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長箴
前天,工作室有一個年輕人跟我提出要離開,他從實習到畢業(yè),在工作室的時間不足一年,參與了幾個片子的外圍工作。他離開的原因是,在這里的工作量不夠,無法養(yǎng)活自己,他想找新的工作。其實,向我提出離開的時候,他手里正做著一部片子。片子很簡單,我要求他獨立拍攝剪輯,三個月的時間,片子拍完了,但是并不精彩。我給了很多修改建議,他領會的很好,也改了,但是不完美。后來他開始問我這個工作什么時候能完?甲方審了嗎?要怎么改?但是,我覺得他只想快點兒完成工作。于是,我跟他表明:片子不需要你修改了,我也不再教你了。
很快,他找到了一家做視頻的公司。去了幾次,他跟我說,那里的人根本不懂片子,他希望我繼續(xù)給他建議,希望又能拍有意思的片子,又能養(yǎng)活自己。
面對這個無可厚非的希望,我的回答是:我沒有任何建議。
他迅速從工作室的群里退了出去,著急地連一個正式的告別都沒有。
事兒講述完了,我的目的不是批評這個焦慮的年輕人,我只是想給有類似想法的人三個合理化建議,僅供參考。
正確的認識自己。即便你是相關專業(yè)的大學生,你拍過作業(yè),相較其他學科有些優(yōu)勢,你上手快,這也不意味著,你就會了。剛畢業(yè),可能連學生和工作的區(qū)別都沒有認知清楚。所以,我的第一個建議是,不管從事什么工作,先做滿一年,懂得什么是任務?什么是要求?什么是完成?什么是圓滿完成?周圍誰是你可以尋求幫助的人?誰是你需要模仿的人?誰不是你的榜樣?出現(xiàn)問題的時候,你想怎么做?他們怎么做?學習以上這些,不妨到電視臺里找個欄目試試看。
找到好師傅是捷徑。紀錄片工作,對一個導演的三觀要求很高。我的建議是,通過看片子,找到你想追隨的人。片子是人格的外化,一部真善美的片子后面的導演不會太壞;一個假大空的片子后面的導演不會太好。做好初步的判斷,找到一個品德好、手藝好的師傅,事半功倍。但是,前三年,不要過于功利化。當然前提是,你能溫飽,要是溫飽都成問題,家里人也需要你養(yǎng)活,那你應該先干些其他工作解決溫飽,再回歸這個專業(yè)。我的意思不是說做紀錄片不能解決溫飽,而是入門難、收益慢。
如果沒找到捷徑,就要靠自學。比如你喜歡藝術紀錄片,踏破鐵鞋也要找到各種片子反復看。想辦法參加節(jié)展,做片花、提案,哪里有講座就去哪里聽,哪里有作者就去哪里請教。如果,你覺得藝術紀錄片門檻高,你就看商業(yè)紀錄片。把BBC的片子全部扒下來轉(zhuǎn)成MOV,在線上全部剪開,分析聲音、畫面、解說。20部片子分析到倒背如流,我不相信你不會做片子。
做紀錄片這個事情,多少和名利沾邊兒。剛畢業(yè)你也許會說,不是為名利,是從內(nèi)心真正熱愛做片子。那就別急,按照我說的慢慢來,有時候越急,越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