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諸暨市浣紗小學(311800)
在日常教學中不難發(fā)現,許多學生缺少閱讀數學文本的習慣,教師在教學時也常常忽略了這一環(huán)節(jié)?,F在的公開課上,很少能聽到學生大聲朗讀數學概念、定理、公式了,大家都似乎走進了一個誤區(qū),認為閱讀是語文的事情,數學只要理解就行。其實,不光語文教學需要組織學生閱讀,數學教學也離不開文本的閱讀,沒有對文本的理解,就不會有清晰的數學思維。“誰不善于閱讀,他就不善于思維。”蘇霍姆林斯基曾用這樣的話語道出了閱讀對思維的重要性。
從2013年開始,筆者就一直負責小學高段的數學教學工作。教學中,筆者發(fā)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一些低年級時數學成績優(yōu)異的學生,到了高年級時卻不一定能繼續(xù)保持,有些甚至連中等水平都達不到。當然,其中的原因各種各樣,但有一個原因必定不能忽視,那就是高段數學內容對學生的數學文本閱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數學文本閱讀能力弱,理解能力跟不上,數學成績自然越來越差。那么,如何在數學教學中引導小學高段學生有效進行數學文本閱讀呢?筆者做了如下嘗試。
到了小學中高段,學生要掌握的定理、公式、數學名詞等明顯增多,這些可以統(tǒng)稱為數學概念。概念課的教學,教師除了讓學生大聲朗讀和背誦以外,還可以通過咬文嚼字,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閱讀理解。
數學概念的語法往往比較嚴謹規(guī)范,故而讀起來比較拗口,造成學生一時難以理解,或者對概念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到后期復習時就會發(fā)現,學生對這個概念只是一知半解,甚至模糊不清。因此,抓住關鍵詞是提高學生理解概念的一個有效辦法。
例如,教學“比例的意義”時,教材通過三面不同大小的國旗的長和寬的比引出比例的定義: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作比例。教師引導學生讀此概念,同時讓學生找一找這句話中哪個詞最重要。學生達成共識,認為“兩個比”“相等”和“式子”這三個詞是比例的定義中的關鍵詞,缺一不可。在理解的基礎上,教師讓學生重讀這幾個詞,這樣學生對比例定義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再如,倒數的定義:乘積是1的兩個數互為倒數。這里的關鍵詞是“乘積”“1”“兩個數”和“互為”。又如,梯形的定義: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叫作梯形,其關鍵詞是“一組”和“平行”。這些關鍵詞的提取,需要學生充分閱讀數學文本,而通過關鍵詞,學生可以有效記憶和理解數學概念,避免概念的混淆和模糊。
筆者在教學中發(fā)現,許多概念常常用到“通?!边@個詞,它對數學概念的教學提供了很大的空間。教師應引導學生對概念進行深度的閱讀和理解,挖掘一些教材之外的數學內容,從而拓寬學生對概念的認識。
例如,在“分數乘法”中,對于帶分數乘法,教材這樣描述:“分數乘法中有帶分數的,通常先把帶分數化成假分數,然后再乘。”為什么是“通?!保皇恰耙欢ā被颉氨仨殹蹦??教師利用這個詞引導學生思考,使之明白,化成假分數并不是唯一的計算方法。如,可以先將化成假分數再計算,也可以利用乘法分配律計算:24×5+。顯然,利用乘法分配律反而比“通?!钡姆椒ㄟ€簡便。
教師在進行概念教學時,要善于咬文嚼字,通過對概念的閱讀、思考和辨析,把相關知識剖析清楚,使學生真正理解概念并學會應用概念。
解決問題是目前數學文本閱讀中閱讀量最大的部分,一張數學試卷中的解決問題的閱讀量,不亞于一張語文試卷中的閱讀理解量,所以部分學生特別害怕解決問題。筆者發(fā)現,學生最怕兩類解決問題,一類是數學文本特別短的,學生普遍感覺有效信息太少,無從下手;另一類是數學文本特別長的,學生無法提取有效信息,摸不清所述問題與相關信息之間的關系,無法形成解決問題的思路。因此,教師一定要加強學生對解決問題的閱讀,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從而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小學高段,分數的應用一直是教師頗為頭疼的一類問題。本著“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想法,筆者曾經也采用過讓學生多讀幾遍題目的方法,看看能否自行理解題目含義,從而找到數量之間的關系,但是收效甚微。后來,在老教師的建議下,筆者改用“讀劃合一”的方法,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劃出關鍵句,再圈出關鍵句中的單位“1”,看看單位“1”是否已知,最后選擇合適的算法。采用這樣的方法以后,對于一般的分數應用題,學生的答題正確率達到95%以上。
另外,對于連續(xù)有幾個問題,或者題中有“先……再……”的關聯詞,又或者和圓錐與三角形有關的解決問題,學生的錯誤率總是居高不下,這和閱讀習慣有著很大的關系。于是在日常教學中,筆者要求學生在讀題之后把問號、關聯詞、三角形、圓錐等容易失分的點圈出來,避免漏寫、漏答。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的答題正確率有了顯著提高。
語文老師經常要求學生邊閱讀邊做筆記,數學老師則少有讓學生做筆記的習慣,其實閱讀與草稿結合也是提高分數應用題解答正確率的有效辦法。例如,對于文字特別少的解決問題,如“比50噸多是( )噸。50噸比( )噸多。”這道題看似填空題,但實則是一道分數應用題。這樣的題目,由于字數少,學生錯誤率非常高。解決這類問題,光靠讀題顯然還不行,教師可先進行追問:“誰和誰比?誰是單位‘1’?”再讓學生在草稿上做筆記。對于第一個空,( )和50比,50是單位“1”,( )比“1”多,學生在草稿本上這樣分析(如圖1),從而發(fā)現其實是求50噸的倍是多少,用乘法計算;對于第二個空,學生在草稿本上這樣分析(如圖2),發(fā)現其實這是已知一個數的倍是50,求這個數,用除法計算。在日常學習活動中,學生如果習慣在閱讀的同時在草稿本上做分析,對提升數學學習成績將有很大的幫助。
圖1
圖2
選擇合適的方法,指導學生有效閱讀,同時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能大大降低問題的難度,從而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當然,指導高段學生閱讀數學文本不止上述方法,數學閱讀涉及數學教學的各個層面,教師要在日常教學中多維度、多策略地指導學生閱讀數學文本,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數學閱讀習慣,從而提高學生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