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福東
陸建章穿著馬褂,戴著禮帽,走下火車,徐樹錚已在月臺等候。陸滿面笑容,伸手打了個招呼:樹錚!”然后哈哈笑了起來。徐回應:“陸將軍!”兩人的手握在一起?!耙幌蚩珊冒??”陸問候道。徐回:“還行還行,一路辛苦??!”兩人向前走去,陸說:“到你這了,你說了算。有你在,什么都擺平了?!痹捯魟偮洌砗蟮男鞓溴P警衛(wèi)對準他的槍就響了起來,陸建章前撲倒地。
這是電視劇《少帥》中播放的情節(jié)。劇中,張作霖的把兄弟馮德麟之子馮庸與陸建章在火車上巧遇,后在月臺親見其被殺。從他們倆在火車上的對話可知:陸建章是陜西督軍,畢業(yè)于天津北洋武備學堂,是小站練兵元老、現(xiàn)代陸軍鼻祖,此次只身一人受徐樹錚邀請前往天津——這些說法是不甚準確的。袁世凱小站練兵時,陸建章的確任陸軍教官,但稱其為現(xiàn)代陸軍鼻祖則未免太過。在被槍殺的1918年,他早已不是陜西督軍。此次趕赴天津也并非應徐樹錚之邀,而是馮國璋在幕后主使。陸只是在天津期間又訪問了奉軍司令部(一說徐樹錚私宅),他并非死于火車站,更非一人前往。
陸建章到底為何被殺,幕后的主謀者是誰,他死后各方反應如何……撥開歷史的迷霧,這段民國之初北洋混戰(zhàn)時期頗為傳奇的插曲呈現(xiàn)眼前。
刺殺現(xiàn)場
陸建章死于1918年6月14日。刺客徐樹錚是畢業(yè)于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陸軍上將。在槍殺陸建章之前,他與張作霖的奉軍合作,因截獲陸軍總長段芝貴向日本訂購的武器,而出任奉軍副總司令。他一直跟隨的段祺瑞則再度成為國務總理。
此時,國內(nèi)的局勢是南北之爭泛起。孫中山此前一年聯(lián)絡唐繼堯、陸榮廷等人,在廣州發(fā)起護法運動,與執(zhí)政的北洋武力對峙。執(zhí)政者內(nèi)部分裂成主和與主戰(zhàn)兩大派系。徐樹錚和段祺瑞是主戰(zhàn)派,馮國璋等人是主和派,其間頗多權斗。
1917年陸建章投靠代理大總統(tǒng)馮國璋,獲“炳威將軍”稱號,成為主和派的一員大將。次年3月,共同通信社即傳出他被推舉為“討倪軍”(討伐安徽督軍兼長江巡按使倪嗣沖)總司令,馮玉祥為副司令的消息。事后看,討伐沒有落實。但陸建章是否暗中聯(lián)合南方武力與執(zhí)政者為敵,則是懸于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頭頂上揮之不去的陰云。若真如此,陸建章就不是執(zhí)政者內(nèi)部的主和派,而是體制外的叛亂者。
于是,作為段祺瑞左膀右臂的徐樹錚開始采取行動。
徐樹錚槍殺陸建章的細節(jié),不同報紙的報道頗有差別,現(xiàn)場細節(jié)已很難真實還原。徐樹錚本人解釋,他此前多次聽部下將領先后當面投訴,有個自稱陸建章的將軍經(jīng)常“詭秘勾結(jié),出言煽惑”。在被槍殺前兩日,這個人又面訪奉軍駐津司令部各處人員,“肆意簧鼓,搖惑軍心”。接到情報后,徐還以為可能是不肖黨徒蓄意勾煽的行為,陸將軍未必謬妄到如此地步。
在槍殺陸建章當天向國務院和陸軍部遞交的電報中,徐樹錚說,這位自稱陸建章的人而后又發(fā)函給他,說是徐樹錚曾電約其到寓所會談。但查其函中所指時限,徐尚未出京,故深堪詫異。今天(6月14日)中午于是復函請其來晤。
徐樹錚解釋道:“(陸建章)坐甫定,滿口大罵,皆破壞大局之言。樹錚婉轉(zhuǎn)勸告,并曉以國家危難,務敦同袍氣誼,不可自操同室之戈。彼則云我已抱定宗旨,國家存亡,在所不顧,非聯(lián)合軍隊,推倒現(xiàn)在內(nèi)閣,不足消胸中之氣。樹錚即又厲聲正告,以彼在軍資格,正應為國出力,何故倒行逆施如此?從不為國家計,寧不為自身子孫計乎?彼見樹錚變顏相戒,又言:‘若然,即請臺端聽信鄙計,聯(lián)合軍隊,擁段推馮,鄙人當為力效奔走。鄙人不敏,現(xiàn)在魯皖陜豫境內(nèi),尚有部眾兩萬余人,即令受公節(jié)制如何?云云。樹錚竊念該員勾煽軍隊,聯(lián)結(jié)土匪,擾害魯皖陜豫諸省秩序,久有所聞,今竟公然大言,顛倒播弄,寧傾覆國家而不悟,殊屬軍中蟊賊,不早清除,必貽后戚。當令就地槍決,冀為國家去一害群之馬,免滋隱患?!?/p>
