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樹臣*
春秋時代的孔子在西周初周公“以德配天”思想的基礎上,提出完整的“德治”理論。在孔子心目中,“德”有兩個層次。一是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如《論語·為政》:“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這種理論簡單而言即“富而后教”?!暗轮巍迸c“教化”是攜手同行的。二是泛指君子之道德品行。如《論語》所言仁、恭、寬、信、敏、惠、勇、溫、良、儉、讓、智、義、忠、孝、悌、恕、敬等。當然,廣義的道德還包括“孝慈”等宗法倫理道德。這些道德需要個人的修養(yǎng)和社會的教化才能獲得。
在孔子思想體系當中,“德”的思想源于“仁”的學說。簡而言之,“仁”是核心,“仁”在政治領域的外化就是“德治”或曰“德政”思想??v觀孔子的“德治”思想,可以概括為仁政富民、賢人教化。首先,君子必須修身,實行仁政。即統(tǒng)治者必須明白“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的道理,治理國家應當輕徭薄賦,不得橫征暴斂,為所欲為。其目的是獲得人民的擁護,實行輕徭薄賦讓人民富裕起來,這就是“重民”思想。孔子所謂君子之德實際上是實踐道德。君子要履行恭、寬、信、敏、惠等道德條目,必須要寬以待民,惠及黎庶,這樣就兼而完成了施政和修身。其次,君子要對人民進行教化。人民富裕了,衣食無憂,一方面對統(tǒng)治者心悅誠服,感恩戴德。另一方面,人民才有條件和時間去接受統(tǒng)治者的教化。教化的內容是父系家族的道德倫理規(guī)范和觀念,即所謂“禮”?!岸Y”是宗法道德倫理觀念和規(guī)范的集中表現。人民獲得這樣的道德倫理觀念,就會自我約束,不會犯上作亂。這樣就可以“刑錯而不用”。這就是“禮治”思想的重要內容。最后,統(tǒng)治者要對人民進行教化,自己首先要符合君子的要求,以身作則,率先垂范,這就是賢人政治的“人治”思想。①當我們使用“人治”一詞時,其實是面對著四種“人治”。第一是先秦儒家的“人治”,即“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的“為政在人”的“賢人政治”。儒家的“人治”思想源于古老的宗法貴族政體。在貴族政體下,各級貴族執(zhí)掌著其領地的政治、經濟、軍事、法律等權力,因此,其領地治理好壞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貴族領袖的個人素質。儒家要求統(tǒng)治者首先要符合做統(tǒng)治者的標準,要達到恭、寬、信、敏、惠等道德水準。為此,統(tǒng)治者必須實踐這些道德,從而獲得人民的擁戴。第二是古代法理學上的與“法治”相對應的“人治”思想。即在法律實踐中,“法”與“人”的作用孰為第一性的法哲學命題。法家主張“人”具有許多弱點和不確定性,治理國家應當靠法律;儒家認為法律是“人”制定的,又是“人”來執(zhí)行的,而“法”總是存在缺點的,要靠“人”來加以補救,所以治國應當靠“人”。第三是亞里士多德作為與“法治”相對應的為所欲為的“一人之治”的“人治”。應當指出,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是集權君主制,不是為所欲為的“一人之治”的“人治”。由此產生第四種認識,即當今大眾語言中的“人治”。大約指長官意志,一言堂,不民主,不尊重群眾,獨斷專行,不遵守法律制度,瞎指揮,甚至還可以延伸到特權思想,裙帶關系,任人唯親,權錢交易。 本文所謂“人治”特指第一和第二種內涵??鬃拥摹暗轮巍彼枷胧恰叭省钡膶W說的重要組成部分。孟子把孔子的“仁”學發(fā)展成“仁政”,并提出實現“仁政”的具體措施,比如“仁政必自經界始”,“制民之產”,農閑時“謹庠序之教”,對人民進行教化等等。這樣一來就把原先注重鐘鼓玉帛的形式之禮改變成倫理之禮,并把禮普及到民間??傊?,經過孔子的首倡、孟子的加工,最終形成了儒家的“德治”思想體系。應當注意,儒家的“德治”思想與“人治”主張是密不可分、融為一體的。
戰(zhàn)國時期的法家認為儒家的“德治”是不符合當時社會需求的迂腐之論,故提倡“法治”。法家的“法治”不僅是一個思想體系,也是一個宏觀設計。其通過變法,建立集權君主政體,在君主領導下實行“以法治國”。包括立法——制定成文法,用法律管理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司法——實施成文法,進行法律宣傳,普及法律知識,進行職業(yè)培訓,推動移風易俗,以實現“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的“大治”,富國強兵,統(tǒng)一天下。經歷了兩千余年的古代社會,法家的“法治”思想始終保持著自己的存在。法家“法治”的最初目標——通過改革建立統(tǒng)一的集權君主制政體,以取代分散世襲的宗法貴族政體,進而通過獎勵耕戰(zhàn)以富國強兵最終統(tǒng)一天下——不曾改變?!胺ㄖ巍钡奈屙椈驹瓌t也沒有改變——“法治”的第一個原則是屬于政體性的,即建立和維護集權君主政體;“法治”的第二個原則是屬于法體(法律實踐活動的宏觀樣式)的,即嚴格實施國家統(tǒng)一制定并頒行的“皆有法式”的成文法;“法治”的第三個原則是用詳細的法律條文嚴格制約官吏的施政行為,杜絕其對上的“欺君”和對下的“愚民”行徑,以保證法律在空間和時間上的一致性;“法治”的第四個原則是強調法律實踐的專業(yè)性和職業(yè)性,法律像儒家經典一樣值得去研究和實踐,古代的證據制度和法醫(yī)學是古代法學的重要成果;“法治”的第五個原則是倡導法官忠于國家和法律,不與特殊利益者同流合污,敢于同違法行為進行斗爭,必要時不惜以身殉職。這些法治的原始精神對今天的法治建設仍然具有借鑒意義。
