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萬東,劉利梅
鄭州大學附屬洛陽中心醫(yī)院,河南洛陽 471000
臨床中針對心臟驟?;颊?,通常采用心肺復蘇方法進行搶救,而由于導致患者心臟驟停的原因不確定,當患者恢復心跳后仍然存在許多風險或危險因素,稍有不慎出現(xiàn)并發(fā)癥或者不良反應,則很可能導致殘疾甚至死亡[1-2]。目前臨床搶救心臟驟停行心肺復蘇患者的方法以及相關操作更加規(guī)范化,但期間給予患者的護理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心臟驟停患者進行心肺復蘇之后,仍需要重視對患者的護理工作,尤其是對患者給予急診護理非常關鍵[3-4]。為此,該院此次則重點觀察急診護理對心臟驟停心肺復蘇后患者的影響,故選取了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間收治的58例患者進行觀察和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收治的58例心臟驟停行心肺復蘇后的患者為觀察對象,患者經(jīng)隨機分組后,對照組與觀察組患者均為29例。對照組患者中,男女患者分別為16例、13 例,年齡為 21~80 歲,平均年齡為(63.2±4.7)歲;患者心臟驟停原因中,急性心肌梗死10例,急性腦出血12例,心力衰竭7例。觀察組患者中,男女患者分別為17例、12例,年齡為22~79歲,平均年齡為(63.1±4.6)歲;患者心臟驟停原因中,急性心肌梗死11例,急性腦出血13例,心力衰竭5例。兩組患者基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不同護理對比?;颊呷脒x標準:均為心臟驟?;颊撸换颊呔M行心肺復蘇搶救心跳恢復。排除標準:心肺復蘇搶救后死亡者;有精神疾病者;年齡超過80歲者。該次護理觀察經(jīng)院方倫理委員會批準,所選患者家屬知情且簽署同意書。
所選58例患者均實施心肺復蘇搶救,對照組患者經(jīng)搶救恢復心跳后,實施常規(guī)護理干預,如確保患者氣道通暢,密切監(jiān)測患者體溫、心電圖、呼吸等生命體征變化,確?;颊呓^對臥床休息,限制患者家屬對患者探視的次數(shù),通過鼻飼給予患者營養(yǎng)支持護理等,整個護理干預期間確保無菌操作。
觀察組患者則接受急診護理,具體措施如下:①于患者心肺復蘇后,了解患者是否存在氣胸、肺水腫等異常,若患者無法自主呼吸,則依照醫(yī)囑實施機械通氣護理,并做好患者呼吸道濕化、分泌物清除等護理工作;②患者經(jīng)心肺復蘇搶救過程中,可能因自身機體抵抗力不足、咳嗽反射停止等存在肺部感染的并發(fā)癥,因此也需對患者實施肺部感染預防護理,按照醫(yī)囑使用抗生素、定時為患者翻身拍背等[5-6];③患者心肺復蘇后雖然心跳恢復,但心臟功能仍未穩(wěn)定,因此在進行心電圖監(jiān)測護理中,尤其需要觀察患者的心率、血壓等變化,一般血壓需要確保維持在90~100mmHg/60~70 mmHg,一旦異常則立即告知醫(yī)生并配合處理;④患者處于亞低溫狀態(tài)期間,護理人員需對患者適當使用冬眠合劑,采取保溫措施,同時也確?;颊卟扇∑脚P位,不能激烈翻動患者,亞低溫治療后進行復溫護理;⑤為預防患者發(fā)生壓瘡或墜積性肺炎,護理人員也需從患者的皮膚、口腔護理入手,確?;颊咂つw清潔;⑥針對心肺復蘇患者及其家屬實施心理護理干預,尤其告知患者家屬心肺復蘇后仍需進行護理監(jiān)護的重要性,以此得到患者家屬各方面的配合,以及順利實施患者的護理和治療[7-9];⑦嚴格按照醫(yī)囑給予患者靜脈輸液、抗生素等藥物的護理,并在用藥期間注意患者各臟器功能變化。
觀察患者護理后平均動脈壓、心率變化情況,并記錄患者住院時間,觀察患者住院期間出現(xiàn)肺部感染、壓瘡等的不良反應情況。