徐樹錚還說,槍殺陸建章后,已為其棺殮掩埋,正聽候家屬領葬。他希望政府能夠褫奪陸的軍職,用昭法典。陸死后第二天,徐前往北京,專為此事當面報告。
衰亂之世,人人自危
在遭槍殺前三日,陸建章曾致電總統(tǒng)府、國務院,稱近日將來京面謁。有傳聞稱,陸在陜西發(fā)出的一則電文,曾被某方面勢力扣留。待他來到天津,聽聞各督軍方有集會之舉,天津會議對現(xiàn)內(nèi)閣多有不利,認為有游說運動之機,所以冒險前去拜訪徐樹錚,沒想到竟遭殺身之禍。
陸建章之死直接影響到了正在協(xié)商中的大總統(tǒng)人選問題。在天津的山東督軍張懷芝聽聞消息后“頗為疑駭”,立刻到京拜謁代總統(tǒng)馮國璋。張對馮說,“下屆總統(tǒng)必仍屬公”,馮則“力辯無此意”。
當時有力的總統(tǒng)候選對象有三人:段祺瑞、馮國璋和徐世昌。各派圍繞選舉,主張歧異。陸建章死前,正在天津召開的會議的主要議題中即含此項。據(jù)稱有擁戴馮國璋者中途轉(zhuǎn)為擁戴徐世昌,議而不決,以至于長江三督(李純、王占元、陳光遠)代表首先撤回。而主和派因見陸建章被槍斃,“益生駭懼,非別謀疏通,不敢開議”。陸建章之死預示了天津會議必將無疾而終。
江蘇督軍李純以“時局混沌”為名,電促在京的何參謀長回南京,同時派駐京代表韓德銘去天津致祭陸建章,送去奠金2000元。曹錕也就陸建章之死向李純發(fā)了一封密電。
陸建章被斃次日,大總統(tǒng)令發(fā)布:“前據(jù)張懷芝、倪嗣沖、陳樹藩、盧永祥等先后報稱,陸建章迭在山東、安徽、陜西等處勾結(jié)土匪,煽惑軍隊,希圖倡亂,近復在滬勾結(jié)亂黨,當由國務院電飭拿辦,茲據(jù)奉軍副司令徐樹錚電稱‘陸建章由滬到津,復來營煽惑,當經(jīng)拿獲槍決等語,陸建章身為軍官,竟敢到處煽惑軍隊,勾結(jié)土匪,按照《懲治盜匪條例》《陸軍刑事條例》,均應立即正法,現(xiàn)既拿獲槍決,著褫奪軍官軍職,勛位勛章,以昭法典。此令。”
頗值得注意的是,這道命令是國務院起草,呈請大總統(tǒng),蓋章后以大總統(tǒng)令的形式發(fā)布的,而當時的大總統(tǒng)馮國璋正是重用陸建章之人。
呈請大總統(tǒng)前,在15日召開的例行國務會議上,段祺瑞于下午1時將槍決陸建章的問題提出報告,并表示應即明令宣布陸建章罪狀,并褫奪官勛,各部總長對此“亦無甚討論,即照總理鎖定辦法通過”。從此命令的語氣看,國務院似乎在槍殺陸建章之前就有通緝拿辦的密令。但即便陸建章確是國務院電飭拿辦之人,是否就可就地正法?從徐樹錚的電文可以看出,槍斃陸建章并非奉國務院命令行事。
《申報》另有報道說,徐樹錚殺陸建章之前并未與各方面商榷,即便段祺瑞也絕未稟聞。之所以如此,是害怕這些人顧及袍澤之誼,以致寬宥了陸建章。殺陸后,段祺瑞接到報告,大加感喟,稱陸建章也是北洋系中的老人,近因誤入歧途致受殺身之禍,不得不為之扼腕。路透社也報道,來自國務院方面的消息稱,總理段祺瑞在接到陸建章被捕、將被槍斃的報告后,即欲以電話制止,但已來不及,所以就發(fā)了這項命令。這些似乎都證明殺陸建章并非段祺瑞的本意。
對于這項大總統(tǒng)令,輿論頗有不以為然者。當時的著名評論員“默”發(fā)文《陸建章槍斃》稱,陸此前曾發(fā)布主和之電,與主和派接近,尤其和馮玉祥有關系。此次報載他向奉軍司令部“直接運動”,想來也不過是“運動和平”罷。徐樹錚卻突然下令槍斃,根本不顧慮激起反對,膽量真的很嚇人。槍斃前并沒有請示段祺瑞,段沒能阻止,反借種種罪名發(fā)布陸應死的公文,為徐掩飾,徐的權力之大,更為嚇人。而政府的威望也從此掃地了。徐如此專橫挑釁,不是更讓時局陷于紛亂而無法收拾嗎?“默”認為段祺瑞、馮國璋的和戰(zhàn)之爭尚未最后明朗。
