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玉英
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課程改革方向是“立德樹人”,課程改革落地的核心環(huán)節(jié)是課堂教學變革?!敖虒W有法,教無定法”。教學需要模式,但不能模式化,要讓課堂教學模式彰顯個性化特色。
模式是指事物的標準樣式。教學模式是從教學的整體出發(fā),根據(jù)教學的規(guī)律和原則而歸納提煉出的包括教學形式和方法在內的具有典型性、穩(wěn)定性、易學性的教學樣式。
德國心理學家赫爾巴特在“班級授課制”基礎上,強調教師作用,第一個提出“教學模式”。赫爾巴特學派提出了“五段教授法”:預備——喚起學生的原有有關觀念,吸引學生的注意;呈現(xiàn)——教師清晰地講授新知識;聯(lián)系——使新、舊知識形成聯(lián)系;統(tǒng)合——幫助學生進行抽象和概括,形成新的統(tǒng)覺團;應用——以適當方法應用新知識。
20世紀前期,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凱洛夫師承赫爾巴特派的“五段教授法”,將它改造為“組織教學、檢查作業(yè)、引入新課題、講授新知識、鞏固復習、布置作業(yè)”六段教學法。新中國成立后,我國一直沿襲凱洛夫的教學法,該教學法成為我國班級授課制的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即“組織教學、復習導入、講授新課、鞏固練習、課堂小結”五段教學法。
我國課堂教學模式幾十年一貫制。這種教師、教材、課堂“三中心”的教學模式,把最主要的培養(yǎng)對象——學生丟掉了。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最終走向了模式化。這種模式化的教學,側重點是“教”,圍繞知識點進行教學。其考慮問題的出發(fā)點是教學任務的完成方式,是“以教定學”。
當下,有些學校教師在校本教研、集體備課中形成了同質化教學——不同教師、不同學科采用學校固定下來的統(tǒng)一教學模式。雖然教學形式有所不同,但其本質并沒有改變,還是“以教為中心”,把教學歸結為單純的技術操作的過程。
課堂教學模式應隨著時代的進步而進步,隨著教學內容、教學手段的發(fā)展而發(fā)展,應依據(jù)教育對象的變化而不斷被注入新的內涵、新的精神。
美國教育家杜威提出了“兒童中心(學生中心)”“活動中心”“經(jīng)驗中心”理論。他強調發(fā)揮教師作用,更要發(fā)揮學生作用,指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jīng)驗的改造”,突出“做中學”。
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倡導:“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薄跋壬痰姆ㄗ颖仨毟鶕?jù)學的法子?!薄跋壬氁幻娼桃幻鎸W。”他強調“解放兒童”“教學做合一”,把小孩的頭腦、雙手、嘴、空間、時間、眼睛都解放出來,對小孩的創(chuàng)造力予以適當培養(yǎng)。
新課程改革理念與杜威、陶行知等教育家的觀點是一致的,都是回歸教育的本質,關注人的個性化發(fā)展。
個性是指一個人所特有的性格和情感品質。個性化教學,是指以培養(yǎng)具有獨特個性的學生為理念的個性化教學活動。它的側重點是“學”,出發(fā)點是學生個性品質的形成,是“以學為中心”“以學定教,順學而導”,體現(xiàn)課堂的同中求異、開放與變革。
個性化教學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它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習慣,分層教學,分類要求。個性化教學尊重教師的個性差異。教師之間在情感、思維、行為方式及閱歷、學識、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個性差異,因而,教師在教學中就會顯示出差異性、傾向性和獨一無二的不可重復與替代性。個性化教學尊重教學內容的差異。不同的教師在組織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課型時,采用的形式與方法也存在差異。有些區(qū)域、有些學校采取行政措施,在各學科教學中用同一個模式要求全體教師,忽視學科特點,忽視教師在課堂上自主性的發(fā)揮,這顯然是不妥的。
個性化教學要有個性化的教學內容,適切的分層教學、分類要求;要有個性化的教師,提升教師的師德修養(yǎng)、專業(yè)素養(yǎng)、職業(yè)境界;要有個性化的學生,讓學生充分發(fā)現(xiàn)自己,認識自己,學會學習,成為最好的自己。
1.牢固樹立“教學育人”的核心理念。
蘇霍姆林斯基曾對一位物理教師講:你不是教物理的,你是教人學物理的。意思是說,教學,不只是教知識,甚至也不只是教能力。在教學過程的所有方面、所有環(huán)節(jié)的背后和深處,都應是“人”,都應是學生。它是教學的最高價值所在。當下,不管是“洋思模式”“杜郎口模式”“景安模式”,都重在關注學生的“學”,都意味著教育本質的回歸,落在學科育人、學會學習、學會改變,尋求課堂教學革命性的轉變,從“傳遞中心教學”轉型為“對話中心教學”,從“記憶型課堂文化”轉型為“思維型課堂文化”。
