋味,是沒有全心地吃飯;工作做得沒有力氣,是沒有歡喜地工作;睡眠不能安枕,是沒有無心地睡眠。一刻無事一刻清,一日無事一日好。

        無事是偉大的事。無事的人去除了生命的焦渴,像秋天的潭水,那樣澄明幽靜,清澈無染,明白沒有掛礙。林清玄端起一杯茶說:“現(xiàn)在,讓我們?nèi)牡貋砥肺哆@杯茶,過去的煩擾已經(jīng)過去了,未來的煩惱尚未發(fā)生,僅此一念,又有什么事呢?”[9]“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fēng)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保ㄋ巍o門慧開禪師)

        歸根到底,禪心是“覺悟之心”(佛心)。覺悟之心是本心、寧靜心、智慧心、專注心、平等心、清凈心、慈悲心和平常心。其中又以清凈心、慈悲心和平常心為要。

        本心(初心、自性),是在禪定(正定、止觀)中照見自己的本來面目;寧靜心,是擁有平靜的心態(tài)和空明的心境;智慧心(般若),是洞明事物的真如實相,隨緣自在,不惑不憂不懼;專注心,是一心一意于當(dāng)下的事;平等心,是萬物一般,眾生平等,無有高下。

        清凈心,是對萬事萬物不執(zhí)著、無分別、不計較、無掛礙、自由自在。

        慈悲心,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心,用慈悲的語言應(yīng)人應(yīng)物,用慈悲的眼光待人待物,用慈悲的面孔對人對物,用慈悲之手助人助物,用慈悲之心佑人佑物。

        平常心,日常生活中,燒水點茶,舉手投足,隨處是禪;保持恒常心態(tài)(中和之心,不悲不喜,不偏不倚),順任自然,平常自如。水往低處流,云在天上飄,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和諧。人生如行云流水,回歸本真,一切都是現(xiàn)成。

        值得一提的是,禪心,與“心流”(flow experi?ence)概念有密切關(guān)系。心流,是指人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心注一境和樂在其中”的心理狀態(tài)。禪和心流,都是一種全心投入、物我兩忘的境界。比如,我國的儒釋道、心學(xué)、茶道等都非常講究心靜、專注的心性功夫。而作為“一種道德體系”和“必須遵循的道德律令”的武士道不僅講究刀術(shù),更講究心術(shù),包括一心、無心、殘心。[10](殘心在劍道中是指斗志意識的延續(xù),在茶道中猶如啜飲杯茶或倒出茶杯之水后,杯底的殘留之水)。

        總之,禪心,是一種擯除雜念、心神篤定、澄心靜慮、凝神聚力的心境,是“自性具足”的本心,是“猶如蓮花不著水”的智慧心,也是“活在當(dāng)下”的專注心和“意靜不隨流水轉(zhuǎn)”的寧靜心……以及清凈心、慈悲心、平常心和平等心。禪心,主要通過修心而來,即靜坐調(diào)心、駕馭意志,超越喜憂、以靜治煩,由癡而智、由污染到清凈,從而進入一個寧靜愉悅,空明清澈的禪境。

        修禪心即悟禪道?!叭巳糁溃瑒t隨境皆安;人不知道,則觸涂成滯。人不知道,則居鬧市生囂雜之心,將蕩無定止;居深山起岑寂之想,或轉(zhuǎn)憶炎囂。人若知道,則履喧而靈臺寂若,何有遷流;境寂而真性沖融,不生枯槁。”(明·屠隆《娑羅館清言·續(xù)娑羅館清言》)

        五、禪的實踐

        禪是活潑潑的日常實踐。許多人知道蘋果和喬布斯(Steve Jobs),也熟悉喬布斯的一些語錄,但并不一定知曉喬布斯是一個禪者,一個用“禪”改變自己和改變世界的禪者。喬布斯的世界是一個禪者的世界。喬布斯用生命演繹了“禪”的真諦。①主要參考文獻(xiàn):喬布斯的禪者初心[EB/OL].http://www.headin.cn/News/Detail/26,喬布斯成功的因素:禪帶給他洞見本質(zhì)的能力[EB/OL].http://cul.jschina.com.cn/system/2011/10/25/011935675.shtml喬布斯:用“禪”改變世界[EB/OL].http://tech.qq.com/a/20110920/000227.htm,王詠剛、周虹著,喬布斯傳:神一樣的傳奇.上海:上海財經(jīng)大學(xué)出版社,2011。喬布斯的生死禪機,http://news.163.com/11/0827/07/7CEQSQ5L00014AED.html,禪者的初心,[日]鈴木俊隆,梁永安譯.??冢汉D铣霭嫔?,2012年。