習近平同志指出,“我國古代法制蘊含著十分豐富的智慧和資源,中華法系在世界幾大法系中獨樹一幟。要注意研究我國古代法制傳統(tǒng)和成敗得失,挖掘和傳承中華法律文化精華,汲取營養(yǎng)、擇善而用”。②參見習近平:《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載《求是》2015年第1期?!爸腥A法律文化精華”不僅包括儒家“德治”思想,還應當包含古典法治精神。
先秦“德治”與“法治”關系圖示
秦漢以后,儒法合流。其重要表現是“德治”與“法治”思想逐漸由獨立走向結合。思想逐漸轉向“德治”是先秦儒家政治法律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儒家在統(tǒng)治階級與被統(tǒng)治階級關系問題上,對人民的力量和價值有著更為深刻的見解。秦亡漢立,當時的統(tǒng)治集團和知識界都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總結強秦速亡的原因和教訓,最終在漢武帝時代確立儒學為正宗學術。曾經被法家視為迂腐之論的“德治”思想隨之成為國家制定政策的指導原則。特別是經過董仲舒陰陽五行的加工,孔子的“德主刑輔”說披上了神秘的外衣,似乎更加具有權威性。秦漢以后,儒法合流、禮法統(tǒng)一。正宗學術是儒法結合的新儒家思想。治理國家的最高原則是“德治”,“法治”成為“德治”的輔助手段。
秦漢以后的政治法律實踐活動受到“德治”思想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對人民力量的敬畏,在制定政策和立法之際,統(tǒng)治者會適當考慮人民的態(tài)度和接受能力?!暗轮巍币蠼y(tǒng)治者約束自己的過分行為,杜絕大興土木、橫征暴斂、窮兵黷武、與民爭利。要輕徭薄賦、予民休息。古代“德治”的特點是,既在社會領域注重倫理教育,又在政治領域注意對官僚群體的道德訓練。古代官僚兼朝廷官員和社會教師兩種角色于一身。官吏首先是正人君子才能有資格對人民進行教化。而正人君子必須經過修身、齊家的陶冶,才能進入治國的境界。古代“官本位”思想的深處隱含著民眾對圣賢的渴望。儒家的賢哲思想正是對這一民族心理的理論描述。在司法活動中,人的因素居第一位。因為法是人制定的,又靠人來實行,所以在司法活動中,法官常常將國法和人情結合起來,發(fā)揮個人感召力量并通過教育來調解結案,以期實現“無訟”和諧的理想。
儒家“德治”思想還反映在對待犯罪的態(tài)度上。儒家認為,社會存在的違法犯罪現象,其根本原因是人民的物質生活或精神生活方面出了問題。第一是統(tǒng)治者欲壑難平、橫征暴斂、大興土木,致使民不聊生,不能安居樂業(yè),不得不鋌而走險;第二是統(tǒng)治者不對人民進行教育,或者由于人民窮困潦倒,不具備接受教育的起碼條件,人們不知道違法犯罪是恥辱的事情,自然不會約束自己的行為。因此,要消除違法犯罪現象,統(tǒng)治者必須實行“德治”。為此,統(tǒng)治者必須約束自己的行為,克制自己的私欲,管好臣僚胥吏。要做到這些,必須修身養(yǎng)性,自我改造,讀好圣賢之書,即儒家經典。使君成為圣君,臣成為賢臣,才能實現天下太平,長治久安。
“德治”思想在司法政策中的表現是慎刑恤獄。在歷代統(tǒng)治階級看來,法律刑政雖然不可廢止,但治理國家不能單靠法律刑政。而且,一味推行法律刑政,往往會引起社會動亂。慎罰的思想起源很早?!蹲髠鳌は骞辍罚骸跋臅唬骸c其殺不辜,寧失不經?!蔽髦墚a生了區(qū)別犯罪的故意、過失、累犯、偶犯諸情節(jié),提出“罪止其身”(罪人不孥)“勿庸殺之,姑為教之”(《尚書·酒誥》)的刑罰原則。孔子、孟子視犯罪為社會現象,提出應從改變引起犯罪的社會條件即施行仁政入手,而反對一味嚴刑?!墩撜Z·子張》謂:“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可以說,“仁”成為歷代恤刑的精神支柱。歷代恤刑之舉,首推漢文帝除肉刑。誠如沈家本所說:“漢文帝除肉刑,千古之仁政也?!蔽牡巯略t:“夫刑至斷人肢體刻肌膚終身不息,何其刑之痛而不德也,豈稱為民父母之意哉!”雖然后世多有恢復肉刑之論,其言鑿鑿,然“仁人君子必痛止之”。漢代以降,慎刑恤獄措施甚多。比如,疑難案件的集體詳讞制,皇帝死刑復核勾決制,熱審、秋審、大赦之制,等等。清末修律,修律大臣沈家本上奏:“治國之道,以仁政為先。自來議刑法者,亦莫不謂裁之以義而推之以仁,然則刑法之當改重為輕,固今日仁政之要務,而即修訂之宗旨也。”③沈家本:《寄簃文存·刪除律例內重法折》,載《歷代刑法考》(四),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2024頁。沈家本主持清末修律,建議刪除凌遲、梟首、戮尸、緣坐、刺字諸酷刑,廢止民族、良賤歧視,禁止人口買賣,等等,事皆施行。這些改革開啟了中華法系近代化的路程。
