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英漢語言背后的“發(fā)·冠”文化共性
        ——詞匯理據(jù)之國俗視角

        2018-09-22 01:50:14鄔德平
        關鍵詞:冠冕理據(jù)習語

        鄔德平

        (四川外國語大學研究生院,重慶400031;衡陽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湖南 衡陽 421002)

        頭發(fā)與冠冕關系密切。前者為人體重要組織,因其造型妝扮多樣,故被吸納為服飾范疇成員。后者為前者的裝飾或保護物件,也屬服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當今學界對頭發(fā)、冠冕的研究興趣漸趨濃厚。

        筆者梳理發(fā)現(xiàn),發(fā)冠文化研究一般遵循兩大視角。一是發(fā)冠本體視角,也是主流視角,即就發(fā)冠本身探討發(fā)冠文化。如郭巖(2008)、何其敏(2001)、朱華(2007)、Bruce(2014)總結(jié)探討了頭發(fā)的文化內(nèi)涵、政治意蘊、民族心理、民風民俗、意義象征等。國外研究也多限于對本民族頭發(fā)文化作系統(tǒng)梳理,其中影響較大的是Ofek(2009)的專著《維多利亞時代文學與文化中的頭發(fā)》,但充其量只算得上是一部她稱之為“為頭發(fā)癡狂的時代”的頭發(fā)文化斷代史。冠冕領域的研究也常立足本民族歷史傳統(tǒng),或關注類型(黃玉根2015),或談變遷(潘慶1996),或談始源考證(趙丕杰 2017)。

        發(fā)冠文化另一個研究視角是語言折射視角,即從語言入手反觀其背后的文化意蘊。阮國溪(2003)探討了頭發(fā)系列詞語蘊含的文化信息;王利霞(2008)從漢語文字表達角度考察和梳理了含頭發(fā)信息的表達;楊恩慈(2016)從訓詁學角度探究“頭發(fā)”類漢字蘊含的禮俗傳統(tǒng)。語言折射視角是發(fā)冠文化研究新路徑,但當前文獻多為對漢發(fā)冠文化的研究,且語料來源限于“髡、髻、髦、冕”等頭發(fā)、冠冕個體字詞,而未將相關的更大語言單位如詞組、短語、習語、俗語、諺語等納入研究視野。同時,英漢文化中,頭發(fā)、冠冕都是禮儀的象征、文明的符號,各自都積淀著豐富的文化信息。其中是否有一定的共性?但目前學界針對英漢發(fā)冠文化對比研究極為少見。本研究擬從英漢發(fā)冠類語匯出發(fā),反溯頭發(fā)和冠冕背后的文化傳統(tǒng),揭示英漢發(fā)冠國俗共性,以期對這類習語的詞源理據(jù)作合理解釋。為行文方便和閱讀流暢,本文在寫作中將頭發(fā)與冠冕分專節(jié)處理,而在頭發(fā)冠冕話題內(nèi)部,則將語言表征、文化現(xiàn)象、國俗信仰、理據(jù)分析進行集成描述。

        一、詞匯理據(jù)及其維度

        語言和文化關系特殊:語言既是文化的有機組成成分,又是文化載體。作為語言基本單位的詞匯必然吸附有豐富的文化信息,但文化和語言都歷經(jīng)變遷、淘汰,有些傳統(tǒng)文化現(xiàn)象不再流行,而相關語言表達的蛻變卻因與文化變遷不同步而繼續(xù)使用,造成當代讓人對語言表達曾經(jīng)的文化淵源茫然無知??梢?有人稱詞匯為“文物殘片”不無道理。