        (一)禪者喬布斯

        喬布斯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和知行合一的禪者。1972年初入大學(xué),喬布斯就走進了東方禪宗世界,并在大學(xué)一年級就成了嚴(yán)格的素食主義者。1974年初,喬布斯專門去印度進行過一次精神之旅。爾后到美國洛斯阿爾托斯的禪宗中心修習(xí)靜坐冥想。1991年喬布斯與同是素食主義者的勞倫娜·鮑威爾(Laurene Powel)舉行了佛教婚禮。

        日本禪師鈴木俊?。ㄈ毡静芏醋趥魅耍┑摹抖U者的初心》(Zen Mind,Beginner’s Mind),是影響喬布斯最大的一本禪學(xué)書。另一個日本禪師,鈴木俊隆的助手和繼承者乙川弘文(Kobun Otogawa)是喬布斯的靈魂導(dǎo)師,乙川弘文還是喬布斯佛教婚禮的主持人。

        鈴木俊隆和乙川弘文,都主張美國的禪修團體應(yīng)該仿效中國唐代的百丈禪師,把禪修與工作生活結(jié)合起來。他們認(rèn)為,只有在生活中參禪和悟禪,只有在參悟后投入生活,才堪稱是當(dāng)代禪宗本色。真正的佛教徒并非一定要跑到深山野嶺里坐禪。

        被喬布斯唯一授權(quán)撰寫傳記的艾薩克森(W·Isaacson)在《史蒂夫·喬布斯傳》中寫道:喬布斯對佛教禪宗的信奉,絕不是心血來潮或一時沖動。他投入了他特有的那種激情,這些東西也在他的性格中根深蒂固。

        (二)關(guān)注本心

        “禪”構(gòu)成了喬布斯的思想核心和成功范式。通過禪宗的“明心悟性”,他找到了本心,并以強大的心靈力量改變了自己和世界。

        “禪”是本心。本心也叫初心、自性,是人的本來面目。惟有曉悟、守護或回歸本心,聽從內(nèi)心的召喚,做有價值的事,才能真正證得生命的大智慧,實現(xiàn)真正的自我價值。《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言:“三世一切諸如來,靡不護念初發(fā)心。如菩薩初心,不與后心俱。”拿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喬布斯生命中最重要的禪宗導(dǎo)師是日本禪師乙川弘文。有一段時間,喬布斯面臨著創(chuàng)業(yè)還是修禪的深感糾結(jié)和難以決斷:創(chuàng)業(yè)則奔波勞碌,心思無法寧靜;修禪則青燈古佛,抱負(fù)無法施展。乙川弘文禪師對他說:“人生如電,亦如朝露,奔波勞碌是一回生死,青燈古佛亦是一回生死。原本無生無死,萬事皆是夢幻,又何需決斷?”

        喬布斯疑惑:“可是,我時刻想改變世界。如果人生皆如夢幻,改變與不改變,又有什么分別?”禪師道:“不是風(fēng)動,也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變與不變,其實只在于你是不是真的心動。一切萬法不離自性。即心即佛,心佛無異,“除此心王,更無別佛”(梁·傅翕《心王銘》)。心無滯礙,行止皆隨本心,就是大徹大悟。既然心向往之,又有什么可糾結(jié)的?又有什么要去決斷的?在改變世界的道路上,無論勝負(fù)成敗,始終隨心所想、隨性所止、隨緣所至。如果你能關(guān)注、傾聽和追隨自己的本心,你將無須糾結(jié),也無須決斷。

        禪者的“初心”就是喬布斯的經(jīng)典語錄“Stay hungry,stay foolish”。遺憾的是,國內(nèi)把它翻譯成“求知若渴,虛懷若愚”。這實在是一個好心的錯誤,但卻不靠譜,很容易被誤解為好學(xué)、謙虛的品質(zhì)。這是因為譯者完全不知曉喬布斯的禪宗修煉背景。這句話的確切含義是禪宗的“初心”,是禪者的心。禪者的心應(yīng)該始終是一顆初心,在生命的歷程中,守護本心,不受習(xí)性的羈絆,忠于自己,同情眾生,知行合一?!癝tay hungry,stay foolish”是禪者“初心”的一種明了實用的說法。