總之,“德治”理論雖然多少帶有書齋氣,但是在古代政治法律實踐中的確發(fā)揮了一定積極作用。這主要表現在:第一,在“德治”思想支配下,歷代王朝程度不同地減緩了對人民征收的稅賦,有利于生產的恢復與發(fā)展,維護了社會的穩(wěn)定和安寧;第二,在“德治”思想支配下,歷代王朝在刑法刑罰制度方面都程度不同地進行了改良。比如,從墨劓剕宮大辟的前五刑,演變到笞杖徒流死的后五刑,比如,監(jiān)獄管理方面的死刑復奏、熱審、秋審、勾決、大赦等等。這些改良措施符合社會文明發(fā)展的大方向。
“德治”目標的實現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教育,而法律是教育的有力保障。教育的內容就是宗法道德倫理觀念。中華法系作為世界主要法系,其特征之一就是倫理主義精神。倫理主義亦即家族主義,即崇尚宗法家族的秩序、行為規(guī)范和倫理道德。世界上沒有哪個古老法系像中華法系那樣,始終以倫理主義作為其法律實踐活動的價值目標?!凹易逯髁x及階級概念始終是中國古代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特征,它們代表法律和道德倫理所共同維護的社會制度和價值觀念?!雹荟耐妫骸吨袊膳c中國社會》,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327頁。倫理主義的社會基礎是宗法家族的親人之愛。這種親人之愛一方面維系著家族的生存與發(fā)展,另一方面又作為一種基本生活體驗而推廣到社會,即“仁及天下”。至遲到西周,就出現了具有倫理色彩的法。《尚書·康誥》以“不孝不友”為“元惡大憝”,要求“刑茲無赦”。此為《孝經·五刑》“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的濫觴。秦律規(guī)定:免老告子不孝,官府應立即查辦。西漢奉儒學為一尊,而后“以服制論罪”“犯罪存留養(yǎng)親”“子孫違犯教令”“同姓不婚”,父母在,禁止“別籍異財”“七出”“義絕”“三不去”“官當”“八議”“十惡”等等相繼入律。及至《唐律疏議》成立,原先的民間禮儀大都因為被國家提升為成文法律而獲得極大權威。這樣,過去那種“出禮則入刑”的“禮”“刑”相分離狀態(tài),就變成“禮”與“刑”合為一典,不分彼此了。
儒家“德治”思想從一開始就給法律和刑罰留有適度的空間。儒家始終不是一般地排斥法律和刑罰的作用。但是,正如《論語·為政》所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钡赖聜惱硪?guī)范的作用高于國家法律,能夠持久地發(fā)揮作用并實現長治久安。要讓人民做到有恥守禮,只能靠教育而不能靠政令刑罰。而要求人民接受教育,必須改善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為此統(tǒng)治者必須實行德治仁政。在一定條件下,儒家的德治思想有利于制約統(tǒng)治階級的任意行為,有利于社會的穩(wěn)定和生產的發(fā)展。
法家的“法治”是構成中華法系的重要支柱。法家的“法治”對后世產生了極大影響。這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其一,“法治”所確立的以郡縣官僚制為基礎的中央集權的君主政體,為后世歷代王朝所沿用;其二,在法家“法治”思想指導下初步完善的成文法典為后世諸朝法律規(guī)范的重要形式;其三,法家“法治”所維護的地主階級土地私有制、官僚、父系家長特權的法律精神,為后世統(tǒng)治階級所繼承;其四,在法家“法治”精神指導下,經過法律實踐經驗的不斷積累,開始萌發(fā)了一種新的法律樣式,即適用成文法典與適用判例相結合的“混合法”樣式。西漢以后,以儒家經義為指導的“春秋決獄”,成為儒法融合的重要媒介和催化劑。
在古代刑法領域,通過國家立法司法活動,民間禮俗不斷成文法化,嚴格說是刑法典化,即學界長期所謂“中國法律儒家化”。然而在社會其他領域如行政管理、農牧手工業(yè)生產、貿易、賦稅、徭役、國防軍事、獄政等方面,國家法律實踐活動一直遵循其本身的規(guī)律繼承和發(fā)展著。在這些領域似乎沒有發(fā)生明顯的“儒家化”。在中國法史研究中,那種無意中忽視法家法治在中華法系形成和延續(xù)過程中的作用的傾向,值得注意??梢哉f,沒有法家忠于國家法律的法治精神和成文法體系,就沒有中華法系??v觀作為古代刑法典之模范被譽為“一準乎禮”的《唐律疏議》,其中有80余條可以從云夢秦簡中找到它們的原型?!短坡墒枳h》其文凡502條,據不完全統(tǒng)計,與宗法倫理相涉者98條,維系王朝秩序者267條,據此,若謂唐律半準乎禮,半準乎法,得無宜乎。⑤參見武樹臣:《禮法融合與古代刑法文化的演進——兼論“中國法律儒家化”命題的不足》,載楊一凡:《重新認識中國法律史》,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版,第135頁。
