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婷
兒子兩三歲時,每逢我外出開會,他會抱著我的枕頭,眼淚汪汪地嘟囔:“媽媽的味道!”
我相信人類在幼年期,最先啟動鼻子功能的應(yīng)當(dāng)是母親的氣息,就像母獸的氣味之于幼獸,那是準(zhǔn)確無誤的坐標(biāo),意味著安全和溫暖以及撫愛。
1975年8月那個盛夏,我在鼓浪嶼47號的“閨房”里晾曬整理衣服,拽出媽媽留下的紅絲巾,心疼地看到它有些褪色了。把鼻子湊近聞了聞,只剩下樟腦木箱的霸道氣味。悵悵然回到書桌前,我斷斷續(xù)續(xù)寫下:“我依舊珍藏著那鮮紅的圍巾,生怕浣洗使它失去你特有的溫馨?!惫P放下了,可心中的悲傷仍是揮之不去,直到暮色的淡墨暈染詩歌,爸爸招呼我上樓去吃飯。我回望一眼媽媽的遺照,她的額發(fā)有一小撮是翹的,我總是習(xí)慣性地伸出手去,想代她撫平。都說照片不及媽媽生前美麗,但那憂郁的微笑,溫柔的嘴角和若有所思的凝視,正是媽媽留給我最后定格的印象。
記憶中最動人的笑容莫過于媽媽的嫣然一笑,這就是童年時代的最高獎賞。仿佛我在普通話比賽中僥幸獲獎,我在校際歌詠大會的昂然領(lǐng)唱,成績通知單上的“紅彤彤”,僅僅是為了獲得媽媽那短暫的展顏莞爾。
媽媽的牙齒細(xì)密整齊,只是牙齦偏低,偶爾開懷大笑,就虛握拳頭放在嘴邊遮羞,像歌星扶著麥克風(fēng),那姿勢有些可笑,卻又令我向往。因為,當(dāng)時我們的生活里,能讓媽媽如此忘情的開心事總是鮮于遇見。
每個親情至篤的女兒都在自己母親的臉上汲取這種光輝,因而身心透亮,豁然開朗。
我和妹妹兩人的衣服鞋襪已經(jīng)使媽媽殫精竭慮,她便很少給自己添新衣服。舅舅的婚禮上,媽媽用舊旗袍改制了一件高領(lǐng)掐腰,對襟盤扣的藍(lán)底紅花夾襖,穿在略顯豐腴的身上,滿座賓客訝然注目,回頭率要多高有多高。媽媽心里不無得意,回家路上,帶著我和妹妹拐進照相館,合影一張四寸大的相片。對這次心血來潮的奢侈,媽媽解釋說:我們很久沒有給爸爸寄相片了。其實也是給她自己的犒賞。媽媽36歲那年,要在工作單位的國慶晚會上演唱民歌《十送紅軍》。她為自己設(shè)計剪裁了一件緊袖斜襟圓裾的藕荷色薄衫。我和妹妹坐在臺下捧場,卻張大嘴巴忘記鼓掌。之后,不斷有同事和鄰居來借這件短衫去赴宴或演出,但是她們后來都很沮喪地承認(rèn):誰也穿不出來媽媽的味道。
有誰能說清楚母親的味道是什么?如果形容,用個不太貼切的比喻吧,我的媽媽類似薄荷,淡綠,清涼,還有一絲中藥的苦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