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胤米
怎樣讓人的一天發(fā)揮最大效用?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多年來全球的科技精英們開發(fā)了一套套程序,試圖幫助人們擠出每一分鐘的價值。于是,人們從“時間焦慮”里走出,進入了“時間管理”的焦慮。
然而,在美國商業(yè)暢銷書作家、前副總統(tǒng)戈爾的首席撰稿人丹尼爾·平克看來,“時間管理”的方式并不科學。過去兩年,他與兩位助理研究員分析了700多篇論文,梳理并歸納出一套有科學依據(jù)的“時機管理”方法。在新書《時機管理》中,平克發(fā)現(xiàn)早上宜做分析性工作,下午更適合做執(zhí)行類工作,晚上適合做創(chuàng)造性工作,“在合適的時機,做正確的事,你的人生也將變得不再一樣。”
人物PORTRAIT = P
丹尼爾·平克 = D
P: 你是如何關注到“時機管理”這個話題的?
D: 我是偶然意識到自己在生活中做了各種有關“時機”的決定,只不過決策過程都有點隨意。為了更科學些,我開始到處尋找更好的方法,在研究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了“時機科學”,它改變了我的行為方式以及對“時間重要性”的理解。在某種程度上,我寫這本書其實是為了自己閱讀它。
P: 你在新書開篇不久便提出“時機是一門科學”,怎么理解這句話?“時機管理”與“時間管理”有什么不同?
D: “時機”是這本書的核心。大多數(shù)“時間管理”存在方法上的問題—它們缺乏實證或數(shù)據(jù)基礎,而“時機”卻是一門科學,有大量的科學研究證明,人類能夠更智慧、更精準,并且以實證為基礎來決定時機,實證是我這套方法論的基礎。
P: 請你具體聊聊每個人在生活中可以怎么管理時機吧。
D: 以一天為單位,每一天都有高峰期、低谷期和恢復期。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早晨是一天的高峰期,這個時間段做一些分析性的工作更好,這類工作需要大腦集中注意力。而對大部分人來說,低谷期是在中午至下午早些時候,最好做一些比較普通的執(zhí)行類工作。在恢復期,即下午晚些時候至傍晚這段時間,最好做一些有創(chuàng)造力的事情。這么安排的理由解釋起來蠻復雜的,不過這是一個基本的晝夜節(jié)律。如果你是一個夜貓子,習慣于晚睡晚起,那你可能會以相反的順序安排上面所說的事情。
P: 懂得了“時機管理”,在工作中出錯的概率就會更低嗎?
D: 通常來說是的。我舉幾個例子:杜克大學的研究人員曾經(jīng)分析了90000例手術,發(fā)現(xiàn)在下午3點進行的手術,發(fā)生麻醉劑使用失誤的概率是早上8點開始的3倍;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護士和醫(yī)生在下午洗手的頻率明顯低于早晨;內科醫(yī)生更易在下午而非上午濫用抗生素,導致出現(xiàn)“多重耐藥性細菌”的風險增加;同一批患者,內鏡醫(yī)師在下午從結腸鏡檢查結果中查出息肉的概率只有早晨的一半。
P: 在經(jīng)濟形勢不好時步入職場的人,遇到的機會是不是也不夠好?
D: 恐怕是的。耶魯大學的Lisa Kahn的研究表明,在一個人的職業(yè)生涯早期,勞動力市場的狀況具有驚人的重要性。簡而言之,假設有兩名同等水平的大學畢業(yè)生,一個在經(jīng)濟衰退期畢業(yè),一個在經(jīng)濟繁榮期畢業(yè),平均來說,第一個畢業(yè)生直到20年后,他的工資仍會更低一些。
P:對于一個求職者來說,洞察時機可以為職業(yè)選擇帶來哪些幫助?