        關(guān)注本心就是坦然接受命運并學(xué)會適應(yīng)世界,擯棄外界的干擾,尋找內(nèi)心所求,找到心靈的寧靜?!抖U者的初心》鈴木俊隆說:“做任何事,其實都是在展示我們內(nèi)心的天性。這是我們存在的唯一目的?!边@就是教導(dǎo)人們要關(guān)注當(dāng)下,關(guān)注自己的本心。稻盛和夫曾說:“我堅定一個信念,那就是內(nèi)心不渴望的東西,它就不可能靠近自己,亦即,你能實現(xiàn)的,只能是你自己內(nèi)心渴望的東西,如果內(nèi)心沒有渴望,即使能實現(xiàn)的夢想也實現(xiàn)不了”。

        喬布斯短暫而光輝的一生一直都是在追隨他的心。相信內(nèi)心的力量有多大?今天,全世界的用戶為蘋果的簡約而瘋狂。但是,很少人知道,主宰蘋果產(chǎn)品簡約的方案,不是來自市場調(diào)研,也不是來自消費者意見,而是喬布斯精神世界,即禪道給他帶來的內(nèi)心明悟和靈性的直覺。喬布斯從來不認(rèn)為顧客就是上帝。他會看著鏡子中的身影問自己需要什么。他不相信客戶,只相信自己的內(nèi)心。在這點上,有點像美國的汽車大王福特(H·Ford)曾說過一句名言:“如果我問顧客想要什么,他們可能會說自己想要一匹快馬?!保ǘ皇瞧嚕?/p>

        (三)生死一如

        真正的禪者,已然參透生死,照見五蘊皆空。人身本是因緣和合而生的一種假相或暫有。每個人只不過是借此肉身度過幾十年或百年,“成、住、壞、空”(由生到死)是必然的。

        梁實秋曾對佛教的生死觀有個總結(jié):“生死流轉(zhuǎn),循環(huán)不已,是為輪回,人在輪回之中,縱不墮入惡趣,生老病死四苦煎熬亦無樂趣可言。所以信佛的人要了生死,超出輪回,證無生法忍。出家不過是一種手段,習(xí)靜也不過是一種手段。”

        因為相信本心,了悟生命的本質(zhì),喬布斯不畏懼死亡。也許是上天給他定制的一個禪修課題,喬布斯在人生盛年就遭遇了生與死的追問。2004年8月初,喬布斯被查出患有胰腺癌,一種目前醫(yī)學(xué)界最難對付的癌癥之一。醫(yī)生告訴他還有3個月到6個月時間活在這個世界上。在病痛中,喬布斯曾動容地說:“疾病像一種人生責(zé)難,不由得人不思考?!薄坝涀∽约弘S時都會死掉……你已經(jīng)一無所有了,沒有理由不去追隨你的心靈。”

        2005年,喬布斯在斯坦福大學(xué)畢業(yè)典禮上的演講中坦誠地談到了“死亡”,說出了一個經(jīng)歷了生死考驗的禪者心聲:沒有人愿意死,即使想上天堂。但是死亡是我們每個人共同的終點。死亡是生命最好的一個發(fā)明。它促動生命的變革,推陳出新。他告誡年輕人:“你們的時間有限,不要將時間浪費在重復(fù)他人的生活上;不要被教條束縛,不要被他人的喧囂遮蔽了你自己內(nèi)心的聲音,還有最重要的是,你要有勇氣去聽從你直覺和心靈的指示——它們在某種程度上知道你想要成為什么樣子,所有其他的事情都是次要的?!?/p>

        生亦何歡,死亦何苦。因緣和合,生命無常?!耙磺卸鲪蹠?,無常難得久。生世多畏怖,命危于晨露。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若離于愛者,無憂亦無怖?!保ā睹钌跚蠓ㄙ省罚胺e聚終銷散,崇高必墮落,合會要當(dāng)離,有生無不死?!保ā栋⒑?jīng)》)喬布斯從禪宗中頓悟了“生死一如”生死觀,成為一個“心無掛礙,無有恐怖”的禪者。2011年10月05日,iPad悲傷地變成iSad,蘋果喬幫主辭世,并用佛教儀式舉行了葬禮。

        (四)活在當(dāng)下

        生死一如的生死觀使喬布斯領(lǐng)悟了活在當(dāng)下的生命態(tài)度?;钤诋?dāng)下,是禪者的時間觀和生命觀。當(dāng)下,是佛教里最小的時間單位,是1/3600秒,即一秒鐘有60個剎那,一剎那有60個當(dāng)下。

