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楠
摘要:隨著媒介技術的提高,新聞真實性也逐步增強。VR由于其自身技術特征在不同方面提升了新聞的真實性,但同時也對新聞真實性提出了挑戰(zhàn)。
關鍵詞:新聞真實性 VR 新聞敘事
中圖分類號:G21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 10-0083-02
一、傳播媒介的發(fā)展與新聞真實性的提升
(一)口語傳播造成了信息的不確定性
口語傳播是新聞傳播最初的傳播形式。在新聞傳播過程中,口語作為一種轉瞬即逝的音頻符號,只適用于在很近的距離內(nèi)進行傳遞和交流,在人和人的口口相傳、語言接力式的傳播交流時難免會導致信息的變形和走樣。加之,口語傳播的信息內(nèi)容的保存和積累只能依賴于人腦的記憶力,記錄性差,新聞信息往往會被精挑細選、被遺忘、被考量、被截取,甚至被加工過,最后受眾所聽到的內(nèi)容,與最初發(fā)布的消息相比,已然面目全非。因此口語傳播造成了信息的不確定性,使新聞信息的真實性降低。
(二)文字傳播增強了信息的穩(wěn)定性
文字傳播是新聞傳播最常見的傳播形式之一。在新聞傳播過程中,文字傳播改變了口語傳播的語言形式,使音頻符號轉變?yōu)橐曈X符號,口語得到具體化。以往的口語傳播,是人與人之間的口耳相傳、心記腦存,并不能保證新聞信息在傳播中不被扭曲、變形、重組和丟失。而文字出現(xiàn)后,新聞傳播通過文字的方式進行展示,新聞內(nèi)容得到有效保存且不易變形,使新聞的真實性得到提高。但是新聞信息是由人主觀進行整理編輯,難免會對最初的信息重新理解,進行選擇性加工,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損了新聞的真實性。
(三)視頻傳播帶來了信息的可視性
隨著技術的發(fā)展,對新聞真實性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圖片傳播之后出現(xiàn)了視頻傳播,視頻是音頻、文字和一連串的圖像相結合的產(chǎn)物。在新聞傳播過程中,新聞內(nèi)容以視頻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受眾可以通過視頻看到新聞事件的發(fā)生發(fā)展、新聞人物的一舉一動,可以聽到事件場景的聲音,聽到新聞人物的對話,受眾對新聞的真相能夠作進一步的了解。然而視頻新聞中新聞事件都是由記者選取角度,受眾都是被動接受,記者充當了受眾的眼睛。伴隨新聞視頻的發(fā)展,一些問題也涌現(xiàn)出來,越來越多的假新聞通過導演設計或視頻剪輯的方式來蒙蔽受眾。
二、VR技術與新聞真實性的新發(fā)展
(一)我親看
傳統(tǒng)的新聞是新聞工作者選擇特定的信息,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方式呈現(xiàn)新聞。新聞題材、報道角度、敘事結構的選取由新聞工作者決定,所傳遞的信息中往往隱含著新聞工作者的主觀意識。這種方式的新聞通常會為受眾提供一條十分明晰的新聞主線,受眾只要跟隨新聞工作者觀看新聞即可。然而當下,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已經(jīng)不能滿足人們對新聞事件真實性的要求,受眾不再一味地接受經(jīng)過加工處理的平面敘事新聞,更想要事件的立體還原。VR新聞提供的沉浸式體驗讓受眾“親歷”新聞事件成為現(xiàn)實。以往的新聞傳播手段都是新聞工作者選取新聞角度來給受眾,而現(xiàn)在的VR新聞則是受眾作為主角自己去選取角度,觀看新聞。受眾成為新聞事件的“目擊者”而不僅僅是新聞的“觀望者”。
這樣一來,新聞工作者只是新聞的“搬運工”,新聞不再由他們策劃。通過VR還原新聞發(fā)生前后的情境,使受眾身處其中,為受眾營造一個更逼真的新聞現(xiàn)場,這比任何其他形式的新聞都更具沖擊力,更加真實。受眾在“親歷”新聞的過程中可以跨越時間、空間以及感官生理的限制直面新聞人物,深度參與新聞現(xiàn)場,全面感受事件細節(jié),以個性化視角獲得全面、逼真的多元化感官體驗。對新聞信息的選擇、判斷和處理則由受眾自己選擇。
(二)720°眼睛
