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紅剛, 付潮泓, 許臘梅
肺癌是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近年來其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趨勢[1]。原發(fā)性肺癌是指癌變起源于肺內組織,常因肺內支氣管上皮、支氣管腺體、肺泡上皮等部位異常改變,進而引發(fā)癌變[2]。有文獻報道 ,肺癌的發(fā)生與結核分枝桿菌-L型(MTB-L)感染存在密切聯(lián)系,可能為該病的新誘因[3]。MTB-L是MTB常見的變異類型,其發(fā)生常因各種不利因素共同作用,進而誘導基因發(fā)生突變,造成細胞壁結構部分或完全缺失所致[4]。國外有研究發(fā)現(xiàn),MTB-L某些小的原生質體及濾過相與病毒存在一定相似度,因此感染后??蛇M入人體體細胞,并可將自身DNA整合到侵入細胞染色體上,激活原癌基因及抑制抑癌基因可能是引起癌變的主要原因[5]。同時MTB-L還可以依靠血液中抗體、補體、溶酶素及其可抑制免疫細胞活性而長期存在,再通過黏附紅細胞表面向全身擴散[6]。由于MTB-L的細胞壁存在缺陷,因此對藥物敏感性改變較大,同時在普通培養(yǎng)基中存活率較低,加大臨床診斷難度。鑒于MTB-L對癌癥的一系列作用,因此對其有效的檢測及耐藥性分析,對臨床診治意義重大。本文對原發(fā)性肺癌患者的MTB-L及其耐藥性檢測結果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4年6月-2015年8月收治的原發(fā)性肺癌患者89例。納入標準:①均滿足2015新版《原發(fā)性肺癌診療指南》中的診斷標準[7];②術后病理學檢查證實為原發(fā)性肺癌,且檢查前未接受抗癌治療;③均未接受放療、化療及免疫治療。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的心腦血管、肝腎器官組織疾病;②繼發(fā)性肺癌患者;③合并嚴重免疫系統(tǒng)、血液系統(tǒng)、傳染性疾病患者;④長期服用抗菌藥物治療患者。所有患者中男性54例、女性35例,平均年齡為(48.8±7.4)歲(31~72歲),平均腫瘤直徑為(3.35±0.84)cm,其中腺癌患者41例、鱗癌患者25例、細支氣管肺泡癌患者14例、小細胞未分化癌患者9例;組織學分級為I級患者31例、II級患者42例、III級患者16例。
采用原位分子雜交技術(in situ hybridiation,ISH)對MTB-L的MPB64基因片段進行檢測,從MTB H37RV標準株的MPB64基因片段選取My2500224和My310283片段,采用深圳市華榮發(fā)電子測試有限公司生產的合成探針和生物素對其進行標記,MPB64探針合成序列:5'-CGGTA TCGGT GCCTT TCAAC TCCTC GC-3'和 5'-GGGCA GGCTGATGTT GATGT TGTAGGC-3',同時本研究中為提高檢測率,將其進行混合使用,將石蠟包埋的組織標本進行常規(guī)脫蠟,所有步驟均參照ISH試劑盒中的操作說明書進行。采用IK抗酸染色對MTB-L進行檢測。同時對檢測出的MTB-L感染陽性患者的痰液標本以平板劃線法進行MTB-L分離,具體方法為:用接種環(huán)以無菌操作蘸取少許痰液,在無菌培養(yǎng)皿表面進行連續(xù)劃線,隨時間延長,培養(yǎng)皿上生長的典型“油煎蛋”狀菌落即為L型菌落,挑取目標菌落多次重復上述操作,達到分離純化的目的。并對分離株行利福平及異煙肼等藥物的藥敏試驗,藥敏試驗操作嚴格參照文獻[8]中擬定操作進行 。
觀察所有原發(fā)性肺癌患者肺癌組織標本中MTB-L陽性檢出率,同時對陽性痰標本進行MTB-L分離和藥敏試驗,對肺癌組織中MTB-L檢測陰性者痰標本以同樣的方法進行MTB-L分離,觀察菌落生長情況。統(tǒng)計MTB-L對各類抗菌藥物的耐受性,并比較多重耐藥(MDR)與廣泛耐藥(XDR)的MTB-L對各種抗菌藥物耐藥性差異。
本研究所有記錄結果均由2人建立數(shù)據(jù)庫,所有數(shù)據(jù)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并采用χ2檢測,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在89例原發(fā)性肺癌組織標本中檢測出34例MTB-L陽性,陽性率為38.2%,陽性患者痰標本均分離到MTB-L菌株,共計63株,陰性患者痰標本均未見MTB-L特征性菌落生長。34例MTB-L陽性患者中腺癌患者15例,鱗癌患者10例,細支氣管肺泡癌患者5例,小細胞未分化癌患者4例,結果顯示不同組織分型患者MTB-L陽性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果顯示原發(fā)性肺癌患者以MTB-L感染為主,幾乎無MTB感染。
