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存知
或許在穆夏的作品沒到廣東省博物館之前,許多觀眾都并不知他的名字。這位捷克的國寶級畫家和裝飾藝術家阿爾豐斯·穆夏(Alphonse Mucha),是世界新藝術運動巨匠,也是捷克第一套郵票和紙幣的設計者。作品涵蓋了油畫、招貼畫、雕塑、書籍插圖、建筑設計、室內裝飾、首飾設計、彩色玻璃窗畫等許多藝術領域,還包括家具和咖啡壺等日用品的設計,對后世的商業(yè)繪畫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捷克國寶藝術家作品首次來華展出
2017年11月24日起,由廣東省博物館聯(lián)合捷克共和國布拉格市藝術博物館、布拉格國家工藝美術博物館共同舉辦的“穆夏與新藝術運動”在該館開幕,并持續(xù)展出至2018年3月25日。
展覽分“流行風尚——穆夏的招貼畫藝術”“美的遇見——穆夏和畢勒克的宗教藝術”“彩船之夢——斯拉夫民族的節(jié)日”“民族之魂——布拉格市民會館設計”“神秘想象——畢勒克的多元創(chuàng)作”“先鋒創(chuàng)作——捷克新藝術珍品薈萃”六個主題,展出了捷克共和國布拉格市藝術博物館、布拉格國家工藝美術博物館藏穆夏及其他捷克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具有新藝術運動風格的雕塑、玻璃、金屬裝飾和家具等204套共297件展品,均為首次來到中國內地展出。展覽還對照展出了同時期廣東省博物館館藏民國時期的廣告畫及中國傳統(tǒng)仕女畫各一件。
靈動線條下的理想美
阿爾豐斯穆夏出生于摩拉維亞南部的個小鎮(zhèn)伊萬尼采,當時捷克共和國是奧地利帝國(1867年成為奧匈帝國)的一部分。這個地區(qū)在許多方面都非常傳統(tǒng),與布拉格或維也納這樣的大城市相比,它明顯落后于時代。這種環(huán)境有助于年輕穆夏在他往后的作品都帶有強烈的靈性,這種靈性甚至反映在他的用色、線條之上。少年時期的穆夏就下定決心成為一個畫家。然而,他被布拉格美術學院拒絕了。1881年,他搬到了維也納,在劇院里作為—個現場畫家工作。1887年,穆夏失去了贊助人的資助。他從維也納搬到巴黎,進行進步的培訓,并試圖以畫插畫,設計戲劇和芭蕾舞服裝維持生計。
事情在1984年的圣誕節(jié)發(fā)生了轉機。穆夏在個偶然的機會之下,被要求為當時巴黎最著名的女演員莎拉伯恩哈特(Saah Bernhardt)主演的新劇繪制個新的海報。他自愿在兩周內完成海報。1895年1月1日,《吉斯蒙達》出現在巴黎的街道上,穆夏舉成名。
隨后,他以優(yōu)美并富有裝飾性的繪畫風格而廣為人知。這次的展覽中,還有許多他的名作,如海報《茶花女》、四聯(lián)畫《一日時序》系列、《花卉》系列等招貼畫、《主的祈禱》繪本等。穆夏生圍繞著花和女性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商業(yè)海報與招貼畫,極具代表性。
現在,當新藝術運動風格的海報已經被世人所熟知時,我們或多或少都從不同的渠道看過新藝術運動風格的海報,因此,我們很難理解木穆夏的《吉斯蒙達》在許多方面的影響力。細看《吉斯蒙達》獨特的造型,柔和的色彩和精巧簡潔的繪圖技法與拜占庭式的裝飾相結合的技巧,在當時來說完全新穎的。他在尺寸上選擇了個特殊的窄長的形狀,與其他海報設計師相比,他使用的顏色顯得蒼白,畫面上盡是白色、米色、淡紅色、暗紫色、紅色和綠色,裝飾有金色和銀色??騼葎討B(tài)的線條使畫面中的女性形象仿佛帶有異國情調,和古典法國戲劇中的角色相得益彰。這些設計將幾何圖案中的動態(tài)線條相互對比、協(xié)調、呼應,它們時而緊湊,時而放松,這種線條之間的疏密關系與帶有情緒的人物結合起來,將情緒浮現于畫面之上。當然我們還應注意到衣服的裝飾花紋,它在表達上和人物頭飾、擺在腳下的服裝尾部是相呼應的。
