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明珠(河南大學藝術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0)
徐渭,(1521-1593),初字文青,后改字文長,號青藤老人,明代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戲曲家、軍事家。徐渭是一個天賦極高的人,無不擅長,雖一生坎坷,但一介書生的他,卻性情高傲,蔑視傳統(tǒng),不為禮法所拘,為當時的道學家所非議。53歲后,拋棄仕途,放情山水,以賣畫為生,其一生最重要的作品也在此時產生。在藝術創(chuàng)作上,徐渭主張以活潑的自由創(chuàng)作精神,以跌宕不羈充滿張力的筆墨來抒發(fā) “真我”。在此,筆者將從馬斯洛需求理論視角來探究徐渭的繪畫藝術建構。
馬斯洛是美國心理學家,他在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種全新的心理學美學理論——人本主義心理學美學。馬斯洛對人類持樂觀主義的態(tài)度,他認為:人的本性是善的或者是中性的,人可以通過自我實現(xiàn)達到高峰體驗,從而實現(xiàn)完美的人性。馬斯洛心理學的核心概念是“需要的層次理論”、“ 自我實現(xiàn)”、“巔峰體驗”。他認為,人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會受到多種動機的驅使,而這種動機來源于人的各種需要: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對于歸屬感和愛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馬斯洛指出:“一個人能夠成為什么,他就必須成為什么,他必須忠實于他自己的本性,這一需要我們就可以稱為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是一種對于認識和理解事物以探求真理的需要,對于創(chuàng)造美和欣賞美的需要。自我實現(xiàn)的最高點就是巔峰體驗的產生。這一時刻,是人處在最佳狀態(tài)的時刻,在這一時刻,人感到前所未有的滿足、幸福和欣慰,是人最有信心和最能支配自己的時刻。馬斯洛指出:“高峰體驗被認為是自我批準的、自我實現(xiàn)的時刻,這種自我證實把自己的內在價值帶給了自己”。
馬斯洛是從建立一種完美人格的角度來談美學問題的。他認為人的自我創(chuàng)造也就是審美人格的確立,這是終極的目的。馬斯洛從心理沖動的角度解釋人的審美需要的最終根源,并主張從格式塔心理學和動力心理學的匯合點來研究這種審美需要的沖動。馬斯洛高度重視審美活動對于創(chuàng)作完美人格所具有的意義,認為美和善有著內在聯(lián)系。馬斯洛的審美理論在他對于高峰體驗的論述中得到而最為充分的發(fā)揮。他認為:“審美是品味、享受、欣賞、關切,它的方式是不干預、不侵擾、不控制”。并強調:“審美的觀察不是抽象”。馬斯洛將人格的自我創(chuàng)造看成審美人格的確立,把高峰體驗看成審美活動的最高境界,具有很高的價值。
徐渭的一生以45歲為分界線,大致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前期的徐渭生活坎坷,主要追尋生理心理的滿足,內心歸屬感的滿足以及追求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晚年放棄仕途,放情山水之間,潛心研究藝術,此時的徐渭越來越想成為他所期望成為的人,完成與自己能力相稱的一切事,在藝術道路上不斷追求著自我的實現(xiàn),這一時期為他藝術創(chuàng)作的豐收期。徐青藤是一位全才,《明史》中記載:“渭天才超軼,詩文絕處倫輩。善草書,工寫花草竹石。嘗自言:吾書第一,詩次之,文次之,畫又次之”。這是徐渭自謙的一種說法,徐渭的繪畫作品也是首屈一指的。石濤就曾說過:青藤筆墨人間寶,數(shù)十年來無此道。徐渭在運筆用墨上是一位大師,他在點與線、水與墨、光與影的交織中,譜寫著人生的樂章。
筆墨在中國畫中是表達感情的載體。畫中的筆墨寄托著畫家的情感,體現(xiàn)著畫家的心靈。性情豪放的徐渭在筆墨中找到了可供他馳騁性情、抒發(fā)“真我”的廣闊天地。徐渭以活潑和自由創(chuàng)作的精神,在畫壇上開出了揮毫潑墨的大寫意門派。徐渭前半生命途坎坷,這種抑郁不得志之情與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郁積心中,奔瀉筆下,洶涌澎湃,造就了青藤鮮明的藝術個性?!耙獙⒖駫邠Q工描”,行筆奔放,大氣磅礴,充滿了力量、運動感和節(jié)奏感;線條即便非常細小,也是風馳電掣,毫無弱氣。偶爾在酒神的催發(fā)下,放任筆墨傾吐胸懷,審美活動與自身的情感相契合,如同熔漿噴射,不可遏止。
其草書作品《李白詠王詩》作于1582年,凡三行,二十八字,作品氣勢磅礴,疏密對比強烈,節(jié)奏明快,以線為主,其中間雜數(shù)點,有畫龍點睛的意味。徐渭將草書藝術的性情與筆墨相映成趣,具有一種浪漫自然的意味。作品濃淡干濕相得益彰,虛實相生。徐渭作此幅作品時已經(jīng)61歲,此時的他,在詩文中表達的不再是生活的悲苦和凄涼,而是“寫心”,褪去內心的矛盾與投身報國的激情,寫自己風雨過后的從容與淡定。此時的徐渭對于藝術本身有一種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他不再描繪人生的坎坷,而是順其自然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他在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中具有高程度的認同,最接近自我,達到了自己獨一無二的人格和特質的頂點,潛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發(fā)揮,達到了“巔峰體驗”,此時的他追尋的是生命的意義。
就徐渭的個人筆墨風格和個人偏好而論,無疑是傾向奇肆縱橫的粗放一格。但在理論上,他卻堅持自細而粗,由工到放。徐渭在《書沈征君周畫》中說:“世傳沈征君畫多寫意,而草草者倍佳”。但徐渭說他曾見其所作《淵明對客彈阮圖》,畫中的人物古木作線描,“精致入細毫”,認為“惟工如此,此草者所以蓋妙也”。他還認為筆墨是服從于內容的,要知畫“病不病,不在墨重與輕,在生動不生動耳”。因此,徐渭的畫筆,只要能生動的表達自己“開拓萬古之心胸”,無論筆墨輕重繁簡,干濕濃淡,他都信手拈來,為我所用。徐渭的繪畫作品正是他個性人格在藝術中的凸顯。徐渭在進行創(chuàng)作時,將主體融于客體之中,達到完全的統(tǒng)一,是一種無法遏制也難以節(jié)制的激情的爆發(fā)。正如馬斯洛所說的:此時的“自我”確實消失了,留下的是他狂態(tài)情感的物化和結晶。徐渭繪畫的追求,就是實現(xiàn)生命與藝術的相鑄相融,成就藝術與生命的雙重絕唱。
徐渭的藝術之所在在當今這個時代被廣泛研究,不僅是因為他的藝術風格,對藝術孜孜不倦的探索,開拓創(chuàng)新的精神,還是因為他通過藝術對自己的內心世界淋漓盡致的展現(xiàn)。徐渭在藝術的道路上不斷的探索,不斷的推陳出新,達到了一次又一次的頂峰,并最終達到了“高峰體驗”。在當今社會,我們每個人都應該不斷的追尋自己的夢想,不斷滿足自己的層次需要,最終實現(xiàn)自我,達到巔峰體驗,方不負大好人生。
參考書目:
[1]《動機與人格》 馬斯洛 華夏出版社
[2]《存在心理學探索》 馬斯洛 云南人民出版社
[3]《人性能達的境界》 馬斯洛 云南人民出版社
[4]《明史-第二十四冊-卷二百八十八》 張廷玉 中華書局