63株MTB-L對一線抗結核藥物的耐藥率為57.1%(36株),其中對異煙肼單藥使用的耐藥率為6.3%,對異煙肼聯(lián)合鏈霉素、利福平、乙胺丁醇使用的耐藥率為20.6%,見表1。
MTB-L對二線抗結核藥物的耐藥率為31.7%(20株),其中對氧氟沙星單藥使用的耐藥率為11.1%,對氧氟沙星聯(lián)合卷曲霉素、阿米卡星使用的耐藥率為7.9%,見表2。
表1 63株MTB-L對一線抗結核藥物耐藥率Table 1 Resistance of 63 L-type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strains to the first line anti-tuberculosis drugs
表2 63株MTB-L對二線抗結核藥物耐藥率Table 2 Resistance of 63 L-type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strains to the second line anti-tuberculosis drugs
63株MTB-L 中MDR株占36.5%,XDR株占12.7%,MDR菌株的耐藥率明顯高于XDR菌株(χ2=9.63,P=0.001),見表3。
表3 63株MTB-L 中MDR與XDR株的耐藥率比較Table 3 Comparative resistance rates of multi-drug resistant (MDR) and extensively drug ressitant (XDR) strains in the 63 L-type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strains
肺癌作為臨床最為常見的惡性腫瘤,調查顯示,近50年世界各國肺癌發(fā)生率及病死率均明顯上升,已占男性惡性腫瘤中發(fā)病率及病死率的首位,同時占女性惡性腫瘤發(fā)病率及病死率的第二位[9],嚴重威脅著人們的健康及生命。大量研究已證實,吸煙及二手煙是肺癌發(fā)生的最重要因素,煙草中大量化學物質具有致癌作用,可導致細胞轉化引起癌變。隨著對肺癌研究深入,有研究發(fā)現(xiàn),MTB-L在原發(fā)性肺癌患者的腫瘤組織中具有較高的檢出率,且相關研究顯示,MTB-L也具有一定致病性[10],可能在肺癌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但目前還無確證報道。有研究認為MTB-L的致肺癌發(fā)生可能為:①MTB-L能夠進入肺泡上皮細胞中的細胞核,并將DNA整合到細胞核染色體上,激活原癌基因及抑制抑癌基因,誘導細胞癌變;②MTB-L可引起組織持續(xù)性慢性炎性反應,造成肺組織過度增生;③肺組織中局部結核性支氣管擴張鈣化及瘢痕的產生,使局部靜脈淋巴回流受阻,致大量致癌物質聚集刺激鄰近肺組織誘發(fā)癌變[11]。也有研究顯示,在MTB-L感染的肺癌組織中脆性組氨酸三聯(lián)體蛋白相比正常組織存在明顯異常表達,結果顯示MTB-L發(fā)揮致癌作用可能與改變某些基因有關[12]。本研究中對89例原發(fā)性肺癌組織中MTB-L檢測顯示,MTB-L的陽性表達率為38.2%,而MTB陽性表達率僅為1.1%,結果表明MTB-L感染可能與原發(fā)性肺癌發(fā)生存在相關性。
根據(jù)WHO關于肺癌的組織學分型,主要分為鱗癌、腺癌、小細胞癌、細支氣管肺泡癌及大細胞癌,且研究證實不同組織分型肺癌組織中基因表達存在明顯差異,因此有學者認為MTB-L可能在不同組織分型肺癌中陽性表達率存在差異性。本研究以MTB MPB64基因片段為探針,采用IK抗酸染色方法對MTB-L的陽性表達及存在部位進行檢測,結果顯示不同組織分型肺癌組織中MTB-L陽性表達率無明顯差異(P>0.05),與國內王梅梅等[13]報道一致。同時本研究還對肺癌MTB-L陽性表達組織中分離出的MTB-L進行藥敏試驗, MTB-L對一線抗結核藥物的耐藥率為57.1%,對二線抗結核藥物的耐藥率為31.7%,其中對一線抗結核藥物異煙肼和鏈霉素具有較高耐藥率,且對于異煙肼單藥使用及異煙肼與其他藥物聯(lián)合使用均具有一定耐藥性,因此臨床治療中應減少對異煙肼的使用。有研究還發(fā)現(xiàn)[14],MTB-L對二線抗結核藥物均存在較高耐藥性,本研究顯示氧氟沙星耐藥率最高達11.1%,因此臨床需避免氧氟沙星單藥使用。此外本研究還對MDR和XDR的MTB的耐藥率進行比較,結果顯示XDR菌株的耐藥率為12.7%,明顯低于MDR菌株的耐藥率36.5%(P<0.01),且發(fā)現(xiàn)4種藥物聯(lián)合使用的耐藥率明顯高于3種或2種藥物聯(lián)合使用,提示多種抗結核藥物治療可能使療效降低,還能增加耐藥性[15],因此臨床不建議3種以上藥物聯(lián)合治療。
綜上所述,原發(fā)性肺癌患者以MTB-L感染為主,MTB-L對異煙肼及二線抗結核藥物存在較高耐藥率,且多藥聯(lián)合使用可能會降低療效,增加MTB-L耐藥率。臨床治療中應結合患者情況、藥物耐藥性檢測,合理選用抗菌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