沒有對話,就沒有交流;沒有交流,也就沒有真正的教育。課堂教學應當是一種充滿活力的對話的實踐。這種對話實踐,就是教學育人,引導學生與客觀世界對話、與他人對話、與自我對話,并且通過這種對話,形成一種活動性、合作性、反思性的學習,也就是形成認知性實踐、社會性實踐、倫理性實踐的三位一體的過程。
2.堅定地以“學會學習”為教學的核心。
布魯姆將教育目標劃分為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和操作領域,這三個領域共同構成了教育目標體系。其中認知領域的教育目標可以分為從低到高的六個層次:知道(知識)、領會(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有不少教師受傳統(tǒng)模式化教學的影響,更多的是解決“知道(知識)、領會(理解)、應用”前三個初級層次的認知問題,后三個高級認知層次“分析、綜合、評價”往往就來不及而被忽略掉了。這樣的課堂表現(xiàn)為淺層學習,缺乏高階思維、深度學習。
讓學生“學會學習”應成為教學的核心。“學會學習”的課堂包括以下幾個層面:創(chuàng)設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變革學習方式,用學習活動來貫穿教學過程;重在思維,讓思維伴隨學習活動過程,讓學習真發(fā)生,就是讓思維真正發(fā)生;發(fā)生深度學習,讓學生在真實、豐富、復雜的情境中學習,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來支撐、改變學習,進行有挑戰(zhàn)性的、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讓學生“樂學善學,勤于反思,有信息意識”。為此,教師應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用教材教,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開發(fā)課程資源,引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學會學習。改變師生“一問一答”這種碎片化的“低階思維”的學習方式,走向“分析、評論、創(chuàng)造”的“高階思維”和深度學習(見下表),為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服務,給學生一生有用的東西。
高階思維(分析、評論、創(chuàng)造)表達自我觀點提出新的問題演繹、推理、遷移善于創(chuàng)意發(fā)明低階思維(記憶、理解、應用)帶著興趣去聽理解、知道答案掌握學科要領善于循序操作
例如,初三物理《磁體與磁場》一課,我們組織教師觀摩課堂教學。執(zhí)教教師讓學生在實驗活動中學習磁體相關概念。我們發(fā)現(xiàn)該教師先說實驗,學生按他的說法做實驗,好像操作工。課堂沒有思維含量,學生處在“被活動”狀態(tài),教學形式變了,但實質沒有變,還是“以教定學”的“教”的課堂。經(jīng)過集體評點和改進,我們研制了學習活動單。根據(jù)問題驅動,學生小組合作,“做中學”,然后全班展示,學生邊做邊解說,在現(xiàn)象中揭示概念:“什么是磁性?磁性最強的部位在哪兒?什么叫磁極?磁極間怎樣相互作用?”學生學得有證有據(jù)、有滋有味。這種經(jīng)過學生自己“體驗、感悟、思維、生成”的新知識是活知識,不是死知識。這才是真正的“以學定教”的“學”的課堂。
3.堅持“情智課堂”的個性追求。
課堂教學要尊重教育教學規(guī)律,聚焦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要讓學生和教師發(fā)現(xiàn)意想不到、意料之外的精彩,師生彼此相互吸引,教學相長,每天期待下一堂課的美好相遇。
我們學校倡導的“情智課堂”教學范式,基本理念是以“學生發(fā)展”為核心,以“情感、智慧”為課堂教學的兩大靈魂。從實踐研究中提煉出“三融合”實施策略——“學科立場與學生立場的融合,情感與智慧的融合,創(chuàng)新與審美的融合”;“四優(yōu)化”實施路徑——“知識問題化、問題情境化、學生優(yōu)先化、方法顯性化”;基本操作“五步驟”——“情境創(chuàng)設、自主建構、交流互動、檢測反饋、總結提升”。這是我校課堂變革的理念方向、行動路徑,特別是基本操作“五步驟”,是針對年輕教師提供的一個教學基本范式。不同學科的成熟教師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個性特長、學科特點,自由再發(fā)揮,創(chuàng)造自己精彩的個性化課堂?!扒橹钦n堂”的核心思想是“以學為中心”“學習是基于人的反省性思維的成長”,創(chuàng)設真實的問題情境,組織具體的實踐活動,關注學生學習的“起點、趣點、重點、難點、盲點”。具體講就是:銜接學生的已知,架起學習的“心”橋;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做中學”生成知識;琢磨學習的難點,回歸學生思維的起點;注重學生的能力,改變“教”與“學”的方式;關注學生的差異,提升全體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情智課堂不只是一種教學模式,更是一種行動、一種理念。它引領教師走向成熟、走向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