        所謂詞匯理據(jù),即事體獲取名稱之依據(jù),用以解釋詞義與事物或現(xiàn)象名稱間的邏輯關聯(lián)以及詞內(nèi)諸因素之間的深層語義關系。詞匯理據(jù)研究的任務之一是以詞匯中的文化蛛絲馬跡為線索,揭開塵封的文化信息與歷史背景,從而有助于對詞匯的深度理解、記憶學習和語言研究。詞匯理據(jù)的探索是多維度的,但其方法本質(zhì)是闡釋。所謂闡釋的方法,就是對語言結(jié)構(gòu)、語言現(xiàn)象進行分析、說明,把隱匿、依附、蘊含于其中的社會、歷史、民俗、觀念、道德、思維、物質(zhì)、自然等文化因素及文化意義揭示出來。詞匯理據(jù)有不同分類,馬旭紅(2002)將其歸納為四個維度:語音理據(jù)、詞源理據(jù)、修辭理據(jù)、構(gòu)詞法理據(jù)。其實,各理據(jù)能繼續(xù)細分,其中詞源理據(jù)又可劃分為歷史詞源理據(jù)、國俗詞源理據(jù)、典故詞源理據(jù)等維度。歷史詞源理據(jù)是指詞匯得名來自歷史,準確講是來自歷史事件,而歷史事件很大程度上是偶然的,不可重復的。漢語中的“圍魏救趙”“負荊請罪”,英語中的Thanksgiving Day(感恩節(jié))以及a third wheel(妨礙戀人活動的人,“電燈泡”)就都與歷史事件有關。典故詞源理據(jù)往往同文學作品、神話傳說或者民間故事聯(lián)系在一起,如漢語中的“牛郎織女”“盤古開天”,英語的crywolf(狼來了;自欺欺人)以及catch-22(第二十二條軍規(guī))就屬此類??梢?典故本身也是事件性的、偶然的。由于傳說和文學作品往往是杜撰的,因而典故詞源理據(jù)一般不具備現(xiàn)實存在性。

        國俗詞源理據(jù)即以國俗為動因的詞源理據(jù)。所謂國俗,即一國之風俗,也即國民習俗。該詞早見于《孟子·告子下》:“華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變國俗?!眹窳曀妆举|(zhì)上是集群性穩(wěn)定的社會行為、習慣與信仰,屬于文化范疇。國俗詞源理據(jù)就是考察語詞得名的國俗依據(jù)。比如:漢語中“披麻戴孝”“結(jié)發(fā)夫妻”,英語中get on well with someone like a house on fire(關系火熱)等就與國俗緊密相關。值得注意的是,與歷史詞源理據(jù)和典故詞源理據(jù)的偶然性不同,國俗詞源理據(jù)是來自穩(wěn)定的民族習慣,具有極強的現(xiàn)實存在性和可考證性。這正是本研究得以順利展開和實現(xiàn)的前提保證。

        二、英漢詞匯中的頭發(fā)及其國俗理據(jù)共性

        英漢語中含“頭發(fā)”字樣的表達很多,其中有不少表達的字面義與真實語義間關系撲朔迷離,這對二語學習者帶來很大困擾。比如:let one's hair down(把頭發(fā)放下來):“放松、隨意”。let one's hair up(把頭發(fā)綰起、盤起):“嚴肅、正式、一本正經(jīng)”。漢語中也有些含頭發(fā)相關表達其深層含義很讓人費解。如古代“髡刑”只不過剪掉一綹(或剃光)頭發(fā),但為何有極端羞辱的內(nèi)涵?“弱冠”與“及笄”分別代表古代男女成年禮,二者與頭發(fā)有何共同聯(lián)系?其實,上述英漢語言表達雖語言表征不同、語義各異,但其背后的理據(jù)一致:古代中國人與歐洲人都有留長發(fā)、不準剪發(fā)的習俗與信仰。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極為重視頭發(fā),若非僧尼,不得輕易斷發(fā)。《孝經(jīng)》云:“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中國古人一生中只理一次發(fā):出生后百日左右,擇吉日剪去胎毛,從此任其生長,至齊眉則分向左右兩邊,稱“兩髦”。再長,則向兩邊盤起,男孩盤在兩邊,呈獸角狀,即“總角”,女孩也向兩邊盤,但須呈樹椏狀,這就是女孩被稱“丫頭”的認知理據(jù)。與“兩髦”接近,還有“垂髫”也指孩童發(fā)式,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寫到“黃發(fā)垂髫,怡然自樂?!逼鋵崱段饔斡洝分械哪倪?、紅孩兒等孩童的外貌描寫上都有“兩髦”和“垂髫”短發(fā)齊肩的形象。漢族的男子在二十歲行成人禮——“弱冠”,女子十六歲行成人禮“及笄”。其實“弱冠”和“及笄”都是將長發(fā)綰起,弱冠則在發(fā)髻上扎塊方巾,及笄則插上簪子。由此可見,將頭發(fā)放下、綰起的情況,在中國古代也存在。倘至“弱冠”之年而不冠不帶(不束發(fā)整冠,不束腰緊衣)是另類行為而不被社會認可,這類證據(jù)不少。明朝李自成起義軍殺入京城后崇禎皇帝上吊自盡前在槐樹旁如是說:“(朕)以發(fā)覆面,自去冠冕,勿傷及庶民一人”。一國之君為何如此失態(tài)?因為江山即將易主,此番言行表達他無顏見皇室列祖列宗的痛苦與瘋狂。唐代大詩人王維在《偶然作》中寫道:“楚國有狂夫,茫然無心想。散發(fā)不冠帶,行歌南陌上”。唐司馬扎《隱者》中也有類似詩句:“松間開一徑,秋草自相依。終日不冠帶,空山無是非。投綸溪鳥伴,曝藥谷云飛。時向鄰家去,狂歌夜醉歸?!痹s劇《合同文字》中的臺詞“怎知俺伯娘呵,他是個不冠不帶潑無徒”。可見,不管是以發(fā)覆面還是散發(fā)不冠帶都是“率意而為”,即有“放松、自由”“放任自我”的含義,這和英語中l(wèi)et one's hair down語義本質(zhì)無異:散開頭發(fā);不拘禮節(jié),舉止隨便。

