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孩子參加比賽失敗了,坐在椅子上哭。他的媽媽坐在旁邊一個勁地安慰他:“比賽輸了沒關(guān)系,也不是什么大事?!甭牭綃寢屵@么說,孩子越哭越兇,媽媽也越說越起勁:“失敗是成功之母,重在參與就好了?!薄跋麓危覀冊倥?。”小男孩的哭聲仍然沒有停止。
“下次,我們再努力”“不是大事”,說這些話時,媽媽一味想靠講道理說服孩子,并沒有真正參與孩子的感受。
雖然這些道理都沒有問題,但當(dāng)孩子陷入激烈的情緒,他是沒有辦法進(jìn)行邏輯思考的。在被情緒填滿的小腦袋面前,再正確的道理也都蒼白無力。
“媽媽知道你很在乎這個比賽,但是結(jié)果不如意,這讓你很難受。沒關(guān)系,媽媽陪著你?!比绻麐寢屇苷驹诤⒆拥慕嵌?,感受一下孩子對贏的渴望和輸?shù)目謶?,或許就不一樣了。
共情不是講道理,不是對他說“失敗乃成功之母”“勝敗乃兵家常事”。共情是感同身受,是“我知道你很難過,但你并不孤單,我會陪著你?!?/p>
(據(jù)《外灘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