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所倡導的教育理論觀點之一,對現(xiàn)代幼兒教育的創(chuàng)新有著積極的啟發(fā)作用。陶先生指出,教學并不僅僅是在“教”,同時還涵蓋了“學與做”兩項內容,而“做”則是三者協(xié)調發(fā)展的根本。本文將針對幼兒教育當中的“教學做合一”進行研究,分別從教育行為、教學實踐、創(chuàng)設和諧平等的環(huán)境、家園共育這四個方面做出分析,以此實現(xiàn)陶行知教育理論在幼兒教學中的融合與滲透,為幼兒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打下良好基礎。
關鍵詞:教學做合一;幼兒教育;做中教;做中學
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教學做合一”理論指出,無論是教還是學,都是為做而打基礎的,是“以行求知”的具體體現(xiàn)。在幼兒教育當中,這一理論具有鮮明的指導性,引入“教學做合一”理論,有利于實現(xiàn)教師教學模式和幼兒學習方式的改變,在做中學,在做中玩,在做中提高和完善,有利于構建起更和諧、更高效的幼兒教育環(huán)境。
一、 積極調整教學理念,引入“教學做合一”新模式
在幼兒教育當中,“教學做合一”作為關鍵的因素在于“做”,即使教師認真教、幼兒努力學,但是沒有落實到“做”上,也只能是空有理論的紙上談兵。陶先生指出,當前中國教育普遍有兩大誤區(qū),一是認為理論灌輸就是教,幼兒聽講就是學,參與某一活動就是做。二是教育的主要內容就是讀書寫字,其他的都不能算作教育。這些認識的誤區(qū)至今在幼兒教育領域屢見不鮮,幼兒也會在被動接受中失去探究興趣,難以在學習當中找到樂趣。
例如美術活動“神奇的石頭畫”中,教師為幼兒展示形態(tài)各異的石頭,讓幼兒在不同形色的石頭中選擇一塊來作畫,以此強化幼兒的想象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引導幼兒說出自己選擇的小石頭外形像什么,適合畫出上什么樣的事物。幼兒在選擇石頭的過程中,會打開想象思維的大門,一塊小小的石頭在幼兒眼中可能是一只小猴子,也可能是一所小房子。教師需要給幼兒豐富的想象空間,才能使幼兒有去實踐的動力,也就是將“做”落到實處。在“做”中推進教學,能夠不斷激發(fā)幼兒的探究興趣,并主動去學習和實踐。
二、 為幼兒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以“做”帶學
幼兒教育綱要指出,應當將幼兒視為教育主體,教師要起到引導作用,鼓勵幼兒自主探究,也就是鼓勵幼兒親自去“做”。真正實現(xiàn)以“做”帶學,則需要教師為幼兒創(chuàng)造更多的實踐機會。
第一,教師需要為幼兒創(chuàng)設更優(yōu)越的教學環(huán)境,以激發(fā)幼兒去“做”的主導意識。在這一氛圍下,幼兒會自然地去動手實踐,在學習當中主動去做,而這也正是教育意義的價值所在。教師在日常教育當中需要巧妙引導,激發(fā)幼兒主動參與、認真去“做”的意識,將學與做真正結合在一起,做與思相結合,做與行相結合。
第二,教師需要在“做”的方式上給幼兒更大的選擇空間。例如在構建活動中,教師可以為幼兒創(chuàng)設一個“小熊要過橋”的情境:下大雨了,小熊門前的路被水淹沒了,現(xiàn)在你來幫小熊造一座小橋,幫助它出門去找好朋友玩。在這一情境中,幼兒可以自由地選擇材料造橋,教師只要提出要求,在幼兒出現(xiàn)難題的時候適時指導,而不做過多的要求和限制,這樣幼兒自我發(fā)揮的空間將更大,參與“做”的積極性也會更高。
第三,給予幼兒更多的精神鼓勵,認識到“做”的意義與價值。幼兒教育專家蒙特梭利曾指出,如果幼兒處于激勵與肯定的環(huán)境下,其自主學習性就會有突破性進展,幼兒能夠更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從被動學習轉變?yōu)橹鲃訉W習。幼兒尚不具備成熟的自主評價能力,他們的價值觀與自我認知主要來自外部環(huán)境的評價,因此,教師需要更多地給予幼兒以鼓勵,在精神上與幼兒進行更有效地互動,使幼兒對自身行為、價值有更充分的認識,從而激發(fā)幼兒對“做”的信心。
三、 通過創(chuàng)設和諧的教育環(huán)境,促進師生共同發(fā)展
教育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需要教師與幼兒共同參與,這一點與“教學做合一”思想有著高度一致性。在幼兒園教學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中,教師不能因為幼兒年齡較小、動手能力較差而將幼兒排除在環(huán)境構建之外,教師需要改變這些片面的認識,充分理解幼兒在“做”當中不斷進步的意義。
在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與構建中,幼兒的思維會更加活躍,尤其是在教師教導、幼兒學習的互動作用下,“做”的積極性會更高,幼兒會主動去思考布置過程中選擇哪一種顏色,用什么樣的材料,如何去完成等問題。思考這些問題的同時,還有利于幼兒主體意識的覺醒,認識到自己所承擔的責任感,這一點對培養(yǎng)幼兒責任心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四、 堅持“教學做合一”,實現(xiàn)家園共育
“教學做合一”不僅體現(xiàn)在幼兒園教育中,同時還要與家庭教育形成良好互動。經(jīng)常會有家長反映,孩子在家什么都不會做,連最基本的穿衣吃飯也要家長照顧,而幼兒在園內的表現(xiàn)則與家長所說的情況截然不同。為什么幼兒在家和在幼兒園表現(xiàn)差異巨大?其實原因很明了,一個班內一般有三十多名幼兒,而教師只有兩位,不可能在穿衣、吃飯過程中事無巨細的每一個人都照顧到,所以幼兒就會不停地觀察教師及小伙伴的行為,在教師的指導下去模仿一些生活行為,無形中增加了老師教、幼兒學和做的機會。但是在家中,幼兒是一個家庭的中心,家長都在圍著孩子轉,因此很多基本的生活技能都是由家長代勞的,幼兒很少自己動手。
因此,教師需要與家長建立更密切的溝通,實現(xiàn)家園共育的良好格局,在雙方合作當中注重幼兒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使幼兒意識到不但要在學習中“做”,更要在生活中“做”,家園教育相輔相成,給幼兒更多去嘗試、去探索、去實踐的機會。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中的“教學做合一”相結合,才能真正體現(xiàn)出幼兒教育的新理念與新成效。
五、 結語
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教學做合一”理念,對幼兒教育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指導價值?!敖虒W做合一”首先需要幼兒教師轉化教學理念、提高專業(yè)素養(yǎng),敢于創(chuàng)新實踐,只有這樣真正將教學與實踐有機整合,在自我提升的過程中不斷積累優(yōu)秀教學經(jīng)驗,使幼兒獲得更良好的學習體驗?!敖虒W做合一”需要與幼兒教育的創(chuàng)新緊密結合,為高素質人才的培養(yǎng)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潘曉燕.“教學做合一”在科學教育中的運用[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3(01).
[2]嚴國芳.“教學做合一”在幼兒教學中的運用[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5(02).
[3]李淑賢.幼兒園區(qū)域活動中“教學做合一”的探究[J].科技資訊,2014(24).
作者簡介:
顧佳琳,江蘇省昆山市,昆山市裕元實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