        事實上,古代西方也有留長發(fā)的傳統(tǒng),這也與他們當時的信仰有關:“人死后,肉身分解而毛發(fā)不腐,因而頭發(fā)被視為不朽力量的象征,剪斷頭發(fā)則表示降服與犧牲”?!妒ソ?jīng)》中參孫(Samson),力大無比,長發(fā)飄飄如太陽的萬丈光芒,這既體現(xiàn)他陽剛之美,也是力量的源泉,然而他在熟睡中被情婦剪去長發(fā)后,功力不再。這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護發(fā)行為很類似,只不過理念不同而已。三國時期有這樣的故事:一次曹操的馬受驚偏離道路而踐踏了莊稼,而毀壞青苗按軍紀當斬,他一向以治軍嚴格而堅持領罪,但部下一再說情,后曹操給自己判了“髡刑”。對今天的人來說,“髡刑”不就是理發(fā)嗎?何來的懲戒?然而髡刑是指把頭發(fā)割下一綹或剃光,在當時是奇恥大辱,這正是因為頭發(fā)的毀傷被上升到“孝”的高度,而“孝”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價值觀之一。

        在西方文明中,頭發(fā)的象征意義總是與地球聯(lián)系在一起,人們常說青草便是地球長出的“頭發(fā)”。原始農(nóng)業(yè)社會時,人們認為頭發(fā)的生長如同農(nóng)作物的生長,因此人們愛護自己的頭發(fā),以保護豐饒的收獲。一方面,古代歐美人不理發(fā),出于美學考慮和生活方便,他們將頭發(fā)盤起來,“正因為女子盤發(fā)于頭上是日常打扮,所以let her hair down便成了休息或私下放松時的情況,此語引申為let(或take)one's hair down,指任何人處于自由自在毫無拘束的狀態(tài)……”陳先生的解釋暗示了該習語本指女性長發(fā)盤起,表示“放松、隨意”,隨后經(jīng)引申后才可指男性。其實該習語一直也適用于男性,因為古時男子也留長發(fā)。雖然后來男士不再留長發(fā),但另外的因素促使這一表達依然適用。這個因素就是——男子戴假發(fā)的流行。另一方面,16世紀以來,歐洲中上層社會男士流行戴假發(fā)(wigs)。該習俗早見于古埃及、古羅馬、古希臘,后漸傳至歐洲。17世紀時更是風靡各國,成了男女區(qū)別性特征,也是財富與地位的象征。這在英語文化中一直保持很好,如今英國的法官和律師仍然戴假發(fā)出庭。簡言之,let one's hair down在男子留長發(fā)(女性更不必說)時期是指把頭發(fā)松開披散表示放松、隨意、不拘禮節(jié),后來流行戴假發(fā)時指在非社交場合把假發(fā)從頭上取下來,讓自己輕松、隨意。與此相反,let one's hair up則表示在正式場合盤起頭發(fā)或戴上假發(fā),嚴肅莊重、一本正經(jīng)。

