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良,陳 娜
患者,女,60歲。因鼻部起皮損伴潰瘍5年于2014年9月就診。5年前,無明顯誘因患者鼻部出現(xiàn)一丘疹,無明顯自覺癥狀,未予治療,皮損逐漸增大,且中央出現(xiàn)潰瘍,并向下潰爛,其上結厚痂皮。系統(tǒng)檢查:一般情況可,耳前、耳后、雙下頜淋巴結未觸及。皮膚科情況:鼻尖及鼻翼部可見一1.7 cm×1.5 cm大小斑塊,邊緣呈堤狀凸起,外側瘢痕形成及毛細血管擴張,中央厚痂,其下黏連緊密,撕開部分痂皮,可見潰瘍面,鼻孔近鼻尖已部分缺失(圖1);頸部淋巴結無增大。實驗室檢查:血、尿、糞常規(guī)正常,肝腎功能無異常。淺表淋巴結彩色超生多譜勒示:雙下頜及頸部淋巴結無異常。鼻部計算機斷層掃描(CT)示:右側鼻下緣軟組織腫大影,部分缺如(圖2)。皮損組織病理:真皮內及皮下組織腫瘤細胞呈大小不等的團塊狀浸潤,細胞形態(tài)一致,周邊細胞排列成柵欄狀,瘤體與周圍組織間有裂隙(圖3)。診斷:基底細胞癌。治療:因瘤體已累及鼻翼全層,癌細胞浸潤深,光動力治療深度在3 mm左右,無法作用于鼻翼全層,而放射治療不良反應較大,因此選擇手術治療。手術方法:患者取仰臥位,沿皮損邊緣及外擴3 mm標記。常規(guī)消毒鋪巾,局部麻醉滿意后,先沿內標記線清除痂皮及上層組織,再沿外標記線切除皮損,含部分鼻尖、鼻翼的皮下組織和軟骨,形成直徑2.5 cm的缺損面(圖4a)。切除組織分成4部分送冰凍切片,組織病理顯示邊緣已切凈。遂以帶耳郭復合游離組織移植閉合缺損面。先測量鼻軟骨缺失范圍,在同側耳部中上部局部浸潤麻醉后,楔形標記,行全層切取相同大小的全層耳郭復合組織塊(圖4b),殘余缺損面分層對合單純閉合。將帶軟骨耳郭復合皮瓣移至鼻部缺損面,修復鼻翼游離緣,先縫合鼻孔內側切口,中間軟骨間斷縫合,再縫合外層皮膚,殘余皮膚缺損行回切皮瓣閉合,復合組織打包固定(圖4c)。鼻孔采用帶碘伏紗條包繞的橡皮條作支撐,7 d開包,14 d拆線,皮瓣全部成活。術后1年復診,形態(tài)外觀滿意(圖4d)。
基底細胞癌主要以老年人發(fā)生。此病好發(fā)于光暴露部位,尤以眼眥、鼻部,鼻唇溝和面頰多見。基底細胞癌是最常見的皮膚腫瘤,發(fā)生率約為34.6%,占所有皮膚腫瘤首位[1]。特征性表現(xiàn)為珍珠樣隆起邊緣,組織病理特點為瘤細胞在瘤團塊周邊排列成柵欄狀,細胞核大,胞質少,周圍有收縮間隙。治療上首選手術切除,不耐受手術者可選擇光動力或放射治療[2]。
圖1 基底細胞癌患者治療前鼻部皮損
圖2 基底細胞癌患者鼻部CT影像圖
圖3 基底細胞癌患者皮損組織病理
圖4 基底細胞癌患者術中及術后表現(xiàn)
鼻位于面正中部,鼻部缺損創(chuàng)面的修復效果直接影響面部形態(tài)結構和美學效果。過去幾十年的發(fā)展,鼻修復從簡單覆蓋創(chuàng)面發(fā)展到保持鼻外形和功能正?;?,以修復鼻軟組織和支持結構,重建鼻功能、輪廓、色澤和質地為首要目標[3]。鼻部基底細胞癌切除后形成缺損面皮瓣閉合的方法包括單純閉合、鼻唇溝皮瓣、旋轉皮瓣、雙葉皮瓣、回切皮瓣、額部皮瓣、植皮等[4]。該例患者皮損發(fā)生于鼻部,且已形成鼻尖、鼻翼連接部全層缺損。以上任何一種方法都有無法解決鼻部內襯的問題,如果采用鼻唇溝皮瓣翻轉形成內襯,但翻轉內襯會導致鼻部臃腫,內部缺少軟骨支撐而會顯得塌陷,外觀不甚理想。耳郭復合游離組織移植修復鼻部缺損,在色澤、質地、組織結構上均有明顯優(yōu)點。耳郭復合組織皮瓣有豐富的血管網(wǎng),移植后易于從受區(qū)接受營養(yǎng),增大復合組織塊與受區(qū)接觸面積及穩(wěn)妥的固定而有助于血運的建立。一般認為移植物的寬度不應>1.5 cm,此例患者缺損面積達2.5 cm,但其下軟骨缺損<1.5 cm,故采取耳郭復合游離組織修復軟骨缺損部分,其余部分采取回切皮瓣閉合。
手術需注意以下幾點:①耳郭復合游離組織大小盡量<1.5 cm;②移植時,應先縫合內層,再縫合軟骨,最后縫合最外層;③保證復合組織皮膚與軟骨貼合緊密;④打包縫合固定移植物,可增加成活率;⑤術后用碘伏紗條包繞的橡皮條支撐鼻孔,可達到有效塑性的目的。選擇耳郭復合游離組織移植修復鼻部缺損,美容效果好,操作簡單,是一種很好的修復鼻部缺損的方法,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