古代王朝為了保證國家對社會的有效統(tǒng)治,保障國家法律在空間上和時間上的一致性,曾經采取各種措施對官僚的權力加以指導和限制。其特點是剛性制約與柔性制約相結合,也可以稱作“法治”與“德治”相結合。剛性制約指國家法律和考核。歷代王朝通過立法對各級各類官員的職權范圍規(guī)定得十分詳盡,這種完善的規(guī)章制度是保證官員依法行使職權預防權力濫用的有效屏障;考核包括評定黜陟的定期考核和隨時究舉的動態(tài)監(jiān)督。所謂柔性制約指“官箴”。“官箴”是官吏施政執(zhí)法判案具體經驗的總結,實際上成為提高官吏業(yè)務職守和道德品行的培訓教材?!肮袤稹背舜罅康赖聴l目即“居官格言”,還有“為吏須知”,涉及錢糧、農桑、市賈、國課、教化、刑獄、防御等各項職守。這些道德教訓和具體施政指南實際上成了古代官員利國、利政、利民和保官、保節(jié)、保命的座右銘、護身符。
從某種角度而言,中華法系的本質特征就是“德治”與“法治”相結合??v觀古代法律實踐活動的經驗教訓,可以發(fā)現,凡是“德治”與“法治”結合得比較好的時期,社會就穩(wěn)定和繁榮,否則就會產生弊政和動亂。
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跨世紀的歷史選擇,也是中華民族的百年期盼。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對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作出全面部署,并提出“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這既是對改革開放以來法治建設經驗教訓的總結,又是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和治國理政規(guī)律的理論創(chuàng)新。
習近平同志指出:“道德是法治的基石。法律只有以道德為支撐,才有廣泛的社會基礎而成為維系良治的良法”“不是什么法都能治國,不是什么法都能治好國。越是強調法治,越是要提高立法質量”。⑥《法治中國》,人民出版社、學習出版社2017年版,第6、33頁。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了“良法善治”的基本理念,中國的法治建設實際上也貫徹了“良法善治”的基本理念?!傲挤ā笔恰吧浦巍钡那疤幔贫ǔ龇系赖聵藴实姆墒欠ㄖ谓ㄔO趨于完善的基本前提?!傲挤ā睉斠员U先嗣竦母l頌樽谥?,以維護公民的權利為首務,以制約公權力為手段,從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社會主義國家的長治久安。
亞里士多德曾經作出關于法治的著名闡釋——法律得到普遍遵從,法律本身是良好的法律,良好的法律取決于良好的政體。法律支配社會的前提是法律本身具有道德屬性,它預先排除了惡法的統(tǒng)治。黨和國家提出“德治與法治相結合”的命題,正是體現了中國法治建設對于道德的追求?!暗轮巍迸c“法治”共同構成了中國法治建設的重要話語。道德作為一種價值體系,對于法律而言是一種內在的支配力量,它在向法律滲透的過程中賦予法治以價值合理性。我們對于傳統(tǒng)優(yōu)良道德的承繼及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弘揚,構成了中國法治建設的重要內容。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確立,為中國法治建設的道德追求確立了基本的原則和標準,是實現“良法善治”的基本前提。
在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初級階段,我們在重視法律作用的同時,應當更加重視人的作用,重視各級領導干部的政治道德素質,以期使依法治國和賢哲精神攜手同行。合格可靠的法治隊伍是推行法治建設的組織保障。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強調:“各級領導干部要對法律懷有敬畏之心,牢記法律紅線不可逾越、法律底線不可觸碰,帶頭遵守法律,帶頭依法辦事”“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辦事作為考察干部的重要內容”。這實際上在考察領導干部的標準中增加了“法治”內容:一、懂不懂和遵不遵守憲法和法律;二、懂不懂和尊不尊重人民的各項權利;三、能不能在日常工作當中嚴格依法辦事。