        其實,英語中與戴假發(fā)關系更密切、更典型的習語莫過于“hold on toyour hair”,字面上表示“抓緊自己的頭發(fā)”。準確地講,這里的hair頭發(fā)應該是假發(fā)wig,因出于禮貌,說話者不能明言直說。歐洲中上層人士外出參加社交活動須戴假發(fā),當遇到情緒激烈變化情形時,須抓緊頭發(fā)以防頭部劇烈擺動導致假發(fā)墮地失態(tài)。至此,“hold on toyour hair”的真正語義“不要激動,注意不要失態(tài)”就順理成章了。

        可見,如果對西方留長發(fā)、戴假發(fā)的文化傳統(tǒng)有充分了解,上述英漢習語字面語義與真實語義間差異本源才能有效追溯和闡釋,而這一過程就是國俗詞源理據(jù)挖掘。這對二語學習者來說,他們對這類習語的使用環(huán)境的要求也就更好理解,可以有效避免語用失誤。

        三、英漢習語中的冠冕及其國俗理據(jù)共性

        冠冕、帽子還有其他頭飾在中國古代統(tǒng)稱為“頭衣”,同英語中“headpiece”或“headgear”大致相當。然而,帽子與頭飾使人聯(lián)想起許多涵義。它們是一種標志,一看便知佩戴者屬于哪個民族、哪種文化、信奉何種宗教,甚至還可以辨別這個人的職業(yè)、地位、性別或職務。帽子可以代表權(quán)利與權(quán)威,例如君主頭上的王冠代表“最高的名望和地位”。我們佩戴各種不同的帽子,以改變自己的造型與風格。在一定的社會場合中,脫帽暗示著謙遜或禮貌。如果說上文的“散發(fā)不冠帶”間接佐證了我國古代對冠冕、發(fā)飾的嚴肅認真態(tài)度,那么“衣冠禽獸”“席不正不坐,冠不正不戴”等詞語則直接彰顯了冠冕在中國古人心中的地位。

        在冠冕方面,英漢文化也享有不少共性,這些共性同樣能從語言中體現(xiàn)。漢語詞匯“免冠、脫帽”均指正式場合下的行為規(guī)范,以示對他人尊重,因而才有更直白表達“脫帽致敬”。這一社會規(guī)范在我國古已有之。《海國圖志》有言:“君臣冠服,各有差等,相見以免冠為禮。”這在文學作品中也有影子,如《陌上?!分小吧倌暌娏_敷,脫帽著頭”,其實質(zhì)是年輕人看見羅敷后脫帽理容,從而對其美貌尊重與景仰。英語同此極為類似:take one's hat offtosomeone(在某人面前脫帽):尊重某人;(Spears&Kirkpatrick 2008:308)以及 with hat in hand(帽子端在手上):彬彬有禮地?!懊弊佣嗽谑稚稀本褪恰霸谀橙嗣媲懊撁薄钡暮罄m(xù)動作,可見這對英漢習語背后的理據(jù)本質(zhì)一致。

        漢語中有成語“峨冠博帶”是指“高高的帽子,寬寬的衣帶。古時士大夫階層的服裝?!保ā稘h語成語詞典》:463)?!敖o某人戴高帽子”就是吹捧,奉承以提高某人的聲望和地位。和“峨冠”契合的英語表達tall hat(也稱top hat)“高帽”。top hat:a tall,usuallyblack hat that is worn by men on veryformaloccasions(高帽,通常為高頂、黑色的帽子,男性在非常正式場合所用)?!胺浅U健卑岛酥魅朔浅5纳鐣匚?這與漢語“峨冠博帶”字面與內(nèi)涵均吻合。

        漢文化中的“冠”往往代表“官職、責任、形象、榮譽”等含義,《后漢書·袁安傳》:“唯安獨與任隗守正不移,至免冠朝堂固爭者十上”中的“免冠”就指的是“免官、罷官”?!皰旃诙ァ敝皋o去官職,此處“冠”指官帽、職位?!盀跫喢薄眲t更明確地表示“官位、官職”。英語也相似:hat可表職位、角色,尤指官職或職業(yè)角色。(《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935)如red ha“t主教紅帽”,a bass hat指“高級軍官”,因其帽子上有金邊而得名。英語諺語One who wants towear the crown,bears the crown意為“欲戴其冠必承其重”。這里“冠”crown,即為“地位、權(quán)威、榮譽、責任”復合體。英漢語帽子還有“榮譽、罪責、過失、罪孽”的隱喻義。Ifthe cap fits,wear it!(如果帽子尺碼合適,就戴上吧):確切語義指如果別人對你的指責有道理就接受。漢語習語“亂扣帽子”的用法與此同類,表示以報復或陷害為目的給別人安上罪名和過失。