作為幫助段祺瑞“三造共和”的核心功勛,徐樹錚彼時的權力當然是相當大的。當時政壇有“大徐小徐”之說,徐樹錚雖為小徐,但其實力某種意義上卻比大徐(徐世昌)要大多了。
另一評論員“冷”則在《自相殘殺》一文中稱,南北戰(zhàn)事是所謂的自相殘殺,這種自相殘殺的態(tài)勢愈演愈烈,殺的人越來越親近。陸建章之被殺即是一例。陸近來雖有“表示助南之意”,但其出身也是北軍派系?,F(xiàn)在“不加詳審”就以“昔日殺人執(zhí)法猝然而殺之”,同為北軍派系的其他人,內(nèi)心能不自危嗎?李純、陳光遠兩位督軍發(fā)電質(zhì)問政府今后有什么可以保障安全,也是必然的。這是接下來相爭將更激化的征兆,其殘殺的范圍可能將是更親近的人。衰亂之世,古今同然。
因陸建章生前好殺,故亦有輿論認為其死不足惜,足見天道之好壞,但殺陸的手續(xù)還是引起廣泛注意。當時影響甚大的英文報紙《字林報》稱,槍斃陸建章未經(jīng)正當手續(xù),以致外界非難之聲頗高,所以6月15日的國務會議對此有專門討論,甚至有人認為徐樹錚此舉對于以馮國璋和江蘇督軍李純?yōu)槭椎闹骱团蓭в型{意味。這似乎說明北洋派的內(nèi)訌愈發(fā)激烈了。
在津各督軍代表得知陸建章之死,頗為詫異。面對北派內(nèi)部督軍的質(zhì)問,徐樹錚從17日起分途向各方解釋,強調(diào)自己不能事前報告之苦衷,請求鑒諒。
評論員“冷”分析道:殺人者自以為威權無限,然其恐被人殺的念頭,比被殺的人還強烈。君不見徐殺了陸之后,即須通電告遍天下,訴其苦衷;其外出之時,衛(wèi)隊的護衛(wèi)也顯示出他內(nèi)心恐被殺的惴惴不安。陸此前在軍政執(zhí)法時,殺人很多,現(xiàn)在他被別人所殺,這是陸所不及料到的事,也是其所應受的果報?,F(xiàn)在殺陸建章的人如果只是殺了一個陸建章,我想他不必如此恐懼其報復?,F(xiàn)在是主戰(zhàn)的人不肯和平,令全國被妄殺者不知凡幾,這個孽造得比陸建章生前更甚。
城頭變幻下的輕若鴻毛
為防止部下妄議此事,徐樹錚還專令奉軍內(nèi)部嚴禁討論陸建章案,違者將受處分。
陸建章死后,其在北京的僚屬和京津界重要人物16日紛紛前往天津吊唁,其中一個叫賈懋德的人提出收殮尸身。段祺瑞也以“陸雖死于其罪,惟聞系北洋派,不無袍澤之感”為由,撥款給陸的家屬,以便厚殮。
另一關注焦點是馮玉祥旅長。陸建章乃馮玉祥妻子的舅舅。外間曾有馮玉祥獨立之風說,隨后雖被證明不實,但政府對此不無顧慮。北京政府以克復湖南常德有功為由,為馮玉祥官復陸軍中將原職。外界認為,馮玉祥因陸建章被殺而“有不平意”,此舉有安撫企圖。
陸建章死后第5天,天津再度召開會議,新總統(tǒng)人選問題已經(jīng)解決,由徐世昌擔任,主戰(zhàn)的方針將延續(xù)。
評論員“冷”以《大徐小徐》為題,發(fā)表了一篇短評,稱:“總統(tǒng)則一致推大徐,軍事則一切握于小徐之手。然則今日之中國,將為二徐之中國歟?雖然,其間蓋大有別也。小徐之權力在表,而大徐之權力在里。故小徐而一旦失勢,且將與陸建章等。若大徐,則載沉載浮于民國史中,屢見不一是矣。是大徐之權力勝于小徐矣。然猶有不然者,大徐之有權力,不過為人傀儡耳;小徐則日以傀儡人為事者。故大徐之權力為名,而小徐之權力反得其實也,是小徐之權力又勝于大徐也。嗚呼!大徐小徐,究其極也,一徐而已矣。一徐之中國,中國何福焉。”這段評論預見了,徐樹錚一旦失勢,將和陸建章同等下場。
7年后,失勢的徐樹錚欲東山奮起,自北京途徑廊坊南下,結(jié)果被陸建章之子陸承武刺殺。和陸建章的悲劇一樣,徐樹錚死后,兇手未被追究。此時的執(zhí)政者仍是段祺瑞,但他很快被馮玉祥驅(qū)逐。在城頭變幻的大王旗下,兩個將軍的死可謂輕若鴻毛了。
(作者系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