亞里士多德在論述“法治”的要素時指出:法律須得到普遍的遵守,法律本身應當是良好的法律。那么,如何判斷法律是否良好呢?這就需要一種在社會中居于統(tǒng)治地位的價值觀。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同樣離不開價值基礎和價值方向。今天所謂“德”即指導當今社會生活的價值基礎和價值方向,其具體表現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黨的十八大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是國家制定政治、經濟、社會政策的指導原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是國家制定法律、執(zhí)行法律和司法活動的指導原則;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是國家進行教育和維護良好風尚的指導原則,同時也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規(guī)范。
今天的“德”是保障“法”成為“良法”的精神力量。沒有“德”,法就會走樣,甚至會背道而馳。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應當是評價當今法律實踐活動正確與否的道德準則。法律作為管理經濟生活的規(guī)范,應當以強國富民、增進人民福祉為目的。法律的制定和實施應當體現人民當家做主的精神,應當與世界法律文明同步,應當兼顧社會各個群體的合法利益,實現社會整體的和諧。法律實踐活動如果背離了這些原則和精神,就在一定程度上背離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會出現方向性的偏差。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是空中樓閣,不是靠坐而論道,寫幾篇文章,拍幾部電視劇就能實現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現既不能靠以往的群眾運動,也不能靠一些學者的講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現只能靠“法治”實踐,“法治”實踐是實現“德”的唯一的根本的渠道。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如果離開了“法治”的實踐活動,背離了“法治”的基本要求,那么,“德”不僅不會實現,“德”的本來面目還可能被扭曲,甚至會開歷史的倒車,退回到無序的社會狀態(tài)中去。
當今的法治建設應當汲取古代法治的傳統(tǒng)精神。但是,古代的法治與現代法治存在質的差別。中國古代的法治屬于古典法治。從理論角度而言,先秦法家的法治學說代表了古典法治的理論形態(tài)。法家法治的目標是實行變法,“以法治國”。法家的“法”是新型國家即集權君主國家制定的成文法,成文法用婦孺皆知的文字寫就并且公布,使民眾預先知道何種行為系違法犯罪又應當承擔何種責任。同時“使吏不敢非法遇民”,使民“不敢非法以干法官”。經過充分的立法活動使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皆有法式”,“天下事無小大皆決于法”。在法家思想的支配下,秦國變法而富強,終于建立了具有統(tǒng)一法律、機構、領土、文字、度量衡的集權制國家。古典法治必須經過質的改造才能走向現代法治。這種改造包括健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運用法律來維護公民的權利和制約公權力,包括始終堅持實現人民福祉的法治價值方向。今天的“法”雖然仍具有管理社會、鎮(zhèn)壓敵人的基本職能,但從實質而言,法已經是制約公權力的牢籠和保障人民權利的守護神。社會主義法治所具有的自由、平等、公正精神,無不與法的人民性相聯系,這也正是“以人為本”精神的體現。人民當家做主的政治權利,參與管理國家社會的權利,在經濟、文化領域享受的各種權利,都需要法的確認和維護。沒有法,上述權利就無法實現。人民的權利如果不能確實得到維護,那么,再完備的法律體系和制度設施也就成了供人們欣賞的象牙之塔。我們的法律應當成為促進人民與國家結成命運共同體的鏈條。
古代法律實踐的經驗教訓顯示,施行“德政”“仁政”離不開統(tǒng)治者清醒的政治覺悟。推行“禮治”則離不開統(tǒng)治者的表率作用和人格魅力。實行“法治”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皇帝、貴族和官僚群體的實際態(tài)度。因此,今天的法治國家建設,不能忽略“人”的作用。儒家的“賢人政治”即“人治”思想仍然具有現實意義。儒家的“人存政舉”“人良法行”的“賢人政治”論仍然具有一定借鑒意義。儒家認為,在國家政治生活中,作為統(tǒng)治階級特別是最高主宰者的“人”的作用是第一位的,而法律的作用則是第二位的。統(tǒng)治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統(tǒng)治者如果能夠以身作則,嚴于律己,百姓自然自覺效法,上行下效,如影隨形,如音隨響,這就用不著發(fā)號施令了。相反,國家雖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條文,而統(tǒng)治者帶頭不執(zhí)行法令,率先破壞法制,那么法律制定得再好,也無濟于事??梢姡胺ā钡淖饔秒x不開“人”的作用。因此,實現“法治”與“德治”相結合,離不開“人的建設”。而“人的建設”自然離不開人的精神境界和道德境界追求。因此,“人的建設”的實質仍然是道德建設。