        當(dāng)下,指現(xiàn)在這一刻,指此時此刻的任務(wù)情境。禪修就是“從這里”開始——此人!此時!此事!此地!當(dāng)下即是。當(dāng)下,是直下?lián)?dāng),是對待時間的一種哲學(xué),也是實現(xiàn)時間管理的最佳門徑。美國二十世紀(jì)“最具原創(chuàng)性的哲學(xué)家之一”瓦茲(A·Watts)認(rèn)為,“明天以及有關(guān)明天的計劃有可能一點意義也沒有,除非你充分地與當(dāng)下的現(xiàn)實接觸,因為你生活在當(dāng)下而且只生活在當(dāng)下。除了當(dāng)下的現(xiàn)實,并不存在著其他的現(xiàn)實,因此,即使一個人可以永生,為了將來而活也意味著永遠(yuǎn)地與生活失之交臂?!保?1]

        活在當(dāng)下(Live in the present)是禪修的基本功。禪師認(rèn)為,活在當(dāng)下就是該吃飯時吃飯,該睡覺時就睡覺,該干什么就干什么。禪修用功就是“饑來飯困來眠。”而不是吃飯時千般挑剔,睡覺時萬般思慮?;钤诋?dāng)下,是“用志不分,乃凝于神”(莊子·達(dá)生)的一心一意或?qū)P闹轮?;是“制心一處,無事不辦”(《遺教經(jīng)》);“懷之專一,鬼神可通”(清·蒲松齡)的奇跡;是“摶物精神、工匠精神、職人精神”的輝映;是心無雜念地專注、精熟和樂于某事或某項技能的心理活動狀態(tài)?;钤诋?dāng)下,是心懷敬畏、心力專注,一絲不茍、精益求精,追求極致、不斷創(chuàng)新,是淡泊名利、寵辱不驚,是“神馳”或“化境”之態(tài),是禪者的生命姿態(tài)。[8]224-225

        當(dāng)下,是最真實的時間?!斑^去心不可得,現(xiàn)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金剛經(jīng)》)。活在當(dāng)下,把今天當(dāng)作最后一天過。喬布斯每天清晨醒來時,總是會問自己:“假如今天是我的最后一天,我應(yīng)該做什么?”毫無疑義,當(dāng)然做對自己而言最有意義的事情,那些不太重要的事情,他的態(tài)度簡單而堅定“No”。

        (五)直覺與簡約

        “禪”,是一種思維方法。它要求人們超越已有的知識和邏輯,用源于內(nèi)心的感悟去解決問題。禪是通過禪定和提升覺知力來獲得“證明一切事物的真如實相的智慧”,用最簡單、最有效的方法解決問題,盡可能避免陷入無限地積累知識和無盡的邏輯推演。

        禪是直覺、是直指人心的簡潔。喬布斯是虔誠的禪者,這點可從他對直覺的偏好和極簡主義的美學(xué)觀點可以看出來。他曾說,基于直覺的理解和意識,比抽象思維和邏輯分析更為重要。事實上,禪修磨煉了他對直覺的欣賞能力,教他如何過濾掉任何分散精力或不必要的事情,在他身上培養(yǎng)出了一種基于至簡主義的審美觀。

        喬布斯相信內(nèi)心的明悟:“禪學(xué)重視經(jīng)驗,不重視智慧。我開始注意到比知覺及意識更高的層次——直覺和頓悟,這與禪的基本理念極為相近”?!拔腋业闹庇X和好奇心走,遇到的很多東西,此后被證明是無價之寶?!?/p>

        禪,是一種簡約主義,是對繁瑣哲學(xué)的超越,不為繁文縟節(jié)、花里胡哨、藤蔓纏繞所牽引,是素心如簡,大道至簡。喬布斯曾說:“我的秘訣很簡單——聚焦和簡化。簡單比復(fù)雜更難,但是這一切到最后都是值得的,因為一旦你做到了,你便創(chuàng)造了奇跡。”這種聚焦和簡化,就是一種洞悉本質(zhì)的能力和專注執(zhí)行的能力。