        此外,英漢文化中的冠冕還有“高貴的正面代表、領頭”之意。英語中crown(王冠)有象征榮譽、勝利;榮譽;冠軍稱號等涵義(《新英漢詞典》:295)。take the crown指“奪魁”“奪冠;獲冠軍稱號”,這與漢語中“勇冠三軍”“……之冠冕”等表達中“冠冕”喻義完全對應。就榮譽來說,英漢語民族都喜歡在帽子上飾以羽毛來作為特殊語義標記。比如,美國印第安人有這樣的傳統(tǒng),在戰(zhàn)爭中的猛士因殺敵英勇而常將羽毛插在帽子上,象征勇敢。這就是英語習語a feather in one's cap的理據(jù)。該習語字面上是“插在帽子上的羽毛”,真實語義則指“勇者的榮耀”。漢文化與之相近,據(jù)《后漢書·輿服志》記載,漢代的虎賁將、中郎將、羽林都戴拾冠,“加雙鳥尾,豎左右”,也即帽子插上長長的野雞尾羽,稱“雉翎”、“雉尾”或“翎子”,用以彰顯其英武威儀等。到清代還有類似做法:皇帝表彰臣子通常賜“頂戴花翎”——戴染成藍色的鳥羽毛所制的藍翎。因為鳥生性好勇斗狠,至死不卻,武士冠上插翎,以顯示武士的英勇。不過,如今這些傳統(tǒng)僅見于古裝戲曲中武將的服飾道具。

        四、詞匯·文化界面的語際共性機制與研究思路

        本文以語言為路徑,探討了英漢發(fā)冠相關語匯,尤其是衍生非字面義的詞匯背后的國俗詞源理據(jù),還原了語言表達背后曾經(jīng)的文化傳統(tǒng)。Fernando認為:無論習語還是非習語,所有的實詞對現(xiàn)實世界都具有指稱功能……而習語則往往同時意象地表達了文化含義??梢?研究詞匯(尤其是習語),必然涉及對塵封于其中的文化進行發(fā)掘,而關注重點則是相關實詞。具體到本文,焦點為頭發(fā)、冠冕類詞匯。本研究發(fā)現(xiàn),在語際對比視角下,文化共性同語言表征在關系上存在規(guī)律。經(jīng)提煉,我們將這些要素概括為語言表征、文化現(xiàn)象、共性等,且其相互關系如下圖所示:

        圖1 詞匯·文化界面語際共性機制

        該示意圖中間層次的左右兩端各有一橢圓,分別代表英、漢文化現(xiàn)象。且兩個橢圓均有箭頭指向中間的“共性”橢圓,代表兩種文化現(xiàn)象的共性提取。語言和文化相互交織、彼此滲透的關系注定了文化現(xiàn)象會進入語言系統(tǒng),形成固化的語言單位,因此從“英、漢文化現(xiàn)象”出發(fā)分別有箭頭指向上下兩類“語言表征”。由各自文化現(xiàn)象出發(fā)的上行和下行“語言表征”代表兩個不同維度:頂部的語言表征維度是英漢合流,從而匯成共同的橢圓“英漢語言表征”。所謂英漢合流,是指英漢相同的文化共性進入語言層面時,相同的關鍵詞衍生出的引申義存在跨語言對等性,甚至整個詞組中的所有詞基本存在跨語言對等性。如:漢語“奪冠”與英語take the crown(獲取皇冠)的表達中“冠冕(crown)”均喻指“冠軍、第一”,且 take(領走)與“奪得”也對等。又如not turn a hair與“紋絲不動”也完全對等。底部的語言表征維度是英漢分離,故為兩個不同的橢圓。所謂英漢分離,是指英漢相同的文化共性進入語言層面時出現(xiàn)差異性對等。如漢語“束冠”“整冠”表“嚴肅、莊重面對”之意,而英語常用let one's hair up(束發(fā),或戴上假發(fā))表示嚴肅、莊重面對。但是在這種情形下,英漢在語言表征上雖有差異,但其背后的概念化動因或者說詞匯理據(jù)是一致的:英漢民族留長發(fā)的傳統(tǒng)導致了上述各語言表達的出現(xiàn),所以這兩種語言表征共同指向文化“共性”。圖1同樣適用于發(fā)冠領域外的詞匯文化共性。如:turncoat表示“變節(jié)者”,漢語“反穿羅裙”表示“另嫁人”,這兩種表達在語言表征上屬差異性對等(英語說反穿上衣,漢語反穿裙子),但其背后的文化價值觀是一致的:衣服反穿代表態(tài)度的轉(zhuǎn)變。