統(tǒng)計分析相關數(shù)據(jù)后,選擇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一系列針對的處理,針對收集來的數(shù)據(jù)進行有效的針對驗算,并分別采用t檢驗、χ2檢驗對計數(shù)資料[n(%)]以及計量資料(±s)完成一系列有效的檢驗以及處理,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照組患者康復情況,患者護理后的平均動脈壓、心率低于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長于觀察組,觀察組患者康復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康復情況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康復情況對比(±s)
組別 平均動脈壓(kPa)護理前 護理后心率(次/min)護理前 護理后住院時間(d)對照組(n=29)觀察組(n=29)t值P值6.05±1.30 6.11±1.61 0.156>0.05 7.35±1.46 9.61±1.38 6.058<0.05 41.62±1.37 41.97±1.42 0.955>0.05 61.54±10.37 82.47±6.98 9.016<0.05 7.92±1.26 6.40±3.45 4.229<0.05
對照組患者共發(fā)生不良反應9例,觀察組患者共發(fā)生不良反應2例,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情況對比[n(%)]
在臨床當中,心臟驟停主要是指心臟射血功能突然停止,一旦發(fā)生該情況且患者未得到及時搶救,則可因全身缺血缺氧死亡。針對心臟驟?;颊叩膿尵?,首要工作是實施心肺復蘇搶救,即實施人工方法維持患者呼吸。而患者經(jīng)心肺復蘇搶救后,病情仍然不穩(wěn)定,需要繼續(xù)對患者實施嚴密的監(jiān)測與護理,以及時發(fā)現(xiàn)患者病情變化,采取及時處理[10-11]。否則,患者仍然可能發(fā)生心跳、呼吸再次停止的危險,并且患者各臟器、系統(tǒng)血液灌注不足等,也可造成組織細胞發(fā)生不同程度的功能損害。因此,心臟驟?;颊咝姆螐吞K后進行護理監(jiān)測仍十分重要。
關于心臟驟?;颊咝姆螐吞K后患者的護理,該院此次主要觀察實施急診護理后患者的康復情況以及不良反應情況。在所選的58例患者中,其中29例患者重點展開急診護理,其余則進行常規(guī)護理。在急診護理中,護理人員重點從患者心電圖、護理、體溫等體征監(jiān)測的基礎上,對患者呼吸道分泌物、肺部感染等情況實施觀察和判斷,并針對患者情況采取氣道開放技術、無菌操作技術等急診護理技術進行護理。經(jīng)急診護理后,患者的平均動脈壓、心率有明顯的恢復,分別為(9.61±1.38)kPa、(82.47±6.98)次/min,住院時間為(6.40±3.45)d,與常規(guī)護理干預患者對比,急診護理患者康復情況更為顯著,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患者不良反應當中,急診護理患者出現(xiàn)肺部感染1例,記憶減退0例、胸部不適1例,壓瘡0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6.8%,常規(guī)護理患者不良反應率為30.7%,前者不良反應率低于后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對心臟驟停心肺復蘇后患者進行護理時,護理人員對患者的監(jiān)測和觀察非常重要,進而才能準確對患者展開呼吸道、體溫、皮膚等的護理,充分應用急診護理技術,達到更好的護理效果。由此,護理人員也需要不斷提升護理專業(yè)技能,提高護理效果,早日幫助患者康復。
綜上所述,在對心臟驟?;颊咝姆螐吞K后護理過程中,實施急診護理能夠有效改善患者平均動脈壓、心率,盡早幫助患者康復,且可有效預防不良反應的發(fā)生,值得應用于心肺復蘇后患者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