首先,實現“法治”與“德治”相結合,必須始終抓住黨和國家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從法律實踐的層面來看,法律的制定和實現離不開公權力職業(yè)群體的作用。習近平說:“各級領導干部在推進依法治國方面肩負著重要責任,全面依法治國必須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雹咔耙?,人民出版社、學習出版社書,第108頁。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明確指出,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要支持法院、檢察院依法獨立公正行使職權。建立領導干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制度。習近平關于全面依法治國必須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的論斷意義重大,領導干部對法治的態(tài)度影響著社會大眾對法治的態(tài)度。領導干部以身作則、身先士卒,才能帶動全社會信法尊法守法。
在今天的領導體制下,在法治建設的初級階段,各級領導干部的個人素質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們既是依法治國的重要組織者和推動者,也是道德建設的積極倡導者和示范者。只有領導干部帶頭學法、模范守法,才能帶動人民遵守法律。只有領導干部以德修身齊家,才能以德立威、以德服眾。領導干部要努力成為全社會的道德楷模,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講黨性、重品行、作表率,帶頭注重家庭、家教、家風,保持共產黨人的高尚品格和廉潔操守,才能帶動全社會崇德向善、遵紀守法。
其次,實現“法治”與“德治”相結合,必須要抓好法治隊伍建設,提高法治工作隊伍思想政治素質、業(yè)務素質和道德水平。實施依法治國,必須有一支具有合格政治、業(yè)務、道德素質的法治工作隊伍?!耙缘轮螄钡谋举|內容是強調國家公務人員特別是法治隊伍的素質,其中特別強調的是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質。從某種角度而言,今天的“以德治國”和歷史上“以德治吏”的吏治傳統(tǒng)是相通的。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大力提高法治工作隊伍思想政治素質、業(yè)務工作能力、職業(yè)道德水準”。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就要重視發(fā)揮道德的教化作用,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為全面依法治國創(chuàng)造良好人文環(huán)境。實施依法治國,必須有一支具有合格政治、業(yè)務、道德等綜合素質的法治工作隊伍。從某種意義上而言,這支隊伍就是黨的各級組織和公務員群體。因此,“以德治國”的本質是強調國家公務人員特別是法治隊伍的素質,其中特別強調的是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質。
再次,法律實踐特別是司法實踐離不開法官群體的主觀創(chuàng)制精神。中國古代素重成文法。從《睡虎地秦墓竹簡》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的成文法已經蔚為大觀,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已經“皆有法式”。但是,由于成文法本身的弊端——它既不可能包攬無遺又不可能隨機應變,于是就產生判例(廷行事)。荀子最先發(fā)現成文法的不足,并首倡“有法則以法行,無法則以類舉,聽之盡也”(《荀子·君道》)的混合法理論。經過長期實踐,終于形成了“人法并用”的思想和“律例結合”的司法藝術,即古代“比附援引”傳統(tǒng)。按儒家的說法是:“為政在人,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禮記·中庸》)。在法律領域,“賢人政治”的意思是說,在立法、司法過程中,作為法官的“人”的作用是第一位的,法律條文的作用是第二位的。因為法律是“人”制定的,好的“人”自然可以制定出好的法令和判例。法律和判例是靠“人”來執(zhí)行的,有了好的法律但沒有德才兼?zhèn)涞姆ü僖彩峭魅?。同時,法律的規(guī)范作用畢竟有限,它們不可能包羅無遺,不可能預先描述各種具體復雜的情況,更不可能自己隨機應變去適應變化了的新形勢,只有靠法官憑借法律意識靈活掌握。法官的素質便直接決定著審判的質量并左右著司法的公信狀態(tài)。2010年,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究其實質,只是成文法體系形成,還缺少判例法。由于缺少判例法,我國的司法常常在微觀領域停步不前,等待立法或司法解釋來解決。由于缺少判例法,特別是成文法條文的籠統(tǒng)寬泛,給法官相當大的自由裁量權,從而造成同案異判、司法不一。重建中國式的判例法,需要大的理論勇氣,需要文化和理論自信,需要尊重法官群體的首創(chuàng)精神。
