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浩 嚴東標 張美珍 虞成畢 邱悅(1.江西中醫(yī)藥大學 南昌 330004;.九江市中醫(yī)醫(yī)院 江西 九江 33000)
糖尿?。―M)表現以血糖明顯高于正常值為主。我國糖尿病患者人數居世界第一,全國約有一億人正面臨糖尿病威脅,到本世紀30年代病人總數可能翻一倍,治療刻不容緩。因而在飲食運動干預的同時找出行之有效、副作用小的治療方法對于降低糖尿病及并發(fā)癥發(fā)病率尤為重要。中醫(yī)藥治療糖尿病有很好的臨床療效,主要在于它不良反應又小,又可辨證論治,隨癥加減,具有全面協調和多方位作用,能夠調節(jié)代謝,降低血糖,同時又不增加低血糖風險,從而改變西醫(yī)傳統(tǒng)單一的治療理念,為臨床治療DM提供一個新型、有效的方法。故開展以本院自制太平糖克濃縮丸治療氣陰虧虛證2型糖尿病的90例門診患者進行治療觀察,療效確切顯著,報道如下。
1.1 病例來源選取九江市中醫(yī)醫(yī)院糖尿病科住院部及門診90例患者,按1∶1∶1隨機分三組,各組30例。其中觀察組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34~67歲,平均(49.43±6.31)歲。對照組1中男16例,女14例;年齡32~66歲,平均(49.24±5.94)歲;對照組中2男18例,女12例;年齡30~68歲,平均(49.37±6.17)歲。年齡分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yī)診斷標準篩選符合2006年美國糖尿病學會(ADA)頒布的診斷標準:空腹血糖(FBG)≥126mg/dL(和)或糖負荷后2h血糖(2hPBG)≥200mg/dL(和)或隨機血糖≥200mg/dL且伴典型糖尿病癥狀(如體重不明原因下降、饑餐渴飲,多尿)。以上值為靜脈血漿測值,如癥狀不明顯等疑似者,需擇日再檢測一次證實臨床診斷。
1.2.2 中醫(yī)診斷標準根據臨床流行病學調查結果及本研究組成員和省內部分內分泌專家委員共同擬定:(1)有“三多一少”癥狀的消渴病史或不明顯;(2)氣陰虧虛證主癥見乏力倦怠,口干咽燥;次癥見食多易饑,渴喜多飲,動則汗出,腰酸膝無力,手足心覺熱,睡眠差,大便干結或稀溏,尿頻或有異味,舌質淡紅或紅,苔薄白或少苔、無苔,脈細弱無力或細數、細弦。診斷要點即:主癥皆有者;或滿足1項主癥咽干口燥,同時符合1~2項次癥屬氣虛表現者;或滿足1項主癥乏力倦怠,同時符合1~2項次癥為陰虛表現者。
1.3 病例納入標準明確診斷為2型糖尿病;符合中醫(yī)診斷;年齡30~68歲間;患者知情同意且服從受試。
1.4 病例排除標準不符合上述診斷者;生活飲食、運動不規(guī)律者;年齡<34歲或>67歲;對試驗所用藥物過敏者;不愿意配合或服藥依從性較差者;有肝腎功能損傷、心臟疾病的患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近4周內曾有任何感染的患者。
1.5 治療方法三組患者均給予飲食、運動常規(guī)基礎控制,對照組1在常規(guī)干預基礎上給予鹽酸二甲雙胍片(格華止,中美上海施貴寶制藥有限公司生產),0.5g/次,口服,每日3次;對照組2在對照組1的基礎上加用參芪降糖顆粒,1g/次,口服,每日3次;觀察組以對照組1為基礎加用自制太平糖克濃縮丸,10g/次,每日3次。院內自制太平糖克濃縮丸的藥物組成:黃芪20g、制首烏20g、白僵蠶10g、地黃10g、山藥20g、山茱萸10g、女貞子10g、茯苓10g、桑白皮10g、黃連7g。以上十味中藥,其中生地黃、山茱萸、制首烏、女貞子四味中藥需加水煎煮2次,每次2小時,取汁濾過濃縮備用,余藥小火烘干水分打磨成細粉并用80目細篩網濾過后與藥汁合成濃縮丸。療程期滿對三組患者FBG、2hPBG、HbA1C及證候計分、臨床主要癥狀變化情況及藥物綜合療效進行評價。
1.6 療效評定標準依照2002年國家衛(wèi)生部《中藥新藥治療消渴病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擬定。