        喬布斯終生堅持打坐禪修,他說禪的直覺思維對他的工作影響很大,很多事情他都是用直覺進行判斷。蘋果的系列產(chǎn)品,iMac、iPod、iPhone、iPad、MacBook等簡潔優(yōu)雅,深得禪意之美,其最鮮明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簡約,直觀的外觀、最簡單的操控方式、最直指人心的功能設(shè)計……而這種簡約方案不是來自市場或消費者,而是來自喬布斯的內(nèi)心和直覺。禪的簡約,就是要求盡可能地做減法,懂得合理的取舍,把一切多余的東西都去掉。“奧卡姆剃刀”(Occam's Razor)法則精神就是簡約。喬布斯一直在做減法,依照直覺做取舍。喬布斯不僅簡化自己的產(chǎn)品:只生產(chǎn)偉大的產(chǎn)品,也簡化自己的生活,比如他鐘愛黑色毛衣、體恤衫和一條藍(lán)色牛仔褲,從來不過夜生活,簡化自己的工作環(huán)境,比如他那超大而又只擺一個靜坐蒲團的辦公室。

        禪帶給喬布斯一種洞見本質(zhì)的能力、對事物專注的能力、對簡潔的熱愛。也帶給他一種認(rèn)識生命的真理和美以及認(rèn)識世界的新方式,憑借直覺使他在眾多紛擾之中洞悉和辨識方向,并加以一種驚人的專注執(zhí)行力。這些源自禪宗的直覺、專注、簡潔、執(zhí)行的思想塑造了喬布斯的“蘋果禪”。

        (六)寧靜與和諧

        禪是寧靜。禪宗說“靜生慧”?!昂纹渥孕?,本自清凈?!保ā读鎵?jīng)》)“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保ā洞髮W(xué)》)每當(dāng)工作之余、創(chuàng)意或遇到棘手問題,喬布斯喜歡在空蕩的、200平米的辦公室里靜坐冥想,尋求簡單、和諧的解決問題之道。喬布斯終生保持了禪坐冥想的習(xí)慣。當(dāng)心定下來的時候,直覺會非常的清晰、敏銳。

        禪是和諧。它將所有相關(guān)的或相對立的事物統(tǒng)一歸整為“圓融”,事圓融,理圓融,理事皆圓融,內(nèi)心沒有糾結(jié)、矛盾和沖突,“天君泰然,百體從令”,隨心所欲,無所不安。禪宗的特點是將諸法實相、真如之理,與眾生的自心、本性結(jié)合起來,強調(diào)“心、佛與眾生,是三無差別”,禪的世界是一個“和諧”的世界。

        禪修講求和諧,即主張身與心、個人與社會,物質(zhì)與精神層面沒有根本的二元對立。思維得法會達(dá)到和合萬物的境界,會產(chǎn)生一種神奇的力量。逆與順的轉(zhuǎn)化看上去僅在一念之間。

        通過禪修,喬布斯學(xué)會了放下執(zhí)念?!皩θ魏问虑槎疾粫敲刺貏e看重,這讓我覺得如此自由?!痹诙U學(xué)修煉的助力下,喬布斯從剛愎自用變成一個溫情主義者。比如,在處理與微軟糾紛中,喬布斯沒有選擇血戰(zhàn)到底或魚死網(wǎng)破的抗?fàn)幹?,而是選擇了與微軟的強強合作,這種走出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體現(xiàn)了喬布斯成熟的禪者風(fēng)范。

        喬布斯用他的合作與開放改變了自己,也改變了世界。喬布斯變得更加注重整體的和諧,而不再只是“一意孤行”。喬布斯成功地將蘋果融入整個生態(tài)體系之中,并進而成長為產(chǎn)業(yè)鏈的領(lǐng)導(dǎo)者。

        (七)禪修在現(xiàn)實中

        “佛在世間上,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似覓兔角?!保ā读鎵?jīng)》)。作為禪者,喬布斯的最偉大之處,是把禪道和人生現(xiàn)實有機地融合起來了。禪修要避免落入為修行而修行的窠臼,只有在生活中參悟和修行,才堪稱禪宗本色。

        真正的禪者推己及人,慈愛眾生,利己利他。喬布斯具有濃烈的“改變世界”的濟世情懷,他沒有沉醉在“禪修”的枯坐和頑空之中,而是用禪的方法立己立人,造福世人,充分體現(xiàn)了“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大乘佛教宗旨。喬布斯從未忘記自己“從事造福世人的偉大工作”的目標(biāo)。在世俗的社會中,他深諳人性的特點,成功地把禪宗和商業(yè)結(jié)合起來了。

        喬布斯擁有一種神秘的無比強大的力場,強大到足以改變現(xiàn)實,這種力量是來自內(nèi)心的、“心生萬法”的心力,這種力量可以通過個人的修煉。喬布斯把心力修煉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喬布斯強大的心力,是多層次的,不僅僅包括他勇于顛覆世界、無所畏懼的“愿力”(佛教用語,誓愿的力量,轉(zhuǎn)借到今天是指長遠(yuǎn)而又強烈的追求),還包括他一往無前、如激光般聚焦的“專注力”,源源不斷、無中生有的“創(chuàng)造力”,以及超越表象、洞察本質(zhì)的“洞察力”,這四種力量聚合在一起形成強大無比的合力。[12]