又次,實現“法治”與“德治”相結合,離不開人民群眾的深度參與。法治建設是全體人民有目標有計劃的自覺行動,又是一項巨大的社會工程。因此,法治建設離不開全體人民的自覺實踐行動和深度參與。這種深度參與就是基層群眾自我管理的自治實踐。其理由有四:一、在社會管理當中,政府并不是萬能的。社會生活異常復雜多樣,總存在一些政府不可能管而且也管不了甚至就不該管的事項。這些事項與其空置不如交給群眾自我管理。群眾自我管理和自治不是獨立于政府或游離于政府,而是接受政府的指導。二、國家法律的作用是有限的。天下事錯綜復雜、隨時變化,社會生活的領域異常廣闊,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將所有事務均納入法律調整的范疇。那些國家法律無法企及的領域,正好宜于社會自治規(guī)范來調整。自治規(guī)范也不是獨立或游離于法律之外,而恰恰是法律的延伸。三、我國的法治建設不可能獨立而行,法治建設離不開社會主義民主建設。民主建設與法治建設是攜手同行、相得益彰的。民主建設不僅是法治建設本身應有之義,而且會給法治建設提供新的動力。群眾自治是促進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的重要渠道。四、群眾自治是實踐共產主義理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以人為本”和“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必然途徑。法治建設不是少數專業(yè)人員的職業(yè)活動,而是全體人民共同參與的重大社會實踐。沒有全體人民的參與就失去源源不斷的生命力。人民群眾只有經過深度參與才能培養(yǎng)現代民主法治意識和實踐能力?!白灾巍笔菄艺\用行政和法律手段管理社會之際,允許民眾實行自我管理的一種方式。法治建設的初始目標在于確立法治秩序。法治秩序自然以國家法律為基礎。然而構成法治秩序的因素是多元的,其中就包括自治秩序。自治秩序是法治秩序的堅實基礎。黨的十八大以后,依法治國被納入“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強調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化建設。法治社會離不開群眾自治。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支持各類社會主體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發(fā)揮市民公約、鄉(xiāng)規(guī)民約、行業(yè)規(guī)章、團體章程等社會規(guī)范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惫糯纳鐣刃虻拇_立,除了國家法律之外還有大量家法族規(guī)、鄉(xiāng)規(guī)民約、行業(yè)習慣。這些非法律規(guī)范在國家權力鞭長莫及的領域發(fā)揮著實際的作用。因此,在法治建設中如何借鑒古代經驗,引導和加強群眾自治建設,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實踐課題。成就高度發(fā)達的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不能缺少經過民主法治訓練的群眾。如果需要訓練,就從群眾自治開始。
最后,實現“法治”與“德治”相結合,必須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核心價值觀。法治建設是在公共領域進行的。法治建設離不開公共道德的有效支撐,同時公共道德建設也需要法治的維護。我們在思想道德領域的艱巨課題是,清掃傳統(tǒng)的以狹隘族親為基礎的私人道德觀念,樹立社會主義公共道德觀念。否則,我們的法治建設會時時面臨落后的傳統(tǒng)觀念的阻滯。我們在汲取古代法治精神的同時,也要珍視傳統(tǒng)的以天下為己任,提倡公義公民公法道德資源。社會主義新道德的形成,離不開對傳統(tǒng)道德的批判繼承,正如羅素所說:“如果這一切要得以成功,中國的道德觀念要大大地變更。要用公共思想取代舊時的家族倫理觀念。經營私人事業(yè)時的誠實美德要轉到國家事業(yè)上來?!覀儽仨氈溃鲜龅男碌赖率潜夭豢缮俚?。沒有了這些新觀念,任何國家社會主義制度都必將失敗?!雹啵塾ⅲ萘_素:《中國問題》,秦悅譯,學林出版社1996年版,第195頁。我們今天實行法治國家建設,當然應汲取儒家注重道德教化的思想主張。但同時應當注意消除傳統(tǒng)的族親觀念。族親觀念是血緣熟人觀念、差異性觀念。這種觀念與公共道德觀念形成雙重道德標準。比如在古代,官員的枉法受賄行為,對于朝廷是貪官污吏,而對于家族則是孝子賢孫。