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娟娟
鄭州大學附屬洛陽市中心醫(yī)院,河南洛陽 471000
手足口病是臨床兒科常見、多發(fā)性疾病,是一組因腸道病毒71型、柯薩奇病毒A16型等多種腸道病毒引起的以發(fā)熱、手足部及口腔粘膜存在皰疹、皮疹、潰瘍?yōu)樘卣鞯囊环N傳染性疾病,5歲以下兒童是該疾病高發(fā)人群[1-2]。患兒主要有體溫異常、食欲不振、咳嗽、流口水、手足口部有皰疹等臨床表現(xiàn),且易發(fā)展為重癥手足口病患兒,引發(fā)肺水腫、腦膜炎等危重并發(fā)癥,危及患兒生命安全[3]。該疾病潛伏期短、傳染性極強,可通過唾液、飛沫、噴嚏、糞便以及患兒接觸過的食物、用具進行傳播,疾病交叉感染率高[4]。該文2016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96例就在小兒手足口病感染防控中給予個性化護理、健康教育聯(lián)合干預的護理效果進行探討,現(xiàn)報道如下。
觀察對象選用該院收治的96例手口足病患兒。實驗組48例,男27例,女 21例;年齡1~9歲,平均(3.7±1.3)歲;病程平均(4.8±1.2)d;體溫 38.3~40℃。 參照組48例,男25例,女23例;年齡2~9歲,平均(4.0±1.5)歲,病程平均(5.0±1.5)d;體溫 38.0~40℃。 根據(jù)兩組不同感染防控干預措施將患兒分成兩個組別,兩組患兒癥狀、體溫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參照組給予常規(guī)感染防控護理。遵循醫(yī)囑對患兒實施基礎護理,定期更換床單、被套及患兒衣物,保證患兒皮膚干燥、清潔,避免患兒抓撓皮膚,防止皮膚感染,觀察患兒癥狀進展,指導患兒合理用藥。
實驗組給予個性化護理、健康教育聯(lián)合干預。具體方法:(1)個性化護理 ①環(huán)境護理 在患兒疾病確診時,及時將患兒進行隔離,并將患兒接觸過的玩具、餐具、物品進行消毒處理,減少交叉感染率。護理人員及家屬進入病房時應清洗雙手、穿隔離衣、戴口罩,并每天對病房用紫外線消毒2次,防止細菌滋生,開窗通氣,保證室內(nèi)空氣流通,為患兒營造安靜、舒適的住宿環(huán)境。②口腔與飲食護理告知家屬在患兒飯前飯后應及時漱口,保持口腔清潔,對于口腔皰疹、潰瘍較嚴重的患兒應采用康復液口含,3次/d;飲食上根據(jù)患兒喜好,選擇富含蛋白質(zhì)、維生素、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忌食用高鹽、高油脂、辛辣的食物刺激皰疹,增加患兒痛苦。③發(fā)熱護理密切關注患兒體溫變化,指導家屬如何及時識別患兒體溫異常,定時測量體溫,1次/h,減少患兒活動量,鼓勵患兒多喝水,及時擦干患兒汗液,避免著涼加重患兒病情??赏ㄟ^敷毛巾、酒精擦拭身體等物理方法進行降溫,持續(xù)高熱患兒可配合服用5mL羚羊角口服液,2次/d。(2)健康教育 根據(jù)患兒及家屬的接受能力選擇講座、視頻、宣傳單等形式進行健康宣教,告知家屬手足口病發(fā)病癥狀、疾病發(fā)生的危險因素、危害、傳播途徑、防控措施,引起家屬對疾病的重視,告知家屬該疾病傳染性強,存在潛伏期,生活中應密切關注患兒情緒變化,如患兒出現(xiàn)發(fā)熱、哭鬧不止等癥狀時應及時就醫(yī),及早進行防治,避免病情惡化;告知家屬應督促患兒養(yǎng)成養(yǎng)好的衛(wèi)生、生活、作息習慣,對患兒用過的物品及時進行消毒處理,在打噴嚏、咳嗽時應掩蓋口鼻,減少疾病發(fā)生的危險因素,降低疾病再次感染率。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兒再次感染率、護理效果、恢復情況、護理滿意評分。
根據(jù)患兒癥狀恢復情況評價護理效果[5]。顯效:患兒皰疹、潰瘍愈合良好,臨床癥狀基本消失,體溫恢復正常時間>3 d,未復發(fā);好轉(zhuǎn):皰疹、潰瘍面積減少,臨床癥狀明顯好轉(zhuǎn);無效:患兒臨床癥狀體征無明顯變化或惡化。
實驗組總有效率(93.75%)優(yōu)于參照組且再次感染率(2.08%)低于參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效果比較[n(%)]
實驗組退熱時間、皮疹消失時間、住院時間均低于參照組且護理滿意評分高于參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恢復情況護理、滿意評分比較(±s)
表2 兩組恢復情況護理、滿意評分比較(±s)
組類 退熱時間(d)皮疹消失時間(d)住院時間(d)護理滿意評分(分)實驗組(n=48)參照組(n=48)χ2值P值2.9±0.2 3.8±0.6 9.859 0<0.05 3.5±0.8 6.0±1.5 10.188 5<0.05 5.1±1.0 7.9±1.4 11.275 4<0.05 9.0±0.2 8.1±0.6 9.859 0<0.05
小兒手足口病發(fā)病率高,易引起危重并發(fā)癥,對患兒身心健康影響大。該疾病傳染性強、傳播途徑多樣,傳染源主要為發(fā)病患兒和隱性無癥狀感染患兒,由于患兒及家屬對該疾病癥狀、危害、傳染源、傳播途徑等知識不了解,使其發(fā)展為流行性疾病,增加患兒再次感染率。因此,小兒手足口病感染防控以減少傳播源、切斷傳播途徑為主[6]。該次在小兒手足口病感染防控中給予個性化護理、健康教育聯(lián)合干預,效果明顯。將患兒進行隔離治療,對病房進行消毒,為患兒提供干凈、無菌、溫度、濕度適宜的住院環(huán)境,增加患兒舒適度,減少醫(yī)源性感染[7]。保證患兒口腔清潔并配合個性化飲食方案,減少患兒皰疹、潰瘍面積,減輕患兒痛苦,緩解患兒臨床癥狀,提高患兒抵抗疾病的能力。密切關注患兒體溫變化,通過物理降溫法結(jié)合藥物治療幫助患兒恢復正常體溫,促進患兒疾病恢復,減少傳播源。告知患兒及家屬疾病傳染等相關知識,提高家屬對疾病的預防能力,督促患兒養(yǎng)成養(yǎng)好的衛(wèi)生、生活習慣,切除疾病傳播途徑,減少疾病再次感染率[8]。經(jīng)研究得出,實驗組總有效率(93.75%)優(yōu)于參照組且再次感染率(2.08%)低于參照組;實驗組退熱時間、皮疹消失時間、住院時間均低于參照組且護理滿意評分高于參照組,差異(P<0.05)。
綜上所述,在小兒手足口病感染防控中給予個性化護理、健康教育聯(lián)合干預的效果明顯,能提高患兒及家屬對疾病的認知水平,有效避免疾病發(fā)生的危險因素,切斷傳播途徑,降低手口足病感染率,控制患兒臨床癥狀進展,減輕患兒痛苦,促進患兒恢復,縮短患兒預期住院日,提高整體治療效果,減少感染源,值得在手口足病感染防控中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