        回望喬布斯的一生,端詳蘋果的系列產(chǎn)品,蘋果所蘊含的靈魂是“禪”。禪,改變了喬布斯,喬布斯通過蘋果改變了世界,可以說,喬布斯創(chuàng)造了思想源于中國禪宗的“蘋果禪”。從喬布斯的蘋果世界里,我們不能僅近乎癲狂地迷戀其產(chǎn)品,更要走進其間的精神世界?,F(xiàn)在,讓我們問問自己:我們的改變是不是僅僅表現(xiàn)在使用iPhone或iPad上?

        禪宗文化始于古代印度的佛教,佛教與中國儒家和道家文化的長期融合與演化,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禪宗文化,并且以其親和的面目傳入東亞、東南亞等地區(qū),對人們的宗教信仰、哲學(xué)觀念、文學(xué)藝術(shù)、禮儀習(xí)俗、為人處世、修心養(yǎng)性之道等方面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

        “拈花有意風(fēng)中去,微笑無語須菩提。念念有生滅四相,彈指剎間幾輪回?!保ā洞箬筇焱鯁柗饹Q疑經(jīng)》)禪宗這一微妙法門本來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它的本質(zhì)是“實相無相”,主張“以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即不執(zhí)著。“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保ㄋ巍り懹危八既胧蓝袨檎?,須先領(lǐng)得世外風(fēng)光,否則無以脫垢濁之塵緣;思出世而無染者,須先諳盡世中滋味。否則無以持空寂之后苦趣?!保ā恫烁T》)禪宗的奧義不在于文字,而在于實踐和體悟;不在于離群索居,而在于與生活打成一片。禪宗文化是日用的,禪修道場就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學(xué)習(xí)之中。不論是歷代禪宗大德,還是如喬布斯這樣的禪修者,都是在知行合一的現(xiàn)實中演繹禪宗之道,創(chuàng)造事業(yè)的輝煌和提升生命的質(zhì)感。

        猜你喜歡
        禪定禪心禪宗
        云水禪心
        禪宗軟件
        英語文摘(2021年10期)2021-11-22 08:02:26
        七絕·禪心(外一首)
        鴨綠江(2021年35期)2021-04-19 12:24:12
        《壇經(jīng)》中“人”的生存意義
        西部論叢(2020年16期)2020-12-23 04:53:25
        平天湖,禪意的水
        椰城(2019年9期)2019-10-08 05:16:51
        論舊禪宗與王維的詩歌創(chuàng)作
        李學(xué)明:且將詩畫寄禪心
        金橋(2018年1期)2018-09-28 02:24:44
        論佛教禪定與儒家靜坐工夫之異同
        禪心自在
        寶藏(2017年4期)2017-05-17 03:34:20
        《愚公移山》和醫(yī)學(xué)“禪宗”
        情人伊人久久综合亚洲 | 亚洲综合欧美在线一区在线播放| 伊伊人成亚洲综合人网香| 最近高清中文在线字幕观看| 国产福利酱国产一区二区| 亚洲av纯肉无码精品动漫| 亚洲AV无码不卡无码国产| 韩国女主播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a级三级三级三级在线视频| 中文字幕免费人成在线网站| 国产成人午夜高潮毛片| 男女做爰猛烈啪啪吃奶动| 亚洲永久精品ww47| 最新精品国偷自产在线婷婷| 日本av一区二区播放| 国产三级韩三级日产三级| 久久久精品国产性黑人| 偷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 中文人妻av久久人妻18| 色综合久久中文综合久久激情| 极品人妻少妇一区二区| 日本女同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蜜桃成熟时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亚洲av成人噜噜无码网站| 337人体做爰大胆视频|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韩国AV| 国产av一区仑乱久久精品| 一区二区视频中文字幕| gv天堂gv无码男同在线观看| 韩日美无码精品无码| 真人在线射美女视频在线观看| 伊人精品成人久久综合97| 国产精品久久久福利| 亚洲av成人无码精品电影在线| 福利一区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首页在线观看| 日本人妻97中文字幕| 亚洲综合激情另类小说区| 明星性猛交ⅹxxx乱大交| 欧美精品v欧洲高清| 日本不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