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懷璧不予
世上有不愛孩子的父母嗎?
張愛玲說,有。
那是她寫的《金鎖記》,賣麻油的曹七巧嫁進(jìn)豪門,成了姜家二奶奶,丈夫卻是個病懨懨的骨癆。長期壓抑的情欲和鉤心斗角,使她失掉了最后一點兒人性,只留下刻骨的怨毒。別的人她傷不了,唯有一雙兒女,俯仰皆由她擺布,她不靠打,也不靠罵,竟然也能徹底毀了他們的人生。
她的兒子長白娶了芝壽,兩個人恩愛美滿。這正是曹七巧終生求而不得的東西,她的話像刀子:“你們瞧咱們新少奶奶老實呀—一見了白哥兒,她就得去上馬桶!”暗諷芝壽欲望強(qiáng),聽得芝壽羞憤難當(dāng)。她又鼓勵兒子抽鴉片,留著他不回房,套出了兒媳的床幃秘事,拿到牌桌上說給親家母聽,先后逼死了兩個兒媳。
她的女兒長安病了,她不找大夫看,反而教女兒吸鴉片。30歲的長安好不容易遇到一個情投意合的人,暗地里發(fā)憤戒了鴉片,臉上也有了戀愛女子的甜蜜??勺瞿赣H的卻把女兒的未婚夫請到家里,有意無意地造謠,說長安鴉片癮極大,生生斷送了女兒的好姻緣。
在張愛玲筆下,曹七巧“用平扁而尖利的喉嚨四面割著人,像剃刀片”,30年來她戴著黃金的枷,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
表面上看起來,這種事聳人聽聞,然而在生活中,確有不少這樣的實例。即便在子女成年后,來自原生家庭的不良影響,或輕或重,仍然持續(xù)影響著他們的人生。
以前工作的公司有個前臺妹妹,她一直覺得男朋友對她好得不得了,其實都是些普通的殷勤,例如周末帶她出去看電影,過生日請她吃飯之類的。直到我偶然發(fā)現(xiàn)她的手臂上有瘀青,這才知道,男朋友有時會打她。
原本出于義憤,我建議她離開這段糟糕的親密關(guān)系,后來才明白,她之所以這樣,很大程度上都是來自原生家庭的不良影響。
她出生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她在父母面前地位很低,從來沒有感受過父母的關(guān)愛,長大后很容易被別人的小溫存、小體貼騙走。而且,也因為她知道,父母無法成為她的堅實后盾,她只能在大是大非面前委曲求全,忍受男朋友的家暴,以此留住“(比父母)對她好”的男朋友。
這種感覺,就像一個人從來沒有嘗過甜的滋味,當(dāng)她嘗到一種味道,沒那么苦,她就一心覺得,這肯定就是甜了。你要怎么才能讓她明白這根本就不是甜呢?我感到很無力,直到我離開那家公司時,她仍然和家暴的男友在一起。
除了這種放任自流、沒有關(guān)愛的家庭傷害,另一種則反其道而行之—管得太多、“愛”得太多,要將孩子的人生牢牢捏在手中,從做什么工作到找什么伴侶,一概獨斷專行,從沒有將子女當(dāng)成一個有獨立人格的成年人。
我有個朋友在成都上的大學(xué),畢業(yè)后不顧家里反對,找了份私企的工作,勤勤懇懇做了兩年多,薪水、職位都發(fā)展得不錯,還有個當(dāng)?shù)氐呐笥选8改负谜f歹說勸他回家,見他不為所動,拿出了撒手锏—母親尋死覓活,揚言他要是不回老家考公務(wù)員,就抹脖子死給他看。
最后他實在沒辦法,只能辭了職回老家。吃散伙飯的時候,我問他女朋友怎么辦。他露出那種非常苦澀的表情,說她當(dāng)然不愿意跟他去縣城發(fā)展,已經(jīng)分手了。
雖然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方式不同,但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很難自我消解,往往頑固地烙在我們的骨血中,持續(xù)影響著我們的思維方式、情感類型和人生軌跡。
當(dāng)然,這些不良影響并不是不可消除,只不過需要對癥下藥。
比如那個遭到男友家暴的姑娘,既然無法從父母身上獲得愛和支持,那就早點兒認(rèn)清這一點,不要對父母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更不要飲鴆止渴,躲進(jìn)一段糟糕的親密關(guān)系,為了那一點兒“愛”,進(jìn)一步摧毀自己的人生。
其實,有一個最好的“醫(yī)生”,遠(yuǎn)在天邊近在眼前。他絕不會有一點點壞心眼兒,為了讓我們心靈的創(chuàng)傷痊愈,他愿意付出任何代價;他還有滿腔的熱愛,恨不得一股腦兒地傾注到我們身上。
這個醫(yī)生,就是我們自己。那種具有療愈作用的深刻的愛,其實就藏在我們心中,但很多人不自知,如同守著一筆最珍貴的財富,卻要東求西討,找別人施舍。
無論到什么時候,在愛別人之前、在要求別人的愛之前,要先愛自己。我相信,當(dāng)那位姑娘喚醒了對自己的愛,就絕對無法繼續(xù)把深愛的自己,放到那種糟糕的關(guān)系中。
如果說“愛”可以救贖貧瘠匱乏的心靈,那么,為了擺脫原生家庭的過分控制,就只能依靠“勇氣”。
對于控制型父母來說,往往打著“對你好”的旗號,頻繁干涉子女們的生活,并且覺得“你是我的孩子我才管你,你看我會不會去管別人”。
他們的問題在于,缺乏跟子女的界限感。這個“界限”正是我們允許對方做什么,以及不允許對方做什么的標(biāo)桿,也是我們作為一個成年人與他人交往的準(zhǔn)則。即便是父母,也應(yīng)該有這樣的“界限”,讓他們明白,有些事他們無權(quán)干涉。
然而,跟父母“劃清”這個界限,需要極大的勇氣。主要原因在于,控制型父母都有一個撒手锏,那就是情感綁架。如果沒有強(qiáng)大的內(nèi)心和清晰的界限感,很容易被父母罵幾句“不孝子、白眼狼”,之后又被牽著鼻子走了。
唯有充滿勇氣地維護(hù)心理界限,同時保持精神獨立和經(jīng)濟(jì)獨立,只有這種治標(biāo)且治本的方法,才能推倒原有的家庭關(guān)系,重建一種全新的健康關(guān)系。那么,以前原生家庭帶來的不良影響,也就迎刃而解了。
正如紀(jì)伯倫所定義的親子關(guān)系: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于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借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并不屬于你。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只有當(dāng)你用愛和勇氣,擺脫原生家庭的不良影響,獲得真正的心靈自由,才會發(fā)現(xiàn):天地遼闊,生命短暫,該為自己活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