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李斌 郭 晶 Chen Libin & Guo Jing
(1.2.西南林業(yè)大學設計學院,云南昆明 650224)
近年來,自閉癥的發(fā)病率日益增長。2017年《中國自閉癥教育康復行業(yè)發(fā)展狀況報告》顯示,我國自閉癥患者超過1000萬,兒童患者超過200萬,并以每年近20萬的速度增長,兒童自閉癥已占我國精神殘疾首位,且男性患者明顯多于女性患者。目前中國的北京、南京、青島、廣州、重慶等城市已建設了自閉癥康復中心,但有83.3%的自閉癥康復中心是民辦機構,絕大多數(shù)康復空間環(huán)境較差,康復設備不夠齊全,對康復人群存在一定安全隱患。對自閉癥這一特殊的病癥需要較長周期且逐步康復的過程,良好的康復空間與專業(yè)的康復方法能夠使自閉癥兒童盡快恢復其身體的各種機能。因此,在自閉癥兒童日益增加,社會各界對特殊群體重視度提升的背景下,完善自閉癥兒童的服務體系已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重要,且占用時間比較長[2]。自閉癥通常發(fā)病于嬰幼兒時期,而最佳的治愈時期是0-6歲的年齡段,及時治療可以緩解癥狀,恢復其與同齡孩子正常溝通交流學習的能力(圖1)。創(chuàng)造一些科普教育類的學習環(huán)境和游戲區(qū)域,設置符合自閉癥兒童康復需求的空間[4]。
自閉癥(autism 或 autistic disorder)又稱孤獨癥,是一種由大腦神經以及基因的病變所引起的綜合癥,主要癥狀包括人際關系隔離、語言的困難及行為障礙等。自閉癥又是一種“沒有病痛”的癥狀,一種廣泛性的行為發(fā)展障礙,從發(fā)現(xiàn)至今70多年的時間里對其發(fā)病原因仍無法確定[1]。自閉癥屬于精神類疾病,藥物治療只能在疾病急性發(fā)作期內使用,但對于后期的心理治療、精神護理與康復更為
兒童自閉癥患者主要有生理、心理以及認知方面的特征。首先,從生理方面的特征來看,自閉癥兒童存在一定的行為障礙,表現(xiàn)為肢體動作僵硬和不協(xié)調。其次,從心理方面的特征來看,心理疾病導致自閉癥兒童長期被病痛折磨,促成兒童心理不健全、精神失常且處于極度緊張狀態(tài),因其缺乏自信心和自我肯定而感到自卑,且自我控制情緒的能力較差,時常作出過激的行為。此外,自閉癥兒童不愿與人交流,長期處于自我封閉狀態(tài),存在一定的交往障礙。再次,從認知能力方面的特征來看,部分自閉癥兒童存在一定的智力障礙,思維想象能力較弱,對于自然規(guī)律和生活常識缺乏清晰的認識[3]。
自閉癥兒童的生理、心理、認知方面的特征影響其正常的生活、學習、交流,自閉癥兒童的康復空間環(huán)境直接影響著自閉癥兒童的康復效果。在自閉癥兒童的康復空間設計中,設計師應從空間規(guī)劃、色彩選用、材質選擇等方面盡量提供一個舒緩不良情緒、放松精神和促進社會交往行為的活動空間,有意識地
自閉癥兒童康復空間的設計應以保障兒童身心安全為基礎,體現(xiàn)“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選擇可靠、安全、無毒的室內裝飾材料是保證兒童健康的重要因素。自閉癥兒童康復空間的裝飾材料選擇與家具的選用上,應盡量選用環(huán)保、純天然、材質舒適的材料,康復空間裝修完畢后需通風晾置,使用檢測儀檢測室內空氣質量是否達標,達標后再進行使用[5]。
