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
摘 要:單56為單家寺油田西區(qū)單6斷塊的東部,其構造位置位于濱縣凸起東部南坡,單6斷塊東界與單113斷塊毗鄰,西界和南界都與濱南油田接壤。單56塊油藏類型為具有邊底水的受斷層控制的地層構造超稠油油藏。需要根據前期地震、鉆井、測井等資料,對單56塊地層進行構造精細解釋。
關鍵詞:單56塊;構造精細解釋;三維地震;新老構造對比
一、單56塊地質概況
單56塊屬于單家寺油田西區(qū),該油田位于濟陽坳陷東營凹陷西北部、濱南-利津斷裂帶的西部,北依濱縣凸起,南臨利津洼陷,西靠林樊家構造,油田構造形態(tài)是受前震旦系基底控制的繼承性鼻狀構造,地層從下第三系向濱縣凸起層層超覆、減薄和尖滅。單56塊構造位置處于東營凹陷與濱縣凸起之間的過渡帶上,北為濱縣凸起,東臨單稀油。
二、地震資料精細解釋
(1)層位標定
井震結合地層標定工作是開展地震資料精細解釋的基礎,精細地震地層對比工作為地質綜合研究以及井位部署提供保障[1]。層位標定是地震地質解釋相關各項研究工作的基礎,是所有與地震資料解釋相關成果可靠性的基本保證,采用聲波測井數據轉換時深關系得到的時深關系,可將地質分層投影到地震剖面上,進而賦予地震波組地質意義[2]。
從標準井單117井的合成記錄標定來看,館陶組底部砂巖呈高速、強阻抗特征,沙三段頂部泥巖段成低速、弱波阻抗特征,館底與沙三段形成一套強波谷反射特征,館陶組底標定在強波谷的上部旁瓣波峰上。
從全區(qū)的井標定看,館陶組底部沒有明顯的波阻抗反射界面,但是地震剖面上能看到明顯的角度不整合接觸現(xiàn)象,與單56區(qū)塊的區(qū)域地質背景相符,從大套的井震合成記錄匹配情況看,吻合度高,標定結果可靠。
(2)地震波組特征
根據標定結果,波組具有如下特征:
館陶組:整體表現(xiàn)為一套平行相反射特征,頂底為中強連續(xù)性振幅,中間表現(xiàn)為大套中弱斷續(xù)反射特征,典型的河道沉積。
館陶組組底(Ng33)與下伏沙三段呈角度不整合接觸,全區(qū)識別程度高,橫向可對比追蹤性強,但受到下伏沙三段大量剝蝕的影響,巖性變化快,導致波組特征變化快,沙三段頂部為大套泥巖段時,與館陶組波阻抗差異大,為明顯的強波峰特征,為大套砂巖時,沒有明顯的波阻抗界限,表現(xiàn)為弱振幅特征,不過不影響區(qū)域解釋,Ng31基本上標定在最大波峰上,Ng33在零相位上。
館下2砂組頂(Ng21):從全區(qū)的合成記錄標定看,基本上標定在Ng31波峰上一個相位的波谷處,全區(qū)追蹤解釋強。
館下1砂組頂(Ng11):標定在Ng21強波谷上一個相位的波峰上,該波峰相對較弱,連續(xù)性差,追蹤時參照Ng21的相位進行對比追蹤解釋。
從東西向連井地震標定結果看:工區(qū)中的井合成記錄標定橫向上匹配度比較高,相對可靠。
三、構造精細解釋
(1)斷層解釋
三維地震資料的解釋,要充分發(fā)揮人機聯(lián)作系統(tǒng)的各種顯示手段,把常規(guī)三維地震數據體、相干數據體、多種屬性數據體相結合,進行全方位解釋。本次解釋充分利用三維數據的豐富信息及解釋系統(tǒng)的多種功能:在不同方向、不同間距、不同比例的垂直剖面上解釋斷層;在時間切片上解釋斷層;利用相干數據體解釋和檢驗斷層的平面組合[3]。
①垂直剖面上解釋
斷層在垂直剖面上,直觀反映的是波阻錯斷、扭曲、振幅和頻率的突變,以及斷層兩側地層產狀不同。
