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向暉
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眼科,福建廈門 361003
兒童時期是人的眼部保健以及行為習慣形成的關鍵時期,一旦兒童養(yǎng)成不良的用眼習慣可對兒童的視力、健康成長以及學習和生活均會構成嚴重不良影響[1]。故醫(yī)院應重視兒童用眼保健,對兒童進行必要的護理干預,深化兒童家長對兒童眼睛保健知識的了解,提升其對兒童用眼保健的重視度,及時糾正兒童的不良用眼行為習慣,降低眼部疾病的發(fā)生率[2]。該研究選取2015年1月—2017年2月該院接受健康體驗的90名兒童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兩組,分別給予常規(guī)健康宣教、早期護理干預,就兩種護理方法的實施效果展開對比研究,現(xiàn)報道如下。
將2015年1月—2017年2月在該院眼科接受健康檢查的90名兒童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參照組,每組45名。其中,參照組女性17名,男性28名,平均年齡為(9.45±1.26)歲。 研究組平均年齡為(9.32±1.37)歲,男性26名,女性19名。兩組的基本資料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給予參照組實施常規(guī)健康宣教,醫(yī)護人員了解兒童的不良用眼行為習慣,對兒童及其家長講解基本的兒童眼部保健知識,每6個月組織復查和宣教1次。
對研究組兒童進行早期護理干預,具體方法如下。
(1)兒童用眼情況評估:在對兒童實施具體的護理干預服務前,護理人員應通過詢問來了解以及評估兒童及其家長對兒童用眼保健知識的了解情況,做好相關了解記錄,以便為后續(xù)采取相關的護理措施提供有效參考。
(2)兒童用眼保健知識講解:在掌握兒童及其家長對兒童用眼保健了解的相關情況之后,向兒童及其家長發(fā)放兒童用眼保健知識宣傳手冊,護理宣教人員逐條向兒童及其家長講解宣傳手冊中的內容,以便兒童及其家長對相關知識了解更加充分以及透徹。
(3)糾正兒童不健康用眼行為習慣:護理人員向兒童及其家長講解不良用眼行為習慣對眼部健康的危害作用,讓其認識到健康用眼的重要性。護理人員針對兒童存在的不良用眼行為習慣給予相應的糾正,例如:①要求兒童看書時應保證眼睛與書本之間的距離在35~40 cm之間;注意保護眼睛,每次閱讀時間達30min后應短暫休息,以免眼睛疲勞[3]。②叮囑兒童家長嚴格限制兒童每日看電視、玩電腦以及玩手機的時間,每日兒童看電視和操作各種顯屏設備的時間以不超過60 min為宜;使用顯屏電子設備時,眼睛和熒光屏垂直。
(4)指導兒童做眼保健操:護理人員向兒童及其家長介紹眼保健操對眼部保健的作用,進而進行多次眼保健操示范,直至兒童及其家長均學會做眼保健操;告知兒童可做眼保健操3~5次/d,做眼保健操之前將手洗干凈,以免眼部被手部細菌感染。
(5)其他護理:要求兒童每天至少進行1 h的戶外活動,每天的睡眠時間至少為10 h;避免兒童在乘車以及走路的過程中玩手機以及看書;給予兒童飲食指導,讓兒童多食用有利于保護眼睛的食物[8]。每4個月讓兒童到醫(yī)院做眼部檢查,并在每次檢查完后進行針對性健康宣教以及護理干預。
對比兩組家長在護理干預前和干預后對兒童用眼保健知識的了解程度,所用調查問卷內容共100分,兒童家長的得分越高表明其對兒童用眼保健知識的了解程度更高[4]。對比兩組兒童的用眼行為改善情況,主要包括正確的看書姿勢、每天看電視和玩手機/電腦時間小于1 h、每天讀寫時間少于2 h。統(tǒng)計護理干預1年內兒童近視眼的發(fā)生情況。
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該研究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行 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如表1所示,研究組兒童的看書姿勢正確、每日讀寫時間少于2 h以及看電視時間不足1 h等的百分率均高于參照組,差異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兒童用眼行為改善情況對比[n(%)]
如表2所示,護理干預前,兩組家長對兒童用眼保健知識的了解評分均較低,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干預后,兩組的了解評分均有所提高,但參照組的提高程度不如研究組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護家長對兒童用眼保健知識的認識評分[(±s),分]
表2 護家長對兒童用眼保健知識的認識評分[(±s),分]
組別 護理干預前 護理干預后參照組(n=45)研究組(n=45)t值P值65.78±4.12 66.13±4.01 0.16 0.06 83.35±3.12 90.12±4.21 4.05 0.00
該次研究中,在護理干預1年內,參照組45名兒童中有4名發(fā)生近視眼,發(fā)生率為8.89%;研究組無兒童發(fā)生近視眼,發(fā)生率為0.00%;兩組近視眼發(fā)生率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4,χ2=4.18)。
兒童的認知能力和自我約束能力比較弱,且許多家長不了解兒童用眼保健知識,故在日常生活中沒有重視保護兒童的眼睛,從而導致兒童形成不健康的用眼行為。常規(guī)的健康宣教內容較少,對兒童的干預作用不明顯。而早期護理干預內容較全面,護理服務較細致,除了給予兒童健康宣教之外,更注重對兒童進行行為干預和指導,并積極發(fā)動家長的監(jiān)督作用,進而保持兒童眼部健康,減少眼疾的發(fā)生[5]。該研究中,護理1年后研究組家長對兒童用眼保健知識的了解程度明顯高于參照組家長,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研究組兒童的用眼行為改善情況均優(yōu)于參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此外,在護理干預1年內研究組兒童的近視眼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參照組(0.00%vs8.89%),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根據(jù)該次研究的結果,可見早期干預護理在研究組兒童用眼保健中的作用更為理想。
綜上所述,早期護理干預在兒童用眼保健中具有積極作用,可提升兒童家長對兒童眼部保健的重視,促進兒童養(yǎng)成正確地用眼行為習慣,進而減少近視眼的發(fā)生,建議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