此外,自閉癥兒童因其病情,認知能力有障礙,無法辨別不安全的因素,對有可能產生危險的環(huán)境和行為沒有規(guī)避的意識。在自閉癥兒童康復空間設計中,空間的流線設計要簡潔明了、導向元素清晰易懂;活動空間相對封閉,活動范圍標志明確;地面設計要易于通行,不設有障礙物;走廊和樓梯光線充足,陰暗處設有感應燈;樓梯懸空處放置安全防護網(wǎng)設備;樓梯處應設有適合幼兒高度的扶手;樓梯臺階高度應適合兒童行走,寬度不應過窄(圖2);樓梯扶手使用溫潤的材質;各種家具和箱柜的邊緣無棱角,箱柜擺放高度和位置易于兒童取放物品;兒童活動范圍內禁止放置塑料袋、小物件等不安全物品。自閉癥兒童還處于生長發(fā)育期,他們心靈中的安全意識和防范危險的能力尚未建立,因此,設計師在自閉癥兒童康復空間設計中,應避免因環(huán)境設施中的不安全因素給兒童帶來的傷害,幫助自閉癥兒童平安健康地成長[6]。
■圖1 自閉癥兒童示意圖
■圖2 樓梯扶手示意圖
■圖3 自閉癥兒童與治療師示意圖
■圖4 自閉癥兒童康復空間色調示意圖
自閉癥兒童康復空間不僅要滿足基本的飲食起居功能,還應滿足學習、玩耍、治療的功能,為其創(chuàng)造良好的治愈環(huán)境,使自閉癥兒童的康復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療效。因此,自閉癥兒童康復中心的功能空間應有自閉癥兒童使用的生活用房、康復訓練用房以及工作人員使用的各種輔助功能用房三個部分。各功能之間各自獨立又相互聯(lián)系,其中康復訓練區(qū)域和兒童活動區(qū)域是自閉癥兒童康復空間的核心部分。自閉癥兒童使用的生活用房包括活動室、教室、休息室、衛(wèi)生間等;康復訓練用房包括物理治療室、聽統(tǒng)訓練室、感統(tǒng)訓練室、五感訓練室、集體活動教室、圖書閱覽室、音樂治療室、手工制作室、游戲治療室、沙盤治療室、情景模擬室、生活技能訓練室、多功能廳等;工作人員使用的輔助功能用房包括行政辦公室、會議室、監(jiān)控室、值班室、檔案室、教具儲藏室、家長溝通培訓室、心理咨詢室、廚房、餐廳、洗衣房、衛(wèi)生間等。合理有效地對自閉癥兒童康復空間進行功能分區(qū),能夠促進自閉癥兒童、自閉癥兒童的家人及康復治療師的較好地溝通和學習,有效推進自閉癥兒童的康復進度(圖3)[7-8]。
自閉癥兒童由于性格孤僻,興趣狹窄,長期處于自我封閉狀態(tài),康復空間中創(chuàng)建趣味性強的互動空間,會增加自閉癥兒童的好奇心,促進其主動、積極地認知事物。根據(jù)自閉癥兒童的特征,康復空間中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塑造能夠給自閉癥兒童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體驗的趣味空間和互動空間,通過有活力的空間造型、溫馨的色彩、芳香的氣味、豐富的質感及符合生命律動的聲音來刺激自閉癥兒童的感覺神經,提高其敏感度,激發(fā)其主動參與空間中的創(chuàng)設情境,兒童所產生的行為能夠有恰當?shù)囊魳仿暬蛘咦匀唤缰羞m宜的風聲、雨聲、水聲、動物鳴叫聲等回應,起到愉悅舒緩患者身心的功效。在康復空間中還可增加一些趣味性強的、多人合作的游戲項目,通過治療師引導患兒與他人共同游戲,分享愉悅體驗,促進自閉癥兒童與他人的交流意愿,提高其專注力和交流能力[9]。
