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素梅
摘 要:閱讀的主體是學生,對作品的最初感悟,理解應來自學生。千萬不可以教師的思維來代替學生的思維,把預設(shè)的答案輕易拋向?qū)W生。要引導學生與文本直接對話,充分閱讀文本,讀出問題,讀出自己,讀出個性化的見解,實現(xiàn)心靈的溝通,思想的碰撞,走向智慧的殿堂。
關(guān)鍵詞:直接對話;充分閱讀;讀出問題;讀出自己; 個性理解
語文閱讀教學要回歸學生在閱讀中的讀者本位。讓學生直面作品,用自己的眼睛去觸及,用自己的心靈去撫摩作品,以獲得第一手的、不經(jīng)修飾的、保留原汁原味的獨特理解和感悟。閱讀教學的理想狀態(tài)是學生帶著課文和自己的初步理解、感受走向教師,向教師求教,而不是教師帶著已經(jīng)準備好的對課文的理解走向?qū)W生,把結(jié)果講解給學生聽。因此學生與文本的直接對話是閱讀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教師要引領(lǐng)學生充分閱讀文本,讀出自己,讀出問題,讀出富有個性的新穎見解。
一、充分閱讀
為了讓學生與文本直接對話,首先必須在時間上給予保證,要給學生接觸文本、誦讀文本的時間.可以在課前布置學生預習文本,讓學生自讀文本并收集相關(guān)資料。新課進行過程中,在教師、學生交流之前,可以讓學生帶著問題通讀課文。深入探究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對關(guān)鍵字詞句進行品讀欣賞。課后可以讓學生進行拓展性閱讀訓練。有了足夠的時間,學生才能獨立、深入地與文本直接對話,建構(gòu)意義。在此基礎(chǔ)上開展師生、生生之間的課堂交流對話。面對一個新的文本,教師必須要給學生提供充裕的時間,讓他們有滋有味地讀,含英咀華,仔細推敲,達到與作者心靈的溝通,形成獨特見解。一位教師在導入《囚綠記》一文后,用8分鐘的時間讓學生吟哦諷誦,然后又用了20分鐘的時間讓學生圈點批注,反復揣摩、品味、欣賞,最后組織交流。這樣的交流可謂是有源之水,水到渠成。學生有備而來,侃侃而讀,左右逢源。28分鐘的充分閱讀換來了一節(jié)高效的語文課。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經(jīng)常會發(fā)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一些教師在導入新課以后讓學生朗讀課文,但往往字句尚未讀懂,處于淺嘗輒止或朦朦朧朧的“淺閱讀”狀態(tài)時,就匆忙拋出準備好的一個個問題來追問學生,讓學生談感悟、說見解。殊不知,沒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沉潛諷詠,與文本直接對話,這猶如霧中看花,隔靴搔癢。長此以往,會助長學生淺閱讀的習慣,甚至使學生養(yǎng)成囫圇吞棗、心浮氣躁的習氣。
二、讀出問題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問題應主要來自學生,讓學生認真讀出來,而不是由教師事先設(shè)計好。有問題并不是一件壞事,問題越多說明對文本鉆研得越深。從某種意義上說“讀出問題”正表明學生讀懂了,當然這個“懂”是相對的,在“懂”的同時又伴隨著“不懂”,即一個又一個的新問題,而思想之鷹由此展開飛翔的翅膀。面對一個新的文本,教師不要過多地居間聒噪,喋喋不休。要引導學生把它視作“活的生命體”,盡情地誦讀、玩味、揣摩,與文本直接對話。點燃學生思考的火花,使語文課堂成為學生思考的王國,崇尚真理,大膽懷疑,科學探尋,勇于創(chuàng)新,與作者進行思想的碰撞,讀出一個個具有思考價值的問題。蘇教版九年級上冊《環(huán)球城市、風行綠墻》一文通俗易懂。學該文時一教師放手不講,要求學生與作者直接進行心靈的對話,體驗文本的原汁原味,于看似無疑處生疑,然后集體討論解決。結(jié)果學生在半節(jié)課時間內(nèi)提出了三十余個具有一定質(zhì)量的問題。如“綜觀各國城市,中國與外國最大的不同就是圍墻”。這話是否說得太絕對?巴西法律規(guī)定:“沒有綠化設(shè)計的施工項目不得施工”這句句子是否有語?。恐型鈬鷫υ谕庥^、材料、建造方式上均有很大不同,形成這種差異的原因是什么?我國推行綠墻的進程為什么要比巴西、日本、澳大利亞等國慢得多?學生與文本的直接對話產(chǎn)生了諸如此類具有真知灼見的問題,這或許要比學生回答教師的幾個問題更為有效,更有意義!
三、讀出自己
“讀出自己”就是從文本當中,讀出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或場景,讀出和自己的思想感情相通的某一情節(jié)或人物形象,甚至讀出觸動自己心靈的一個時代或一段歷史?!白x出自己”是閱讀的一個至高境界。
教師要引導學生跟作者進行心靈對話,進入作者的內(nèi)心世界。喚起聯(lián)想,融入自我,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讀“活”文本?!段业氖迨逵诶铡分袑懙溃骸拔夷赣H對我們的拮據(jù)生活感到非常痛苦,那時家里樣樣要節(jié)省,有人請吃飯是從來不敢答應的,以免回請。買日用品也常常買減價的,買拍賣的底貨,姐姐的長袍是自己做的,買十五個銅子一米的花邊,常常要在價錢上計較半天?!币晃煌獾孛窆ぷ拥茉谧x到這段文字時低聲抽泣,眼淚汪汪。他在日記中寫道:“一讀到這里,我不禁想到了我那貧窮的家。為了生活,爸爸媽媽時常要東挪西借,節(jié)衣縮食。爸爸那件褪色的黃大衣補了又補,穿了又穿,總舍不得扔掉。家里唯一的電器就是那臺用了十多年的黑白電視機。我的那輛破舊的自行車還是一位好心的同學送給我的……好在天無絕人之路,人窮志不窮,我相信通過勤勞的雙手我的家里一定會慢慢富起來的。相通的處境產(chǎn)生了強烈的共鳴,震憾了那位同學的心,他用真情與文本進行了一次心靈的對話。
四、個性理解
與文本直接對話的一個重要方面是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理解。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教師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如《桃花源記》中有這么一句:男女衣著,悉如外人。文本對“外人”的注解是:指桃花源以外的人。有同學對這個理解提出了疑問:衣服的款式通常會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變化。桃花源中的人與世隔絕這么多年。他們的衣著怎么可能和外面的人完全相同呢?這也許是漁人的錯誤判斷。假如真是這樣的話,這個“外人”應該解釋為“世外之人”,這個“世”即指漁人所在的那個世。直接對話閃現(xiàn)出了智慧的火花,教師對于學生的個性化理解予以充分肯定。
讓學生與文本直接對話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教師要通過多種方式與文本進行面對面的直接交流,敞開心扉,傾吐真情,實現(xiàn)心靈的溝通,思想的碰撞,生成帶有個性色彩的思想和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