新藝術運動的主要啟發(fā)是“自然”作為設計思想的個源泉。注重動植物在使用中的曲折和不對稱,以顛覆了工業(yè)為主的靜態(tài)直線結構。令人著迷的是,它其中包含更深的興趣。不僅是所選取的對象,從更大的背景下看,還有其線條營造的表面或三維物體的空間。同時,新藝術運動的作品又從日本浮世繪中汲取營養(yǎng),它吸收了其平面裝飾感強和線條、色塊依據造型主次變換粗細的特點。除了畫面效果以外,印刷也是考慮因素。日本的版畫為招貼畫、包裝等采用石板印刷作了示范。
“花”這素材恰當地在裝飾中使用,明顯是受自然的啟發(fā)。所有的裝飾從此以樹枝、花朵和葉子的形狀為靈感。那些直線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糾纏在
起的花束和枝蔓。這種強調裝飾和線形圖案不僅僅是裝飾性的,他還以它來營造空間感。在畫面上方的邊框描繪得更加細致,而背景則相對虛化,在表達上,我們可以看到畫面上方邊框的線條更加有力,而后方的線條比較虛弱和微細。在《日時序》的四個形象,我們幾乎看不到硬梆梆的直線,取而代之的是柔和的曲線。在穆夏的作品當中,線條是非常重要的,帶動畫面的節(jié)奏。在《日時序》中,他以線條來營造天中四段時間和四種形象。她們的頭發(fā)是柔軟的,短的;她們身上的衣裳是緊貼肌膚的,從畫框的左方滑向畫框的右方。她們像分別沐浴在清晨、日午、晚霞和晝夜之中,伴隨的是清晨的風、日午的太陽、晚霞之光和帶有月光的晝夜。
在新藝術運動中逐漸形成兩種風格:直線型藝術風格和曲線型藝術風格,毫無疑問,穆夏是曲線型藝術風格的杰出代表。他用感性的裝飾性線條、簡潔的輪廓線和明快的色彩效果創(chuàng)造“穆夏風格”。在他筆下的女性形象,穆夏會根據畫作的作用和對象、擺放的地方、畫中女性形象的身份而發(fā)生改變,同時,穆夏直也在選擇不同的構圖來突顯每幅畫作中的理念。對于許多新藝術家來說,風格的本質就是這個模式中的象征內容,“花”更是作為種具有精神能量和意義的視覺隱喻而出現。
新藝術運動與消費社會
在當時的巴黎,女性的形象通常將其定位在種強烈地鼓吹“消費”的風氣之中。而穆夏筆下的女性存在于自然之中,她們看起來像是在鄉(xiāng)村問行走的姑娘,帶著自然的活力。
在這里,我們可以再重申次穆夏所作的努力。從香煙和酒到火車票和自行車等招貼畫和海報,都是鼓吹“消費”。其中的女性形象是“引誘”去消費的最主要的部分。當人們看到更漂亮、更具有吸引力的女性形象在販賣某種產品和生活態(tài)度的時候,我們或許習以為常。但是穆夏大部分的商業(yè)創(chuàng)作,它所受歡迎程度取決于他廣告中這些新鮮的圖像的力量——這種力量不是來自工業(yè)社會和消費社會,而是來源于自然和傳統(tǒng)。盡管這些形象仍然用于商業(yè),但圖案中潛藏著她們自己的感覺、激情和力量。
此次展覽中除了一大批穆夏的繪畫作品和招貼畫及同時期其他捷克藝術家新藝術運動風格的作品。如弗朗特斯克畢勒克等的捷克新藝術運動風格藝術家的作品。與穆夏相比,畢勒克以雕刻、建筑,以及家具、陶瓷和書籍裝幀見長。兩人都對宗教題材以及象征主義感興趣,但在表達方法上有不同的傾向,與穆夏優(yōu)美動人的畫面效果相比,我們可以感受到,畢勒克的雕塑和繪畫更帶有“悲劇”色彩。除弗朗特斯克畢勒克的作品之外,這次展出還有玻璃制品為主的工藝美術作品、雕塑、家具等,多個維度地向觀眾展現了“新藝術運動”——這個延續(xù)長達10余年的形式主義運動在歐洲以及歐洲以外的地區(qū)產生的巨大影響力。
(編輯/雷煥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