VR新聞不再局限于對新聞的簡單陳述,而是營造出上下、左右全方位的情景,形成一個720°視角,全方位、多維度地呈現(xiàn)新聞內(nèi)容,讓受眾置身“新聞現(xiàn)場”。新聞紀錄片《山村里的幼兒園》使用VR技術呈現(xiàn)了貴州留守兒童及其生活環(huán)境的狀況,觀眾在使用VR設備觀看的情況下,可以通過脖頸的轉動調(diào)整視角,看到片中的每一處細節(jié)。這種720°的自由視角讓觀眾沉浸在貴州山村的情景之中,通過視角轉動同時觀察到留守兒童的日?;顒雍蜕瞽h(huán)境,帶給觀眾極大的視覺沖擊。
(三)正在看
傳統(tǒng)的電視直播通過攝像機鏡頭、機位、景別等因素的變化,從各種不同的角度盡可能地為觀眾還原現(xiàn)場,但仍舊不能向觀眾提供身臨其境的體驗,更不能讓觀眾以多元視角,自由、細致地觀看現(xiàn)場景象。這種敘事的局限被VR技術的出現(xiàn)打破,VR直播將360°的全景現(xiàn)場完整地展現(xiàn)給觀眾,同時給予了觀眾自由的內(nèi)容、視角選擇權。觀眾只要使用特定設備觀看VR直播,就能感受置身于現(xiàn)場一般的體驗。VR直播突破傳統(tǒng)媒介的限制,將立體的現(xiàn)場景象還原給觀眾,直播內(nèi)容也不再受攝像機鏡頭的限制,從而提升直播的廣度和深度。
VR直播打破了屏幕空間與距離的界限,并促使受眾從圍觀者變成參與者,不僅能夠拉近與受眾之間的距離,在一定程度上,VR直播所營造出的沉浸感會讓人不由自主地沉迷其中。每個受眾都可以通過VR直播,實現(xiàn)穿越時空的距離,與自己感興趣的明星或者名人在“現(xiàn)場”進行親密接觸。
三、VR新聞的困境
(一)敘事語言還沒有形成
VR新聞帶給受眾的不再是有限的二維平面,它打破了傳統(tǒng)媒介的禁錮,將敘事空間拓展至三維立體,新聞事件與受眾之間的距離消失。然而VR新聞是對整個事件所有細節(jié)的重現(xiàn),不經(jīng)任何的選擇、判斷和處理,直接將海量的信息擺到觀眾面前,由觀眾自己解讀信息。但在立體、復雜、多樣的信息帶來強大感官沖擊的同時,由于個體思想上的差異,不同受眾的解讀結果也變得多樣,甚至會產(chǎn)生錯誤的理解,新聞媒體也會因此喪失引導正確輿論方向的能力。
實際上,VR新聞和傳統(tǒng)新聞在客觀內(nèi)容上是一致的,兩者所包含的基本事實信息是相同的,不同的是主觀形式,即新聞的敘事方式。VR新聞和傳統(tǒng)新聞都是對客觀事件的描述,都力求新聞報道的真實性,文字、圖片、視頻、VR都只是新聞信息的載體,它們本身并不會令新聞失真。VR是新聞報道的新型容器,它所帶來的具現(xiàn)性、互動性才是VR新聞與傳統(tǒng)新聞的最大區(qū)別。VR作為新的載體簡化了新聞傳播的中間過程,改變了新聞事件到新聞受眾的傳播路徑,從過去的新聞工作者的中間轉述變?yōu)槭鼙娭苯拥闹饔^體驗,而這種變化需要新聞敘事方式相應的改變。
(二)沖擊新聞的本質真實
新聞本質真實屬于新聞真實性的范疇。新聞必須真實,真實是新聞的生命。這種真實,不僅要求新聞反映的具體事實準確無誤,同時要求從總體上、本質上及發(fā)展趨勢上去把握事物的真實性。新聞真實性的問題,說到底,就是新聞工作如何堅持實事求是原則的問題。VR作為一種技術手段,所展現(xiàn)的新聞的真實性是一種細節(jié)真實,它沖擊了新聞的本質性真實,人們在關注技術帶來的細節(jié)真實時,已然忽略了新聞的本質真實。這就是說,VR新聞首先要全方位還原新聞事件,忠誠地反映外界事物,既不能夸大,又不能縮小。這是對新聞報道最基本的要求。除此之外,就是不能單純滿足于反映事物的現(xiàn)象和外部聯(lián)系,要善于從事物的總體聯(lián)系中把握現(xiàn)實,透過對事實的報道,顯示事物的基本趨向和主流,不斷深化對事物的本質認識。
(三)“噪聲”超載
VR新聞的本意在于提供更全面的信息與沉浸式的真實體驗。受眾可以在VR新聞里接收到更多的事件背后的環(huán)境信息,然而巨量的信息帶來的不僅僅是正面的后果,也有巨大的副作用。我們完全可以想象,受眾們在面對一個如此真實的新聞場景時,會“走神”,會不知不覺離開對新聞信息的關注,而關注周邊信息,也許會去看一個漂亮的路人,也許會去看周圍的打折店的廣告……也許會對著真實的場景一遍一遍玩起“找不同”的游戲,這一切都對新聞本身造成不利影響。
我們將這些與預期提供的信息不同的環(huán)境信息、無效信息,稱為“噪聲”。毫無疑問,“噪聲”的豐富是真實性提升的必然后果,但是這種后果的副作用是明顯的。手機時代閱讀“碎片化”已經(jīng)很嚴重了,VR技術會讓這種情況更甚。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