②水平切片上解釋
利用水平時間切片不僅可以解釋斷層,而且可以指導斷裂組合,修正垂直剖面上的解釋方案,補充解釋小斷層,提高斷層解釋的精度及效率。
③垂直剖面與水平切片結合
三維地震解釋人員主要是利用三維數據體進行工作,而這個三維數據體主要是由三組正交切片組成的。對于斷層更精細解釋,應該是水平切片和垂直切片的相互驗證。
④利用相干數據體解釋和檢驗斷層
相干數據體技術是利用三維數據體在空間上的波形特征的相似性來解決問題的一種地震手段。通過瀏覽相干數據體,可以快速把握工區(qū)的斷裂展布規(guī)律,對斷裂的展布方向、位置、各級組合方式具有指導作用。
從地震時間切片來看,研究區(qū)內主干斷層走向為近北東東走向,次級斷層主要在工區(qū)西部,以北西向為主。
(2)解釋框架的建立及層位追蹤
根據層位標定結果及波組反射特征、區(qū)域構造格局,結合資料品質分布和波組對比原則,利用4條主干測線和1條地層對比連井線,建立起了研究區(qū)的32×32骨干測網,確立研究區(qū)的基本構造格局。
在上述解釋、研究的基礎上,利用三維地震等時追蹤對比技術,采用三維地震解釋技術的多窗口、多界面等手段,完成地震數據體的解釋。
(3)構造解釋成圖
本次通過精細制作工區(qū)內15口井的合成記錄,通過鄰井速度對比,確保標定的可靠性和速度的準確性,從速度曲線關系來看,基本上速度變化相對集中,沒有較大的異常點能夠滿足時深轉換的要求,最終選取10口井進行時深轉換。編制了Ng11、Ng21、Ng31的深度域構造圖,三層構造形態(tài)基本一致。
四、新老構造對比
(1)單56北斷層變化
老解釋方案為近東西走向斷層,新落實方案為東西偏北走向(圖4-1)。
從剖面上看,單56北斷層斷面非常清楚,識別度極高,有利于高精度三維閉合解釋,從水平時間切片上看,單56北斷層斷面波為強反射特征,單軸呈現(xiàn),北東東走向。
總的來說,新解釋方案通過全三維精細解釋閉合,斷面落實可靠。
(2)單56南斷層變化
老解釋方案為兩條斷層,西邊為北東東走向與東邊北西西走向的兩條斷裂相交。新解釋方案為一條斷層,近東西走向。從現(xiàn)有的地震資料來看,數據體基本上處在工區(qū)邊部,南部確實存在斷層,但斷層落實程度相對要低些。
(3)單56東小斷層解釋方案變化
單56東不弄是老方案還是新方案,都存在一些次級小斷層,但從斷層組合特征來看,兩個方案存在一定的差異。老方案存在北北西、北北東和東西三組斷裂走向。從區(qū)域應力場的角度來說,研究區(qū)館陶組構造活動以南北向伸展為主,主斷層以北東東和近東西向為主,伴生的次級斷層一般為小角度銳夾角的方式。老方案小斷層與主干斷層走向關系復雜,不符合區(qū)域應力場的特征。新組合方案以北東走向和北西走向兩組斷裂為主,且與主干斷層走向呈小于45°的銳角的方式組合,更加符合伸展體系下的斷層活動方式。且新方案從地震剖面上看,斷層識別清楚,三維空間閉合。
參考文獻
[1]李勤英,閻育英,趙愛武.地震資料全三維精細構造解釋技術研究[M].北京:石油工業(yè)出版社,2004.13-14
[2]陳祖?zhèn)?地球物理學進展-地球物理勘探技術的發(fā)展[J].北京:石油工業(yè)出版社,2003:3~3
[3]陸基孟.地震勘探原理[M].東營:石油大學出版社,1990: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