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征文
【摘要】目的 就活血抗栓湯內(nèi)服輔助治療急性梗塞的療效對凝血功能的影響進行探究。方法 選擇82例急性腦腦梗塞患者隨機等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時間為2017年4月~2017年11月。其中,對照組采用奧扎格雷鈉治療,觀察組則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活血抗栓湯內(nèi)服輔助治療。對比兩組凝血功能與日常生活能力(ADL)評分。結果 觀察組的全血高切粘度、纖維蛋白原以及血細胞容積比對照組低,且P<0.05;觀察組的ADL評分比對照組高,且P<0.05。結論 對急性腦梗塞患者采用活血抗栓湯內(nèi)服輔助治療,不僅能有效趕上其凝血功能,還能提高其生活能力。
【關鍵詞】活血抗栓湯;急性梗塞;凝血功能
【中圖分類號】R74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18..01
急性腦梗塞屬于神經(jīng)內(nèi)科的多發(fā)病,該病具有發(fā)病急、病情發(fā)展迅速、致殘率與死亡率高等特點[1],與此同時,臨床對急性腦梗塞的預后相對較差,大多數(shù)患者經(jīng)過及時搶救后雖然暫時脫離了生命危險,但仍存在意識模糊、四肢麻木、神志不清等癥狀。當前,臨床上主要采用西藥治療急性腦梗塞,但效果并不盡如人意,研究認為[2],急性腦梗塞屬于中醫(yī)所說的“中風”范疇,臨床治療應當中西醫(yī)結合,方能提高治療效果。鑒此,本文就活血抗栓湯內(nèi)服輔助治療急性梗塞的療效對凝血功能的影響進行探究,現(xiàn)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擇82例急性腦腦梗塞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其中,對照組男女比例為23:18,平均年齡(63.16±1.29)歲,病情嚴重程度:輕度、中度與重度分別為20例、15例、6例;觀察組男女比例為22:19,平均年齡(62.77±1.25)歲,病情嚴重程度:輕度、中度與重度分別為18例、16例、7例。兩組各項資料對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存在比較價值。
1.2 治療方案
給予對照組奧扎格雷鈉(生產(chǎn)商:丹東醫(yī)創(chuàng)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10970307)治療,靜脈滴注,每日2次,每次80 mg。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活血抗栓湯內(nèi)服輔助治療,藥方:黃芪、紅花分別為60 g、10 g,川芎、當歸尾與桃仁各為10 g,地龍、赤芍各為9 g。如患者感到嚴重頭暈,可加白芍10 g,如患者咳濃痰,則加法半夏10 g。以上藥物每日加水煎服,每日用藥1次。兩組均治療半個月,治療期間做好詳細記錄。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凝血功能與日常生活能力(ADL)評分。其中,ADL評分包括穿衣、洗澡、進食等,總分為100分,分數(shù)越高,表明患者的生活能力越強。
1.4 統(tǒng)計處理方法
研究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 20.0軟件處理。其中,患者年齡、凝血功能指標等計量資料以(x±s)表示,進行t檢驗;患者男女比例等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進行卡方x2檢驗。當P<0.05時,則表明組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凝血功能對比分析
觀察組的全血高切粘度、纖維蛋白原以及血細胞容積比對照組低,且P<0.05,見表1。
2.2 兩組ADL評分對比分析
治療后,觀察組的ADL評分比對照組高,且P<0.05,見表2。
3 討 論
奧扎格雷鈉在臨床上主要用于治療急性腦梗塞,該藥物不僅能對人體內(nèi)血栓烷A2的生成進行抑制,還能對血小板的匯集進行阻礙,從而有效降低血栓的發(fā)生率,并起到擴張血管、改善大腦缺血缺氧的效果。中醫(yī)認為,急性腦梗塞的發(fā)生與人體氣血不暢、經(jīng)脈受阻有關,在治療的過程中應以活血化瘀、補氣益血為主,而活血抗栓湯正是補氣活血的良方,藥方中的當歸尾、紅花可活血祛瘀、益血通絡,黃芪可補中益氣、驅(qū)風運毒,桃仁、赤芍、川芎可活血散瘀力、清熱涼血,以上諸藥合用,可有效促進人體血液循環(huán),增加腦血流量,并降低血栓的發(fā)生率,從而有效緩解急性腦梗塞患者的臨床癥狀。由此可見,將奧扎格雷鈉與活血抗栓湯聯(lián)合用于治療急性腦梗塞,可提高治療的效果,并高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全血高切粘度、纖維蛋白原以及血細胞容積比對照組低,且P<0.05;觀察組的ADL評分比對照組高,且P<0.05。
參考文獻
[1] 陳金龍,王美華.尤瑞克林聯(lián)合奧扎格雷鈉治療急性腦梗死的療效及其對神經(jīng)功能缺損和血液流變學的影響[J].現(xiàn)代實用醫(yī)學,2017,29(04):430-432.
[2] 李 穎,蔡金偉,黃 楨,等.益氣通腦湯對急性腦梗死患者凝血功能的影響[J].山東中醫(yī)雜志,2013(10):719-721.
本文編輯:吳 衛(w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