色彩除了具有空間的識別、導向、審美、標志和視感等作用之外,還能夠對自閉癥兒童時常伴有的不良情緒有著很好的調節(jié)作用。不同的色彩給人的心理刺激不同,影響人的知覺、情感,使人產生不同的心理感受,活潑或憂郁、興奮或沉靜、輕松或沉重。據(jù)相關調查結果顯示,自閉癥兒童在色彩上偏愛冷色,對顏色的偏好順序不同于普通兒童。正常兒童在色彩上的偏愛順序為:紅、橙、綠、藍、黃、紫,而自閉癥兒童在色彩上的偏愛順序為:綠、藍、紅、紫、橙、黃,因此,自閉癥兒童最喜好的色彩為冷色系,大面積的紅色、橙色等暖色調會刺激到自閉癥兒童的感官和情緒[10]。由于自閉癥兒童自我情緒控制力較差,自閉癥兒童康復空間中若出現(xiàn)大面積紅色等暖色系,易使其情緒激動而發(fā)怒或興奮,自閉癥兒童康復空間色彩的選用可以采用綠色、藍色等冷色調作為康復空間的主色調,橙色和黃色等暖色調作為空間的點綴色,營造一個讓自閉癥兒童感覺舒適沉穩(wěn)、鎮(zhèn)靜安神的空間環(huán)境,促進自閉癥兒童能夠積極主動地在康復空間中配合醫(yī)務工作者對其進行治療(圖4)。
法國啟蒙學派的教育學家認為:決定兒童身心發(fā)展的基本要素是遺傳、教育和環(huán)境。教育空間經設計師有意識地進行藝術化加工,成為兒童喜聞樂見的專用場所、設施、音響作品和玩具,兒童通過視覺、聽覺、觸覺等可以感知空間的氣氛和氛圍,主動參與環(huán)境創(chuàng)設中的活動,習得空間中蘊含的教育信息,以寓教于樂的方式提高自閉癥兒童的學習積極性[11]。例如,空間中布置小汽車、紅綠燈、斑馬線等交通場景,讓孩子在游戲療法中懂得遵守交通規(guī)則,培養(yǎng)兒童的安全意識;空間中設置生活體驗區(qū)、農場體驗區(qū)、四大發(fā)明區(qū)、戲曲大舞臺區(qū)等,并在體驗環(huán)節(jié)中運用具體事物,配合情景教學方式建構自閉癥兒童的知識體系,塑造兒童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空間中設置兒童職業(yè)體驗區(qū),模擬現(xiàn)實社會中的各種職業(yè)的工作場景,倡導以兒童為主體、家長為客體的體驗理念,家長和兒童在互動中共同完成職業(yè)體驗,讓孩子體驗不同職業(yè)的主要職責,不僅能夠增進家長和兒童之間的交流和互動,還能夠不斷地激勵自閉癥兒童主動參與,不斷挑戰(zhàn)自我,在鼓勵中保持旺盛持久的學習動力[12]。
自閉癥兒童是一群值得社會各界關注及重視的群體。在自閉癥兒童數(shù)量日益增多的背景下,自閉癥兒童康復空間設計非常值得室內設計界的專家學者認真研究。自閉癥兒童康復空間的研究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涉及康復醫(yī)學、兒童心理學、教育學、設計學和人體工程學等學科知識,設計師應從自閉癥兒童的康復需求出發(fā),充分尊重自閉癥兒童的心理特征、理解患者的行為方式,在自閉癥兒童的康復空間設計中,設置兒童無障礙設施,保障自閉癥兒童康復空間的安全性;構建功能齊全的多元化空間,搭建自閉癥兒童良好的治愈環(huán)境;合理的空間色彩搭配,調整和改善自閉癥兒童的不良情緒;設計寓教于樂的教育空間,培養(yǎng)自閉癥兒童的學習積極性。積極創(chuàng)設與自閉癥康復治療方法相適應的康復空間,用空間語言引導患者回歸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