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
(德陽市人民醫(yī)院 中醫(yī)綜合病區(qū),四川 德陽 618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簡稱慢阻肺,以慢性支氣管炎和肺氣腫導致的氣流受阻為特征,是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慢性疾病,具有患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高、疾病負擔重等特點。調(diào)查顯示我國COPD總體患病率為8.2%,居全球死亡原因第4位[1]。其主要表現(xiàn)為咳、痰、喘、炎等臨床癥狀,呼吸困難是COPD最重要特征[2]。故COPD患者治療中一個重要的目標是保持良好的肺功能,只有保持良好的肺功能才能使患者有較好的活動能力和良好的生活質(zhì)量[3],因此呼吸功能鍛煉尤為重要。
撳針又稱撳釘型皮內(nèi)針,是臨床皮內(nèi)針的常見類型。皮內(nèi)針刺法又稱“埋針法”,是以特制的小型針具刺入并固定于腧穴部位皮內(nèi)或皮下,進行較長時間埋藏的一種方法。它與古代的“靜以久留”刺法意義相似,其作用是給皮部以微弱而較長時間的刺激,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4]。坐式呼吸操則是全身運動配合呼吸來改善肺功能。我科中醫(yī)特色推出撳針聯(lián)合坐式呼吸操來提高患者肺功能后取得不錯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COPD患者100例的臨床資料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目前,慢阻肺臨床診斷標準采用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13年修訂版)或2014版GOLD的標準[5]。所有檢查均符合COPD的診斷標準,患者知情同意,自愿參加本次研究,其中男65例,女35例,年齡在52-85歲,平均年齡(68±5.5)歲,病程:15-20年,平均病程(17±4.3)年,根據(jù)入院時間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50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COPD患者大部分都是老年患者,行動力及自理能力有所下降,我科為老年患者推行練習坐式呼吸操即為對照組,研究組患者則在坐式呼吸操的基礎上實施撳針穴位治療。練習呼吸操時全身肌肉要放松,開始鍛煉不要急于求成,要由慢而深,循序漸進。坐式呼吸操方法[5]:①坐于椅或床上,雙手握拳,肘關節(jié)屈伸4-8次,屈吸伸呼;②平靜深呼吸4-8次,展臂吸氣,抱胸呼氣4-8次;③雙膝交替屈伸4-8次,伸吸屈呼;④雙手抱單膝時吸氣,壓胸時呼氣,左右交替4-8次;⑤雙手分別搭同側肩,上身左右旋轉(zhuǎn)4-8次,旋吸復呼。此套循環(huán)操作做2~3次,由護士指導完成,直至病人完全掌握。
撳針治療我們則取豐隆、足三里、陰陵泉、脾俞、胃俞、水分等穴位進行撳針固定,貼好后囑患者動一動身體,確認沒有牽拉感和疼痛,患者每隔4小時按摩撳針,按摩可提高療效[6]直至有酸脹感停止按摩,24小時后方可取出,休息一天再進行治療,連續(xù)治療7天為一個療程。
同時在治療效果和治療滿意率兩方面進行比較。①治療效果方面,均符合COPD診斷標準[7],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是診斷慢阻肺的金標準,FVC(用力肺活量)是測定呼吸道有無阻力的重要指標,慢阻肺病人由于氣道阻塞、呼氣延長,其FEV1和FEV1/FVC%均有降低[8],我們將治療3個療程后比較這3組數(shù)據(jù):用力肺活量(FVC)、肺功能(FEV1)、FEV1/FVC(%)是否有所提高;②向患者書面調(diào)查治療滿意度并進行統(tǒng)計,總體評價分“滿意”、“一般”、“不滿意”3個等級。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患者的治療后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的治療后比較(±s)
組別 例數(shù) FEV1(%) FVC FEV1/FVC研究組 50 67±20 3.2±0.43 60±11對照組 50 51±15 3.0±0.5 48±13
治療后兩組肺功能均有所提高,研究組提高效果更明顯,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2 兩組患者的治療滿意率比較(n/%)
研究組滿意滿意率為90%;對照組滿意率為76%,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祖國醫(yī)學認為,COPD屬于中醫(yī)“喘癥”、“肺脹”范疇,多因先天稟賦不足,或久病咳喘,遷延失治,以致肺、脾、腎三臟氣虛,正氣虧虛,衛(wèi)外不固故易為外邪所侵,氣虛推動無力,津液輸布失常則痰濁內(nèi)生、行血無力,以致瘀血阻絡,痰血蘊結,每因外邪引動伏邪,氣機壅塞,肺氣上逆而致咳喘反復發(fā)作,李竹英[9]等認為慢阻肺病位在肺,因肺主氣,主司衛(wèi)外,若機體受外邪侵襲,肺當其沖,造成肺失宣肅,上逆而為咳,氣機升降失調(diào)則為喘,唯有提高患者肺功能則是治本,中醫(yī)對于本病的認識及治療具有悠久歷史,尤其撳針作用明顯,其作用是給皮部以微弱而較長時間的刺激,不斷地促進經(jīng)絡氣血的有序運行,激發(fā)人體正氣,從而起到祛除病邪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坐式呼吸操鍛煉則能提高呼吸機的收縮力,使呼吸的深度加大、加深,保持肺組織的彈性,提高和改善呼吸的效率和功能,從而增加吸氧能力和活動能力,改善組織的通氣及換氣功能,預防呼吸肌疲勞和呼吸衰竭的發(fā)生,所以通過呼吸機鍛煉的方法來改善呼吸機疲勞和肺功能的方法很重要[10]。
綜上所述,撳針聯(lián)合坐式呼吸操也是針刺治療與運動治療的相結合,共同起到了行氣活血、疏通經(jīng)絡、促進代謝的治療目的,對患者的肺功能有極大幫助,且具有經(jīng)濟實惠、簡單、方便、痛苦小等優(yōu)點,可在臨床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