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修芹
【摘要】目的 分析天麻鉤藤湯加減治療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取肝陽上亢型高血壓患者100例,隨機分為兩組各50例,對照組:常規(guī)西醫(yī);觀察組:對照組常規(guī)西醫(yī)基礎上加用天麻鉤藤湯加減治療。結果 觀察組治療后中醫(yī)癥候評分低于對照組,舒張壓、收縮壓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天麻鉤藤湯加減治療肝陽上亢型高血壓效果顯著。
【關鍵詞】天麻鉤藤湯加減;肝陽上亢型;高血壓
【中圖分類號】R54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06.16..02
中醫(yī)疾病治療,一直采用辨證論治,是中醫(yī)最具特色的主流方式。中醫(yī)治療高血壓時,一直堅持其分型標準,進行必要辨證論治[1]。我院根據多年治療經驗,對肝陽上亢型高血壓采取天麻鉤藤湯加減治療,其結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2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肝陽上亢型高血壓患者,與《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中肝陽上亢型高血壓標準符合;未合并嚴重臟器功能障礙;患者對研究知情同意;醫(yī)院倫理會批準本次研究;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50例,男34例,女16例;年齡40~72歲,平均(51.43±8.76)歲;病程1~15年,平均(7.61±2.85)年;觀察組50例,男35例,女15例;年齡40~75歲,平均(52.11±8.85)歲;病程1~15年,平均(7.75±2.92)年;兩組患者基線資料差異并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口服卡托普利,25 mg/次,tid。
觀察組:卡托普利治療同對照組,天麻鉤藤湯加減治療:天麻15 g,鉤藤15 g,丹參15 g,杜仲15 g,炒白芍15 g,梔子10 g,桑寄生15 g,石決明15 g,懷牛膝15 g,茯神10 g,益母草10 g。辨證加減:心煩不寐者加合歡花、炒棗仁、夜交藤;頭痛頭暈者加澤蘭葉、地龍;咽干口苦者加蘆根、龍膽草。兩組患者連續(xù)用藥1個月。
1.3 評價指標[2]
中醫(yī)癥候評分:根據患者頭痛、眩暈、心悸等癥狀,每癥狀0~9分,總計27分,分數越高,癥狀越嚴重。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包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癥候評分對比
兩組患者治療前中醫(yī)癥候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中醫(yī)癥候評分降低,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壓變化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舒張壓、收縮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舒張壓、收縮壓降低,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 論
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病變與五臟有關,陽亢為標,陰虛為本。臟腑陰陽失調,氣機升降紊亂,風火內生,致高血壓。對肝陽上亢型高血壓,中醫(yī)認為宜調整臟腑功能,做到平肝潛陽、滋肝補腎原則,以此降低血壓。
天麻鉤藤湯對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的作用,通過平肝潛陽、清熱涼血、滋肝補腎、潛陽熄風作用,以此控制患者血壓?;痉街校炻?、鉤藤平肝熄風,在現代藥理研究[3]中,天麻起到緩解眩暈效果;石決明、懷牛膝平肝潛陽、平肝熄風;黃芩、梔子清熱涼血、平肝降火;茯神、夜交藤寧心安神;桑寄生、杜仲補肝益腎?,F代藥理研究中,丹參能擴張體內微血管與冠脈,以此改善患者血壓水平;同時該方能降低高血壓患者甘油三酯、總膽固醇含量,提高高密度脂蛋白含量,以此改善機體血脂代謝水平,降低血壓,保護患者血管。研究結果中,觀察組治療后中醫(yī)癥候評分低于對照組,舒張壓、收縮壓低于對照組,數據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因此,肝陽上亢型高血壓患者通過中藥天麻鉤藤湯治療,能積極控制患者血壓,減輕患者心悸、頭痛、眩暈癥狀;同時聯合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充分發(fā)揮血壓控制作用,也間接性提高了患者生活質量。
總而言之,天麻鉤藤湯加減治療肝陽上亢型高血壓效果顯著,利于患者血壓控制,臨床癥狀改善明顯,但對其不良反應,臨床需進一步深入研究并進行驗證。
參考文獻
[1] 王春華,高 怡,陳建芝,等.辨證論治聯合澤瀉湯加味方對高血壓患者各證型單項癥狀影響分析[J].世界中醫(yī)藥,2013,8(3):285-287.
[2] 楊志富,李 梓.天麻鉤藤湯化裁治療肝陽上亢型原發(fā)性高血壓的臨床研究[J].現代實用醫(yī)學,2016,28(2):197-199.
[3] 林旭鋒.天麻鉤藤湯聯合卡托普利治療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的臨床觀察[J].遼寧醫(yī)學院學報,2017,38(1):21-23.
本文編輯:吳宏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