        圖1不僅梳理和概括了文化共性同語言表征之間的規(guī)律和相互關系,也為詞匯·文化界面研究設計了技術路線,故可將其視為一種研究范式。首先,從兩民族各自特定文化現(xiàn)象入手,梳理二者的共性了。其次,從各自語言系統(tǒng)中找出與文化共性相關的固化表達作證據(jù)支撐,即圖中英漢語表征合流情形。最后,從各自語言系統(tǒng)中找出與文化共性相關但語言表征不完全對等的詞匯作語料證據(jù),即英漢語表征分離的情形。這一步難度較大,有一定挑戰(zhàn)性,因為語言表征的不對等往往遲滯或者阻礙我們發(fā)現(xiàn)潛隱的文化共性。然而,正是這種“撥云見日”“去偽存真”的研究過程和結(jié)果,才顯得更有價值和意義。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研究的路徑是可逆的:既可從文化到語言,也可從語言到文化。但無論方向如何,都脫離不了該共性機制所反映的“四面合圍,共性核心,文化源頭”這一客觀現(xiàn)實與關系結(jié)構(gòu)。而且語言與文化共性的整合研究有獨特優(yōu)勢:一方面,在語言證據(jù)的支撐下,文化共性更立體飽滿,也更充實信服;另一方面,詞匯在語言和文化界面研究中充當了合適的接口,有效彰顯了語言與文化的水乳交融關系。

        猜你喜歡
        冠冕理據(jù)習語
        冠冕綺夢
        冠冕原來是帝王的禮帽
        虛無
        揚子江(2019年1期)2019-03-08 02:52:34
        公主的冠冕
        幸福(2016年9期)2016-12-01 03:08:41
        從文化理據(jù)看英漢語詞翻譯
        英語中愛情隱喻及其認知理據(jù)分析
        人間(2015年20期)2016-01-04 12:47:16
        全譯繁化機制的內(nèi)涵、理據(jù)與類型
        語言與翻譯(2015年1期)2015-07-18 11:10:08
        實用習語 話“鳥”
        海外英語(2013年9期)2013-12-11 09:03:36
        話“鳥”
        海外英語(2013年10期)2013-12-10 03:46:22
        習語自有WAR
        海外英語(2013年2期)2013-08-27 09:36:27
        国产精一品亚洲二区在线播放| 免费人成网站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毛片无遮挡高清| 日夜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99热这里只有精品4| 亚洲av影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无码AV一 | 色婷婷精品久久二区二区蜜臀av| 巨人精品福利官方导航| 无限看片在线版免费视频大全| 国产成人丝袜在线无码| 高清不卡日本v二区在线| 丝袜美腿一区二区三区| 波多野结衣免费一区视频| AV无码专区亚洲AVL在线观看| 亚洲av乱码一区二区三区人人 | 无码国产精品第100页| 亚洲二区精品婷婷久久精品| 日韩人妻熟女中文字幕a美景之屋| 中文字幕日韩精品无码内射| 精品视频专区| 国产自拍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免费超爽大片黄| 日本一区二区精品88| 少妇被搞高潮在线免费观看 | 狠狠噜狠狠狠狠丁香五月| 日本夜爽爽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v主| 亚洲国产色婷婷久久精品| 亚洲va中文字幕| 国产主播在线 | 中文| 亚洲av色香蕉一区二区三区av| 真实国产乱子伦精品视频| 少妇极品熟妇人妻无码| 亚洲高清美女久久av| 中文字幕人成人乱码亚洲av| 国产99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无码人妻丝袜在线视频| 国产自拍精品在线免费观看| 日韩视频中文字幕精品偷拍| av无码天一区二区一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