D: 我先引入一個詞:時間類型(chronotypes)。事實上,不同的人符合不同的“時間類型”,大約15%的人是早睡早起的“云雀型”,而約20%則是晚睡晚起的“貓頭鷹型”,剩下的則處于這兩者之間。傳統(tǒng)職場中,工作大多從早晨開始,這對于“貓頭鷹型”的人來說很困難,因此這些人應該考慮去從事一些自由度更高的,甚至是晚上工作的職業(yè)。同樣的道理,一些教師和外科醫(yī)生是“云雀型” 的人,因為這些工作往往需要很早就要開始。真正重要的是,公司管理者應該認識到并非所有員工都是相同“時間型”的人,然后對企業(yè)時間表作出合理調整。比如,在德國,一些企業(yè)就做到了這一點,效果非常好—生產效率更高,員工請病假的更少。
P:如果我的老板并不懂得時機管理,我如何做才能影響他?
D: 最大的可改進空間可能是會議。公司在安排會議時,通常只考慮一個標準,即可獲得性:誰有空以及有沒有空會議室。這其實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真正該問的是:誰將參與這次會議,是“云雀型”的人,“貓頭鷹型”的人,還是處于中間狀態(tài)的人?這是一個怎樣的會議?是更需要人們專注和分析,還是更自由和富有創(chuàng)意,或者是純粹執(zhí)行就好了?如果能以更合理的方式安排會議,整個團隊的效率也會有所提高。
P:“時機管理”能否幫我找到向老板提出加薪的最佳時機?
D: 并不存在一個完美的提加薪的時機,但是有很多辦法能幫你提高成功概率。研究人員通過檢測5億條推文和數(shù)百個公司財報得到這樣的結論:人們的情緒一般在早上的中間到后半段,要比下午更高漲。也有研究表明,在一個人剛休息完之后而不是他們準備休息之前提出要求,對方會更傾向于“say yes”。因此,如果你在一天當中的早些時候或者你老板剛休息完時,馬上提出加薪,也許你成功的概率會更大一些。
P:你在書中介紹說,人到中年將不可避免地經(jīng)歷一段“低谷期”,這一觀點有什么依據(jù)?
D: 我們的人生就像一出連續(xù)劇,這個連續(xù)劇有開頭、中間和結尾。中間點是格外有趣的,有時中間點會讓我們失落,有時又讓我們重燃激情。的確有大量的證據(jù)表明,中年人的幸福感會有所下降,如果畫成圖表來看,整條曲線看起來就像一個“U”。也就是說,人的幸福感在20-30歲最高,從40歲時開始下降,在50歲初達到最低點,然后在60歲開始攀升,到了70歲將會到達另一個新的巔峰。補充一句,上面所說的“U型”曲線已經(jīng)在全球70多個國家發(fā)現(xiàn),甚至在類人猿中也一樣存在。
P:為什么說“中間點”最有趣?它有什么特征?
D: 組織行為學家康妮·格西克(Connie Gersick)曾發(fā)現(xiàn),團隊工作并不是通過一種穩(wěn)定的、線形的方式來完成,而是磨磨蹭蹭,開始只完成一小點,然后各種拖延。只有當臨近了某個時刻,他們才突然警覺,有所行動,那個時刻就是時間的中間點。格西克發(fā)現(xiàn),如果給一個團隊34天時間去完成一個項目,他們只會在第17天的時候才真正開始。如果給他們11天時間,那他們會在第六天才開始真正做事。在時間中點,團隊成員們會感慨:“哦,我們只剩下一半時間啦!快點開始吧!”
P:你提出“在低谷期,休息很重要”,為什么?應該怎樣科學地休息?
D:首先,休息并不是對高效的偏離,而是高效的一部分;其次,休息能夠幫助人們恢復狀態(tài),提高效率。如果要休息的話,就盡可能到大自然中去,最簡單的辦法是走到室外,效果也很好。休息不需要很長時間就足以讓你恢復狀態(tài)。我自己的方法是給自己做一張日常休息清單,如果這是寫在日程表上的,那我就必須嚴格執(zhí)行。每天下午,我都安排兩個十分鐘的步行休息,然后我會像對待會議那樣對待那些休息。這個休息的恢復效果是非常好的,特別是在那些我必須與很多人打交道的日子里。不過,當你到外面散步休息時,請記得把手機留在桌子上。
(實習生陳秋曉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