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汝
摘 要:懲罰性賠償在英法美等國家已經(jīng)是發(fā)展得比較成熟,應用地比較廣泛的賠償制度了,追溯其歷史來說,是英國最先開始發(fā)現(xiàn)研究使用了懲罰性賠償制度,后其又在美國得到了極大的響應和發(fā)展。懲罰性賠償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當前補償性賠償制度上的疏漏,另外還能起到對加害人的懲罰作用,防止不法行為的大肆泛濫,并且能夠相應地保護受害人,保持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從我國懲罰性賠償發(fā)展來看,其所涉及到的范圍也在不斷擴大,從最開始的侵權法已經(jīng)涉及到了合同法。我們在研究過程中也發(fā)現(xiàn),關于合同法的案件近年來也是在逐漸增多,并且由于在合同行為執(zhí)行的過程中屢屢出現(xiàn)問題,而且大多問題都是因為補償性賠償太過薄弱,無法真正對加害人起到作用,所以我國才應在合同法中應用到懲罰性賠償?shù)闹贫取?/p>
關鍵詞:懲罰性賠償;合同法;違約責任;補償性賠償;適用性
一、前言
曾有這樣一則案例:蘇凱公司與康樂公司簽訂合同進行合作,合同內(nèi)容包括蘇凱公司向康樂公司購買一定量的產(chǎn)品,數(shù)量、單價及合計總價都已明確在合同內(nèi)。合同簽訂完畢后,蘇凱公司向康樂公司支付了預定金,而康樂公司卻沒有及時把貨品交給蘇凱公司,蘇凱公司因此上訴,在案件處理中,康樂公司提出因公司機器出現(xiàn)問題導致沒辦法正常生產(chǎn),從而導致無法正常交貨,提出解除合同的要求。經(jīng)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是康樂將貨品以更高的價格賣給了另外的公司,才想要解除合同。這樣的案件并不是一個個例,基本是比比皆是,如今各大公司都以追求利益為第一準則,社會信用不斷下降,這其實傷害的不僅僅是某個或者是某幾個自身公司的前程發(fā)展更是危害了整個市場的發(fā)展以及社會的信用程度。因此,我們必須采取一定的措施,去遏制這樣的行為,把在英法美等國已經(jīng)發(fā)展成熟的懲罰性賠償制度應用到我國的合同法中,本文就針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深入地探討分析。
二、懲罰性賠償?shù)膬?nèi)涵
所謂懲罰性培養(yǎng),也就是說,在加害人做出了不正當?shù)男袨闀r,法院可以判決其需要支付給被害人超過實際所受到損害的賠償數(shù)額。應用到我國的合同法中時,也就是說,當一方故意違背合同內(nèi)容,或者因為比較大的過失而不履行合同行為,法院不僅可以判決違約的一方向另一方支付違約金,還可以要求其支付一定的賠償用于彌補另一方所受到的損害以及也是對違約方的一個懲罰,從而能起到一個制約的作用,防止違約方存在僥幸心理,再次發(fā)生違約的行為。因此,我們也可以看出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功能也是非常強大的,首先是懲罰作用,它能夠通過讓加害人對被害人的賠償,讓加害人受到財產(chǎn)上的損失,喪失一定程度上的經(jīng)濟利益,這樣的懲罰方式更加直接、更有力度。因為一般加害人違背合約主要是受利益驅(qū)使,這樣的方式就是在源頭上對加害人進行了懲罰。再有就是,這樣的制度一旦應用到合同法中,針對加害人有可能會出現(xiàn)的加害行為,起到一個警示的作用,在法律上讓有加害行為的加害人認識到違背合同履行職責,侵害他人權益,是需要付出相當大的代價的,因此這樣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是對加害人以及加害行為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的。除此之外,站在受害人的角度來想,在合同法中運用了懲罰性賠償,加害人沒有履行合同行為,同時被害人也因加害人的加害行為受到了一定的損失,對加害人的資金懲罰,要求其賠償,也是對受害人的經(jīng)濟補償,再有受害人不僅僅是經(jīng)濟上會受到損害,心理上難免也會充滿抱怨和怨恨,而這樣的懲罰性賠償對受害人來說也有一定的安慰作用。
三、懲罰性賠償制度適用于我國合同法范疇的可能性
1、懲罰性賠償與合同法私法屬性相符
有一些專家學者認為,懲罰性賠償也就是加害人給受害人造成傷害或者是損失時,要求加害人給予相應的帶有懲罰性質(zhì)的賠償。一般來說,懲罰性質(zhì)也是公權力的一種表示,所以我們說懲罰性賠償也是屬于公法的領域之內(nèi)的。合同法作為民法的一部分,具有十分明顯的私法性質(zhì),在我國的合同法中應用懲罰性賠償制度,有一些專家學者就會認為是在具有私法性質(zhì)的合同法中加入公法性質(zhì)的懲罰性賠償制度,這樣的組合方式,顯然是矛盾沖突的,容易對現(xiàn)存的民事責任體系造成擾亂。但是實際上,懲罰性賠償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又與合同中的違約金等制度存在共同點,因此,可以同認為屬于私法范疇的,二者的相互結合還能夠彌補我國現(xiàn)有的民事法律的不健全。
2、懲罰性賠償與我國合同法原則以及規(guī)則相符
合同法有合同正義原則,也就是說,在案件處理時,對任何人都平等公正對待,合同的雙方二者所獲得以及所損失的都是一樣的,在處理案件的時候不允許考慮其身份地位等因素。而懲罰性賠償正是符合我國合同法的這一正義性原則。另外,懲罰性賠償制度也是與合同法的規(guī)則完全相符的。首先是懲罰性賠償制度與合同法的可預見性規(guī)則相符。我國的《合同法》有規(guī)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于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獲得利益,但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边@條規(guī)定的后半條帶有明確的預見性。也就是說,違約方的違約責任是不能超過合同內(nèi)已預見的范疇。而懲罰性賠償是賠償額度是具有不確定性的,因此一些專家學者就認為,這樣的制度,與合同法的可預見性規(guī)則背道而馳。從另一個方面來說,懲罰性賠償數(shù)額雖然具有不確定性,是由法院來根據(jù)情況來裁決的,但是法院也是針對違約的一方在主觀上的故意違約的惡意程度等因素來裁決的,違約一方也是參與制定合同的一方,在制定合同時,他能夠預見到自己所能承受的賠償范圍,以及可能承擔的后果,所以是否繼續(xù)進行違約行為不履行合同職責,也是違約方自己進行選擇的,所以違約方對自己所能承擔的懲罰性賠償金額也是有一定的掌控權的。所以,我們說懲罰性賠償制度與合同法的預見性規(guī)則是相符的。
參考文獻
[1]夏柳龍.論懲罰性賠償在合同法中的適用[D].南昌大學,2016.
[2]陳潔.論懲罰性賠償在我國合同法中的適用[D].蘇州大學,2014.
[3]于海霞.在違約責任中適用懲罰性賠償?shù)奶接慬J].吉林華橋外國語學院學報,2009(01):55-60.
(作者單位:湖南金州律師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