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崇龍
2017年3月下旬,昆明市政協(xié)第十三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召開,民盟昆明市委建議:重建西南聯(lián)大,并將“西南聯(lián)大故里”打造為昆明的文化標志性符號?!独ッ魅請蟆贰ⅰ洞撼峭韴蟆?、《北京晨報》、澎湃新聞網等很多媒體都有報道,一時引起人們廣泛的興趣。
這一建議其實并不新鮮,20年前就有人大代表、政協(xié)委員提過,省委、省政府領導曾要我們作些論證。我當時曾請過一些大學和省級部門的專家和實際工作者座談過。大家認為,建議的初衷可嘉,但不可行,提出了不可行的若干理由。我這里結合現(xiàn)實情況略加整理,希望對今天還再提此建議的熱心人能有所參考。
其一,西南聯(lián)大之所以有名氣,8年抗戰(zhàn)中在極為艱苦的環(huán)境下培養(yǎng)了2 000多名大學生,并有800多名學生從軍,其中,不少成為社會精英,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師資強。西南聯(lián)大集中了北大、清華、南開三校的校長、院長、教師300多人,如蔣夢麟、梅貽琦、張伯苓、查良釗、鄭天挺、潘光旦、陳岱孫、葉企孫、馮友蘭、施嘉煬、陳序經、羅常培、陳寅恪、朱自清、吳晗、吳宓、聞一多、賀麟、金岳霖、芮沐、吳大猷、華羅庚、江澤涵、王竹溪、趙忠堯、李繼侗、楊石先、曾昭掄、陳省身、周培源、趙九章等教授,是當時全國高校各學科主要的大師。正如清華大學原校長、西南聯(lián)大三常委之一梅貽琦所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崩ッ鳜F(xiàn)在要重建西南聯(lián)大,有這樣一批大師級的院士、教授嗎?招聘這樣一批大師需要多少物質條件?即便有物質條件能招聘得到嗎?
其二,進入21世紀,現(xiàn)代化的要求要辦一所名校已經不僅僅是70年前梅貽琦所說,大學“有大師之謂也”,而至少要達到“211”“985”“雙一流”學校的水準。除了很強的師資隊伍,還需要解決相應的土地、校舍、教學儀器設備、圖書等辦學條件。這些條件國家按生均制定有標準,以現(xiàn)實物價測算,沒有30~50億元,是辦不了的。按現(xiàn)行高校管理體制,中央不可能投資,省里也難以投資,昆明市要辦的事還很多,能拿出這筆巨資辦高等教育嗎?民間籌資是可以辦,但也不是那么簡單。
其三,西南聯(lián)大是在抗日戰(zhàn)爭的特殊環(huán)境下,北大、清華、南開三校合并遷移來昆辦學的,以后又發(fā)展增辦了師范學院。1945年,三校搬回北京、天津,留下昆明師范學院(現(xiàn)云南師范大學)。西南聯(lián)大是歷史的產物,這個光輝的校名是北大、清華、南開、云師大四校共同的歷史遺產,有其知識產權,就是四校之一要使用這個校名,其他三校也斷難同意,何況四校之外的單位和個人!
其四,西南聯(lián)大在中國,乃至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產生過重大影響,其師生中涌現(xiàn)了很多頗有影響的人物,遍布全球,國內外很多地方都有西南聯(lián)大校友會,這些校友會、校友們能認同昆明市再重建一所西南聯(lián)大嗎?這個統(tǒng)一認識的工作恐怕是很難做的。
其五,改革開放近40年,我國已成為高等教育大國。2016年全國有普通高等學校2 596所,在校生2 894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2.7%;云南省有普通高等學校72所,在校生69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32.6%,無論全國還是云南,高等教育的發(fā)展不再是規(guī)模、數量問題,而是如何深化改革、提高質量的問題。中央已提出“雙一流”即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一流學科的目標任務,并公布了137所大學以及上千個專業(yè),其中,有云南大學。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一流學科,我們可以借鑒西南聯(lián)大的寶貴經驗。
至此,還能重建西南聯(lián)大嗎?我想結論已經很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