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光慢慢地從一排排精美的日本原著小說上劃過?!钉长长怼罚ㄐ模?,なつめ そうせき(夏目漱石),我的內(nèi)心一陣狂喜,哇,這是我思之已久的一本
原著小說。
夏目漱石(なつめ そうせき,1867-1916),日本近代“國民大作家”,豎起了批判現(xiàn)實主義文學(xué)的豐碑,他的長篇小說《心》就是代表作之一。后人對《心》的剖析也是夠深刻的了:“對明治末期知識分子心靈的探索——試析夏目漱石的小說《心》”、“從夏目漱石《心》中的人物自殺現(xiàn)象透析日本人的生死觀”等。而我思它,并非想再去做研究性的剖析,只是因為喜歡觀察生活、觀察人物百態(tài)的我,真想看看夏目漱石是怎樣觀察人“心”的。在大陸一直沒能找到原著,今天偶拾,豈不讓我驚喜萬分。
我毫不猶豫地輕輕取下書,悄悄地來到圖書館的一隅坐下。新北市12月濕潤清爽的空氣,最適合就這么靜靜地品味心儀的書了。
實話說,在一開始的時候,對于作者想表達(dá)的東西,我一點也讀不明白。我不明白作者為什么要在那位老師身上那般講究。在那位總是一副冷淡態(tài)度的老師身上,我也只能看到不斷疊加的迷影。隨著逐漸深入的閱讀,作者對于老師的那份強(qiáng)烈的尊重之心,清清楚楚地印在了字里行間,可我只看見了一個抱有厭世觀念的消極主義者?!拔也幌嘈湃魏稳恕?,這是老師對作者的談話;“在破壞他妻子的幸福之前,他就已經(jīng)破壞了自己的一生”,這是作者對老師的評語。這些話語間透出的,是一種消極看待世人的
昏暗感。
可是,連我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的是,那種感覺自己竟然也不是不能接受。
我常常覺得人其實是一種非常脆弱的生物。沒有勇氣說出內(nèi)心的不滿、不會為自己只會盲目順從指令、看不到自己的錯誤并且自我滿足的人,總讓我覺得很有意思,既有趣又很脆弱無力。人總是活在對自己有利的圈子里,一旦有損自己利益的事情發(fā)生,我們甚至可以馬上翻臉。就像文中寫到的那樣,“人是可怕的,因為一旦有什么事情發(fā)生,他們可能會迅速變成可怕的反派角色”,的確,人類就是那樣一種生物。你看,就連親口說出這番道理的老師,不是也輸給了自己的利益嗎?就算他知道一步棋錯了,是不會有悔棋的機(jī)會,可他終究還是敗給了自己的私心,露出了人類最原始的性情,成為自己嘴里所說的反派角色。我仿佛能隱約看見老師的嘴角微微向上扯著,然后念念有詞地說:“愛是一種罪惡?!?/p>
想到這里,我不禁覺得心里一陣癢癢。像被貓爪不停搔弄般的,我的心被撓得生癢。我甚至開始詢問自己,如果老師所經(jīng)歷的事情原封不動地發(fā)生在我身上,我會怎么做。是選擇自始至終地支持朋友的愛情,然后一個人在孤寂和嫉妒中死去,還是選擇和老師一樣滿足自己的私心,然后在罪惡感的陰影中過完一生。在對號入座的思考過后,我認(rèn)為自己會選擇前者。做出這樣的選擇,不是因為我有多么的高尚,只是因為對于沒有如同老師那般的人生經(jīng)歷的自己來說,僅僅一次的放手不算是一件大不了的事情。
人的一生中,孤獨感是一個難以避免的存在。相比起來,罪惡感存在的幾率就要小很多,或者可以說,它通常存在于犯了錯誤后悔的人和犯罪者的心中。當(dāng)然,我不是在說,犯了罪就永遠(yuǎn)是壞人并且永遠(yuǎn)得不到原諒,我只是想說,那種犯罪過后內(nèi)心遭受譴責(zé)的心情,我一輩子不想去體味。
在作品的最后,老師離開了人間,去了另一個世界。我不打算去感受作者對于這件事情的想法,也不愿去體會作者內(nèi)心的百味陳雜,在那一瞬間,幾個疑問同時浮上我心頭。
老師是一位內(nèi)心飽受挫折的人。假設(shè)一個人過著和老師一樣滿是苦痛的生活卻不選擇自殺,到底需要多大的勇氣?還有,在一旁不斷地解讀著老師的“心”的作者夏目漱石,又是否能夠稱得上一位有“心”人呢?
我終是沒有找到答案。
不可否認(rèn),人的“心”本來就是一個復(fù)雜的東西,這或許也是一個解不開的謎。但是,比起做一個沒有“心”的、空殼一般的人,我還是寧愿做一個會失誤、會犯錯、會生氣、會吃醋嫉妒,能夠體驗人生百態(tài)的,充滿人情味的有心人。
后記
讀書,不一定需要讀得通透,有時候就是一種感覺、一種思緒,愿你在這則隨筆中認(rèn)識夏目漱石和他的《心》,也能在隨筆中找到自己的“心”。
2017年12月于新北市
(西華師范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
作者簡介:尹秋詞,(1997-),女,四川滎經(jīng)人,本科,研究方向:日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