1.6.1 血糖及HbA1C指標評定標準(1)顯效:FBG、2hPBG、HbA1C降至正常水平,或降低30%以上;(2)有效:FBG、2hPBG、HbA1C較治療前降低10%~29%。(3)無效:FBG、2hPBG、HbA1C無變化,或降低不足10%。
1.6.2 中醫(yī)證候計分表評分規(guī)則見表1。
表1 中醫(yī)癥狀積分表
1.6.3 中醫(yī)療效指征標準(1)顯效:無明顯臨床癥狀;(2)有效:臨床癥狀不及顯效;(3)無效:癥狀加重,或不及有效。
1.7 分析方法釆用SPSS 19.0數據處理分析。計量按均數加減標準差( ),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以P<0.05有一般統(tǒng)計差異,P<0.01有極高顯著性差異。
2.1 治療后三組患者實驗室指標比較治療前相關指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實驗室數據均明顯降低且優(yōu)于同期對照組1、2。見表2。
表2 三組治療前后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指標觀察比較(n=30)
2.2 三組患者證候積分及癥狀改善對比結果顯示,3個月療程后觀察組與對照組1、2自身治療前后比較中醫(yī)證候總積分有顯著性差異(P<0.05或P<0.01)。見表 3。
表3 治療前后三組中醫(yī)證候積分
治療3個月后,觀察組主要癥狀改善與對照組1、2相比效果明顯,治療優(yōu)于對照組。見表4。
2.3 三組患者療效分析觀察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組間對比(P<0.05)。見表5。
表5 三組患者治療后效果比較(n=30)
表4 對比治療前后三組患者主要癥狀改善情況 例(%)
隨著人們生活質量提高,生活節(jié)奏加快,工作壓力增大,環(huán)境污染加重,大肆宣傳的偽科學廣告等因素使人們養(yǎng)成了普遍的錯誤生活方式和習慣,在諸多因素的共同影響下,最終逐步發(fā)展成為糖尿病。據研究發(fā)現全球一些國家糖尿病潛在人群中近1/3演變?yōu)镈M,而我國平均每年約7%~8%的患者確診為DM[2]。DM屬中醫(yī)“消渴”病,先天不足、后天失養(yǎng)在疾病發(fā)展過程中可致脾胃運化、升降功能異常而轉消渴。中醫(yī)學《靈樞·五變》篇曰:“五臟皆柔弱者,善病消癉”。脾臟虛弱無力助運氣血津液上溢于肺而布散周身,故“濕”“痰”內生,久積化熱,熱盛則傷津,傷津必耗氣,以致陰傷更甚,出現氣陰兩虛之證;同時久病及腎,腎氣虧損,無力氣化蒸騰,以致濕邪停聚于內,下注膀胱,發(fā)為本病。故可見脾腎兩臟的功能強弱是最終形成消渴病發(fā)生的關鍵因素,尤以腎陰虛損多見,同時久虛病人必有虛熱,更應加以重視,故治療應采用益氣養(yǎng)陰,清泄郁熱之大法。而院內所制太平糖克濃縮丸符合消渴病氣陰虧虛證的辨證治療,濃縮丸組方配伍中山茱萸、山藥斂陰益氣,健脾固腎;生地黃養(yǎng)陰生津,兼以清熱,三藥配伍共為君,以達到滋養(yǎng)肝脾腎而補不足。何首烏(制)、生黃芪配伍滋陰補氣固其本。佐以茯苓健脾氣而利水濕,黃連、桑白皮、女貞子三藥配伍兼泄內熱。全方配伍精簡得當,升降補泄,各司其職。脾氣強健則氣血津液生化有源,運行有度,水谷精微方能輸布正常,故而能防止“濕”“痰”“飲”等病理產物的產生,周身調和,則內熱可消。經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山茱萸具有很好降低血糖、增強機體免疫水平等作用[3]。同時地黃[4]、桑白皮[5]、茯苓[6]以及部分含有活性成分多糖類中藥,如山藥[7]、黃芪[8]、黃連[9]都具有很好的降糖效果。且自制太平糖克濃縮丸為我院自制丸劑,配方嚴謹,作用緩和持久,毒副作用較小,丸小光滑易于吞服,對于慢性、虛弱性患者尤為適宜。療效作用顯著,值得臨床醫(yī)生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