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麗華
摘要:當代教育實踐家魏書生曾在一次講座中說過“教師應具備進入學生心靈世界的本領,不是站在這個世界的外面觀望,更不是站在這個世界的對面發(fā)牢騷、嘆息、憤慨,而應該在這個心靈世界中耕耘、播種、培育、采摘、流連忘返。如果真能這樣,那他將感受到自己日夜生活在幸福之中”。
關鍵詞:德語教育;凈化心靈;守護者
2018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強調,要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化教育改革,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新的時代、新的征程、新的使命,讓我們每位教育工作者發(fā)起深思:“做一個什么樣的教師,才會讓學生感受到自己日夜生活在幸福之中;教育出什么樣的學生,才能擔得起民族復興的大任?!?/p>
一、學?!坝隆笔墙逃母?/p>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育德是教育的關鍵。
所謂育德就是在課程中通過教學對學生能夠進行德育滲透與培養(yǎng)。2017年印發(fā)的《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中,要求各中小學?!敖崿F(xiàn)全員育人的具體制度,明確學校各個崗位教職工的育人責任,提高全員育人的自覺性”。
學校是學生的教育機構,往往課堂上教師只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強化立德之本,把培養(yǎng)學生樹立高尚的品德情操,養(yǎng)成良好的文明習慣推到學校組織的各類活動中。然而,活動的開展及活動形式的多樣化通常注重的是宣傳性,而不是實效性,很難將道德規(guī)范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隨著時代的步伐,對教師又有了新的要求,育人制度越來越具體完整,育人目標也更加清晰明確,不再是以前的那種教育教學“兩層皮”。要求各學科教學要根據(jù)教學內容滲透德育教育,讓德育走進書本,讓德育走進課堂,讓每位老師都是學生德育路上的“引路人”。
二、教師德育專業(yè)化是實現(xiàn)教育的職責所在
“德高為師,身正為范”,新時期,教育不缺乏高技能、高水平的教學技巧型教師,缺的是高素質、高品格、愛崗敬業(yè)、育人專業(yè)的智慧型教師。在這個經濟迅猛發(fā)展的社會里,以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觀念下,教師很容易失去自我,改變初衷,這就需要學校不斷加強教師思想道德建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積極投身教育事業(yè),激勵每一位教師愛崗敬業(yè),增強教師的職業(yè)歸屬感。
當代有許多教育工作者的教學實踐觀念仍停留在以往的退化狀態(tài)中。沒有科學的意識,教育將進入到一個誤區(qū)當中。他們在教育教學中對自己所擔負的德育角色認知不夠或以一種逃避無視的態(tài)度來對待,這就影響了德育實踐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因此,未來教育,首先就是要喚醒教師的德育意識,以更大的外部動力引導教師明確自身的育人責任,用更完善的制度推動教師的育人職責。
三、促德育工作常態(tài)化
《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中強調要“推進德育工作制度化常態(tài)化”德育工作要貫徹融入到學校各項日常工作中。自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對教育有了新的要求,為了適應社會的發(fā)展,素質教育已然走入到教改的前列,順應了時代發(fā)展的召喚。學校德育工作就是素質教育的內涵,加強學校的常規(guī)管理,用《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中的要求來規(guī)范學生的行為,加大良好習慣養(yǎng)成的教育,使學校常規(guī)管理具體化,從而德育工作才具有實效性。
1、點燃學生心中熱愛生活的火苗,培養(yǎng)他們生活好習慣
小學階段是培養(yǎng)學生生活好習慣的關鍵時期,學校要力求學生通過“學走路、學吃飯、學說話”來“學做人”讓這些生活細節(jié)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教育學生,讓良好的習慣逐步內化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從而達到潤物無聲的教育效果。
2、點燃學生心中創(chuàng)新精神的火焰,培養(yǎng)他們會學習,有自學能力
要想點燃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的火焰,關鍵在于轉變培養(yǎng)人才的觀念與模式,而這一前提條件就是:給學生以自由,有了自由才會做出選擇;讓學生感興趣,有了興趣才會主動學習;學生主動學習了,才會有進步;有了進步與提高,學生才會去探究;有了探究,才會激起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學習是這樣,德育活動也要這樣去操作。如:學校開展環(huán)保教育活動,大隊部的干部們在整個活動中扮演這主導、引領的角色。首先,他們根據(jù)自己的所長自由的選擇廣播宣傳、圖畫設計、文字撰寫等不同組別。在活動中,同學們自由的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主動提出好的環(huán)保建議,這樣活動的教育效果就會深入人心。
四、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掀起德育教育的浪花
活動是一種體驗,只有親身感受,才能將道德法則根植于心中,學校的德育實踐活動要形成獨具特色的風格------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求發(fā)展、養(yǎng)成教育活動中促成長、傳統(tǒng)教育活動中明事理”。對待小學低年段的學生來說,他們道德的認知是直觀的、直接的,在培養(yǎng)他們道德情操上多用具體形象的人或事做標榜,而不是抽象的理論教育進行束縛,側重設計一些簡單有趣的行為習慣養(yǎng)成活動,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什么是正確的行為。相反,高年段的學生自我意識開始逐漸形成,他們對道德的認知就不能只停留在外部行為訓練的層面,而要提升到懂規(guī)則講法制的社會公共意識上來。在這個年齡段德育活動的設定要豐富具有挑戰(zhàn)性,如:舉行一場德育辯論賽,通過辯論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提高他們的判斷力。
學校德育活動的設定要依據(j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綱要》的要求,符合學生心理認知,年齡規(guī)律,將各項活動跟重大節(jié)日、重要事件緊密結合,跟學生實際緊密結合,努力挖掘符合學生的教育資源,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激發(fā)學生良知,使活動更具教育性。
參考文獻:
[1]田宏.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背景下德育工作的思考[J].中國校外育.2010(07)
[2]李俊.中小學德育的不足及對策探析[J].現(xiàn)代教育科學(小學校長).2007(04)
[3]康冬梅.提高小學德育工作實效性的對策研究[D].吉首大學2013
[4]胡蕎麗.小學德育生活化教學的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3
[5]張曉.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小學德育課程價值取向變遷的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