比如“孝”的觀念,其本身特指子女對父母長輩的感情和義務,并不涉及周圍的陌生人。我們今天實行法治國家建設,當然應該汲取法家注重法律作用的思想主張。但同時應當注意消除傳統(tǒng)的 “以天子之是非為是非”的尊君唯上觀念。在這種傳統(tǒng)的族親唯上觀念支配下,國家公權力有可能私人化,國家公職有可能家丁化。其危害甚至可以毒化司法,使國家司法權成為維護私人既得利益的工具。但是,將古代的“禮”和“法”進行比較,“禮”是跨歷史的血緣觀念,“法”似乎多少具有公開、平等和個體自然人的精神,多少帶有超血緣的地域色彩。因此,“法”比“禮”具有更明顯的公共性。法家法治的貢獻是使陌生的個人與個人之間、個人和國家之間建立起簡潔的權利義務關系,使法律具有最初的公共性,使個人因為脫離了血緣家族的羈絆而獲得發(fā)展。國家法治建設的目標正是建立新型的公共行為規(guī)范。回顧儒家之禮所具有的先天血緣差異性和法家之法所具有的尊君唯上政治等級性,它們顯然都為現代法治精神所不容。
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核心價值觀之際,我們應當重新發(fā)掘古代“仁”的觀念。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說,二十一世紀可能是中國的世紀。他在接受日本朝日新聞社記者采訪時說,現在是世界的戰(zhàn)國時代,這是一個失掉了共同目標和共同價值觀的世界,能夠收拾這一局面的,恐怕就是中國。⑨參見[日]深代惇郎:《偉大的預言》,載《天聲人語》,東京朝日新聞社1977年版,第349頁。在湯因比看來,中國之所以能夠承擔起引導世界和平發(fā)展的歷史責任,是因為中華民族素來講究道義,這個道義就是互相尊重、相互平等的“仁”。中國古代法律文化當中有許多重要的觀念。大體而言,“禮”是調整血緣親族內部關系的倫理觀念,“德”是調整支配階級與被支配階級之間關系的政治觀念,“法”是調整皇權與官僚群體之間關系的治理觀念。但是,這些觀念還都沒有上升到哲學的層次。真正上升到哲學層次的也許只有“仁”。如果說,歐洲中世紀的文藝復興是通過神的折射來發(fā)現人的價值的話,那么,中國古代的“仁”則是一個人從對方的瞳孔里看到自己的映像?!叭省辈粌H是中國法律文化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當中最重要的價值觀念。我們知道,“仁”曾經對中國古代社會生活包括政治法律實踐施以極大影響,“仁”實際上成為推動中國古代法律從野蠻不斷走向文明的精神力量。
古文字中的“仁”反映了遠古先民“抵足而眠”的風俗習慣,即“相人耦”。由此演化出夫妻之間、兄弟之間、母子之間的親密感情、行為規(guī)范和道德意識??鬃訉χ袊幕呢暙I之一是締造了“仁”的學說。他在堅持血緣親族的“孝慈”之“仁”的同時,將“仁”提升為以個體自然人為基礎的陌生人群體的“忠恕”之“仁”,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從而使“仁”成為個體自然人的圣經。⑩參見武樹臣:《尋找獨角獸——古文字與中國古代法文化》,山東大學出版社 2015年版,第270-337頁?!叭省辈粌H屬于儒家,不僅屬于中國,還屬于人類?!妒澜缛藱嘈浴芳次樟恕叭省钡挠^念,由于在國際語言中找不到與“仁”相對應的詞,“仁”被翻譯為“良心”。?參見鞠成偉:《儒家思想對世界人權理論的貢獻》,載《環(huán)球法律評論》2011年第1期。世界宗教大會通過的《全球倫理宣言》確認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為人類普適的“道德金律”。?參見潘斌:《人際和諧的倫理探源》,載《倫理學研究》2012年第4期??梢哉f,“仁”是中華民族奉獻給人類的寶貴精神財產。“仁”所具有的善良、平等意識和對他人他物的深切的同情心,永遠藐視那種權衡利害、損人自利的小人之心,成為君子世代追求的終極目標。仁是博愛精神,仁是人的群體,仁是理性世界,仁是共存共榮。大家都是同樣的人,大家生活在一個世界,理應和平共處。仇怨使人偏執(zhí),寬容使人偉岸。你希望他人如何待你,你就首先應當如何待人。你種植友愛,就收獲和平。你種植霸道,就收獲沉淪。中華民族的“仁”與世界其他宗教教義一樣,具有凈化人類內心世界的力量?!叭省钡木辰缗c理想和人類共同價值觀并行不悖、攜手同行。
但是,中華民族如果真要承擔文化復興這一歷史重任,她首先必須強盛,必須完成偉大的民族復興。民族復興是偉大的社會工程,其實施的渠道就是實行“依法治國”的“法治”。這是中華民族經過長期實踐總結經驗教訓之后作出的歷史性選擇。中華民族正在走向世界,她心存仁義,手持法典,在正確的道路上義無反顧地前行。
我們研究法家法律傳統(tǒng),研究中華法系的成果,除了追求學術意義之外,更應當注重史為今用。我們不僅可以通過那些經過數千年實踐而總結出來的經驗,為我們今天的法治實踐活動增加營養(yǎng)和水分,而且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從中獲取民族智慧和文化自信。從這個意義來說,那些似乎遙遠的經歷和崢嶸的歲月從來就沒有遠去——它們始終就在我們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